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把儿童培养成为有思想的终身阅读者

作者:点灯人教育发布时间:2024-10-23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如何实践?教材中的单篇文本阅读如何变成主题阅读?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开展思辨性阅读?书香校园建设中的全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如何开展?第十七期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成都营,八月底在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天北校区举行。来自全国的近200位学员教师,与现场教学指导专家一起,体验了4天充满期待和挑战的学习活动。

教学研讨课现场

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快看,云朵是会走路的‘鞋子’!”一想起孩子们指着天空中飘动的云彩大声抒情时的场景,语文教师刘文颖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从2006年开始,刘文颖每天清晨都会带领班上的孩子们诵读10分钟,读儿歌、念童谣、讲童诗。18年的坚持,也让她慢慢看到了孩子们的改变。

2010年,已从教11年的刘文颖举家来到湖北武汉。她被分到一所城中村小学,第一天上课,四年级的孩子竟然把“妙笔生花”念成了“妙毛花生”,这让她哭笑不得。从这天开始,刘文颖坚持带着孩子们大声诵读,一有时间就给孩子们讲故事,还经常把自己购买的经典儿童文学读物分享给孩子们。

一转眼,大半学期过去了。一天,刘文颖带着孩子们经过操场时,顺手捡起了一片落叶,没等她开口,便听到耳边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然后是声齐刷刷的诵读:

只要小小的一枚树叶,就能把伟大的秋的森林,长久保持在心里呢。

这段来自晨读《树叶的香味》的文字,竟然被孩子们如此自然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令刘文颖惊喜不已,也给了她继续带孩子们坚持阅读的力量。

经过10多年的积淀,如今刘文颖已对诵读和古诗文教学颇有心得。在成都研习营,她以《儿童诵读教学的范式和案例》为题,结合童谣《野千牛》、童诗《打开小窗》、现代诗《准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等文本,解析了诵读教学的一般范式,并指导学员教师进行现场诵读教学设计和展示。

回想自己的儿童阅读探索之路,刘文颖说,最大感受就是教师要先行动起来,边做边积累,“我自己就是阅读的最大受益者,阅读让我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我也从孩子们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滋养。每天清晨的诵读,是开展班级阅读的最好切入点。”

“这堂课展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学生”

作者为什么要把未来的人类划分为两种极端的人?人类会像作者描写的那样不断退化吗?人类真的能制造时间机器吗?时间旅者的这次旅行到底有何价值?……

当语文教师付海亮现场执教科幻小说《时间机器》时,现场教师被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和令人惊叹的见解深深地吸引住了,掌声此起彼伏。这堂有较高难度的整本书思维阅读课,已然成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展开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舞台,而付海亮的角色似乎很“轻松”,他讲得不多,总是在倾听,偶尔会抛出一个“小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梳理和引导着学生讨论的方向。

付海亮执教于四川省凉山州的一所乡村学校,这样的阅读课是他平时教学的常态。付海亮透露说,这堂课前,他已通过一张问题梳理单,从学生中收集了超过300个问题。经过梳理和归类后,最终呈现在课堂上的问题大约有30个,并悉心地备注了提出该问题的学生姓名。

没有作品讲解,没有“我问你答”的追问,也没有“标准”答案,付海亮带领学生聚焦书中的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在问题的引领下,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享受因相互启发所带来的思维激发和情绪体验。而这正是思辨性阅读教学所期待的课堂场景。

教学研讨课现场

AI时代的舒适区唯有“思维”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刘莘,以《礼记•学记》中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思辨性阅读课程本质的理解。他在《思辨性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思路》主题分享中指出,真实的思辨性课堂往往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地带,而学生正是在这种模糊地带中,感受真实的情绪体验和直面各种冲突,并在头脑中迅速组织思维和进行语言表达。

“传统的课堂往往是预习—听课—回答,而思辨性课堂则提倡提问—表达—体验。”刘莘说,许多教师已习惯了确定性的课堂,习惯了有教参和标准答案,害怕超出教学准备的不确定性问题和答案,“这样的课堂容易导致经验封闭,压制多样性,并期待学生的迎合性问题和答案”。而思辨性课堂则鼓励多样性和真实表达,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有效性思考,关注思维的层次和深度,同时不追求标准答案。

刘莘不提倡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采用视频资源、猜测策略、作者背景介绍等,也不建议使用PPT。相反,他提倡沉浸阅读、阅读调查、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讨回应和思想启发。他鼓励教师敢于在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实现教学相长。

“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时,人不能越来越像机器。”刘莘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儿童很容易成为被大数据捕捉、被人工智能奴役的对象,“人工智能时代的舒适区唯有‘思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个体,而思辨性阅读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力的最佳教学路径。”

教师分组研习

2023年11月,杨庆来到人民北路小学出任校长。他很快就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有些与众不同,“只要一有时间,每个孩子都会随手拿出一本书来安静地阅读,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时间退回到2013年,那一年,花圃路小学正式并入人民北路小学。而这次并校过程中,在时任人民北路小学校长刘艳的领导下,花圃路小学的校园武术传统不但被完全保留了下来,而且还与人民北路小学正在探索的“全阅读”课程紧密结合起来。

现任人民北路小学书记刘艳回忆说,当年的那次学校合并,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当来自花圃路小学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第一次惊艳亮相时,舞台下的孩子们都惊呼:他们是从少林寺来的吗?”而刘艳则“借势”,将学校的体育学科提升为学校“全阅读”探索的又一个亮点。

研习营期间,人民北路小学全面展示了该校经过16年探索,构建起的一整套儿童阅读课程体系和全阅读课程架构。其中,“体育+阅读”板块中的“武术极客”课程,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仅有武术趣历史、汉字说“武术”、武术书法作品展、武术故事讲述等,还有武德修养、武术礼仪、武术微专题研究……

据刘艳回忆,2010年美国作家斯图尔特•J•墨菲曾带着他的《数学启蒙》系列绘本访问人民北路小学,“这次的来访,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数学阅读的魅力”。作为校长,刘艳很快就在学校推行起了数学阅读和美术阅读,并首次提出了“全阅读”理念。

当大多数学校仍依赖于通过读书活动推动阅读时,人民北路小学已于2013年开始,将阅读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以全学科阅读视角探索“全阅读”育人路径。

“‘全阅读’课程给予了学生深度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与实践中学习阅读、学会学习,教师也在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专业提升和发展。”刘艳表示,“全阅读”育人的目标是“培育完整的有幸福感的人”。

此次研习营由亲近母语、《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主办,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协办。研习营期间,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华东、国博出版中心总编辑曾孜荣,围绕跨学科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分别带来了《中国古建筑 人类大智慧》《圆明园从前有多美——中西合璧的万园之园》主题演讲。徐冬梅、杨文华、伍松、刘颖、邵龙霞、孔晓艳、徐莉莉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做了主题演讲和教学分享。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

作者: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郜云雁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