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智库动态】张旭 等:人工智能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就业?

作者: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发布时间:2024-05-2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张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于蒙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义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摘要人工智能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演变,对就业规模产生替代效应、吸纳效应与跨期时间效应三重影响,造成就业结构的极化现象,并赋予就业方式以智能化、多元化与弹性化特征。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人机协同”将成为人类未来劳动就业的新常态。为积极应对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给劳动力就业带来的挑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经济效益与技术选择,把握新兴技术的外生性,扩大新兴产业再生产,强化人工智能的就业吸纳效应;二是技能培训与劳动转型,加深人机协同程度,实现人机双向赋能,弱化就业替代效应;三是宏观引导与政策规制,普及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实施技术冲击兜底措施,淡化人工智能的跨期时间效应,努力实现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增长与劳动就业稳定的良性经济生态圈。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方式演变;替代效应;吸纳效应;跨期时间效应

一、 引 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工智能作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亦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加持下取得重大进展,“因为计算机的出现,我们正处于一个重大变化的转折点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曲线得以发生急剧变化的转折点”。1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力本身就具有把人类从强制操作机械化、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代表一种对劳动力就业的新威胁,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带来“技术性失业”的焦虑与不安。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21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受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2他进一步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取代人类劳动将变得更加容易,人类将被算法挤出就业市场而沦为“无用阶级”。随之,“机器换人”“贫富差距拉大”“无用阶级取代无产阶级”等悲观论调甚嚣尘上,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将其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驱动力量的同时,也在促使人们思考其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风险。有鉴于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劳动力就业?如何理性审慎地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给劳动力就业带来的挑战?本文拟从人工智能发展引起的劳动方式演变及其产业化趋势、人工智能发展重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机理及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变革三个方面回应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 人工智能发展引起的劳动方式演变及其产业化趋势

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奇点临近》中将“奇点”界定为未来的一个时期,其“奇点临近”暗含“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3近年来,突破性技术集群的不断涌现并赋予固定资本以当代新样态——人工智能,其兼具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特征。随着新兴技术的引入,固定资本的物理存在样态不断革新,由此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迭新、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的发展创新了组织模式,企业生产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网络化与灵活化,实现了“持续创新+柔性制造”相结合的新型生产方式,进而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勃兴,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态势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或许当前正处于“奇点”变革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模式变化的加速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数级增长速度步伐一致,而一旦跨越这一阶段,则这一加速的趋势或可实现爆炸式增长。

(一)技术奇点:固定资本与劳动方式的迭新

固定资本作为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由厂房、机器和生产设备等形式构成,其核心的物理存在方式是机器及其体系。新兴技术革命的勃兴赋予固定资本以阶段性特征:随着新技术引入生产过程的强度不断增大,固定资本实现了从一般生产资料到自动化机器体系再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演变历程。而这体现出固定资本物理形态变化的历史性进阶:固定资本的形式变化越复杂、发展程度越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或在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就越成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外在的强制性条件”。4毋庸置疑的是,固定资本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生产资料的固定资本之形成有赖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其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率水平和财富积累程度;另一方面,作为生产过程运行“工艺条件”的固定资本之发展能够衡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整个生产过程的物质前提,“在更为抽象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航标”。5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