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王隽杰
千百年来,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与至亲好友的生死离别,亦是人们生命中彻骨的伤痛所在。而如今,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复活”亲人的概念已从科幻电影走入现实。当逝去亲人的容貌、声音甚至思维习惯被“复制”成为可能,我们该如何抉择?
又是一年清明时。最近一个月,AI“复活”是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从音乐人包小柏“复活”女儿,到多位已故明星的家属要求粉丝停止私自“复活”偶像的行为,不同的人对于新的“复活”技术有着迥异的态度。到底什么是AI“复活”?这项技术的背后有哪些法律风险?未来生死界限真的可能被跨越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多位AI“复活”技术的使用者、业内人士及专家,聊聊AI时代的死亡。
失去亲人后,他们选择AI“复活”
“我要‘复活’我的老爸,因为我的奶奶太想他了。”
来自辽宁抚顺的孙歌今年43岁,经营着一家私人医院。2023年5月,孙歌的父亲因罕见病阑尾黏液腺癌去世,一家人陷入悲痛之中。而孙歌的奶奶已经91岁,心脏不好,不能再受大的刺激。孙歌决定,暂时向奶奶隐瞒父亲离世的消息。
今年春节假期,孙歌去探望奶奶,老人拉着他的手不停念叨:“能不能给你爸打个电话,我就想跟他说句话。”孙歌谎称父亲正在北京治病,不能用手机。奶奶又让孙歌去北京时录一段父亲的视频,他无奈答应下来。
为了奶奶的身体着想,孙歌决定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他从科幻电影中得到灵感,产生了用AI技术换脸录制视频的想法。孙歌在手机应用商店里随机选择了一款AI换脸的软件,便开始制作视频。
孙歌说,在父亲离世后的很长时间里,他都不敢看父亲的照片,突然要“扮演”父亲的角色,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种“精神凌迟”。“我对着屏幕一遍遍地录制,也是心上的伤疤一遍遍被揭开的过程。”他说。
然而,奶奶看到视频时舒缓的神情给了孙歌很大的安慰,他自己也觉得,做完这个视频后心中放下了很多。直到现在,孙歌还时时想念父亲,不过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珍藏心底的美好回忆。
“00后”B站UP主、视觉设计师吴伍六也选择用AI“复活”了自己的奶奶。他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数字人形象,并可与之对话。视频中,“奶奶”头发花白,操着一口湖北方言,像生前一样唠叨。吴伍六和她聊了很多话题,从过年时买了什么年货,到最近的升职加薪,屏幕中的数字人都能给予回应。
吴伍六从小由奶奶带大,和老人感情很深。他坦言,自己选择用AI“复活”奶奶,是因为不能接受奶奶的突然离去,而他也真切地知道,屏幕中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影像,只能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但怎么说呢,只要是能再看一看奶奶,再说几句话也是好的”。
从几元到上万元,“复活”生意的背后
张泽伟是南京“超级头脑”团队的负责人,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对接客户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复活”亲人。清明节前,张泽伟忙得团团转,每天都会接到二三十单咨询“复活”业务的电话。截至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1000多笔“复活”订单。
张泽伟告诉记者,所谓“复活”,听起来神秘,实则是依据客户提供的数据和实际需求,复刻逝者的数字形象。客户只需要提供一段10秒以上的视频、正面形象照片和15秒以上的音频,张泽伟的团队就能建模制作出数字人形象,制作过程在一周左右。
“相比于AI‘复活’,我更愿意说我们提供的是一种AI疗愈服务。”在张泽伟看来,一切技术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所谓的AI“复活”或“数字永生”的概念,是为了“数字陪伴”服务,而陪伴的最终目的,则是缓解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疗愈心中的伤痛。
张泽伟在去年年初就涉足AI“复活”相关业务,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不到一年的时间,AI“复活”的服务提供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大量商家提供此项服务,收费多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最便宜的甚至低至9.9元。
记者咨询了一名“制作老人复活动画”的商家,该商家表示他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档:如果只是让照片“动起来”需要20元,在此基础上加上AI配音是60元,若加上声音音色还原则需要100元。
与电商平台上的“亲民”价格相比,张泽伟团队提供的AI“复活”服务平均每单要收费几千到一万元,其间的区别在哪里?张泽伟告诉记者,通过一张照片和一段语音生成新的视频,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的,用很多软件都可以直接实现,电商平台上几十块钱的“复活”产品基本上属于此类,是几乎零成本的生意。而“数字永生”的核心条件在于互动。复原逝者的形象和声音,很多人都能做到,技术上的核心难点,在于对逝者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复制,即“思想的克隆”。“我们需要顾客提供充足的与逝者相关的数据,导入大模型中训练出一个专属的小模型,客户可以随时与之互动。”张泽伟说。
AI“复活”伴生的多重法律风险
AI“复活”技术从诞生起,就伴随着无穷的争议。近期,李玟、乔任梁等已故明星的家属纷纷发声,谴责粉丝不顾亲属意愿“复活”明星的行为。张泽伟表示,他也曾收到过粉丝要求克隆“数字偶像”的要求,但由于没有授权,都拒绝了。“我们会对客户进行前置的沟通和筛选,如果无法提供相关的关系证明、授权证明,我们是不会提供服务的。”他说。
AI“复活”技术的背后有哪些法律风险?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廖建勋律师认为,一是侵犯逝者人格利益的风险。根据民法典第994条的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受到法律保护。如果在未经逝者生前或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使用AI技术复制和再利用逝者的形象、声音等个人信息,可能会侵犯逝者的人格利益,包括肖像权、隐私权等。二是侵犯著作权的风险。如果AI“复活”技术被用于制作和发布逝者的原创作品,如歌曲、影视片段等,这可能涉及侵犯著作权问题。三是诈骗的风险。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AI“复活”技术进行诈骗,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逝者及其家属的利益,还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危害。
廖建勋表示,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的使用范围和限制,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有必要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来监督AI技术的使用和开发,加强对AI“复活”技术提供者的监管,要求他们在提供服务前明确要求用户出示相关证明,并加强技术防范,避免AI产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被用于欺诈等不法行为。AI行业自身也应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自律规范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张凌寒教授认为,判断一个AI“复活”的产品是否违法或侵权有两个标准:对个人而言,姓名肖像和个人信息的处理是否合法;对公众而言,是否存在被使用在悼念之外的目的,进而误导舆论,损害公共利益。
AI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孙歌选择用AI“复活”父亲是为了安慰高龄的奶奶,他告诉记者,无论之后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他都不会考虑为父亲打造一个数字分身,“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过孙歌也认为,AI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可能也会有人觉得能与过世亲人“重逢”是一件好事。
作为最早在国内高校开设《生死学》课程的教授,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认为,人们之所以会选择用AI“复活”逝者,一方面可能出于对新技术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则是试图缓解对亲人的思念,寻求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则认为,所谓的“数字分身”,和亲人的照片、遗物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新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加形象化、沉浸式的连接可能,能够让人们得到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袁杰表示,利用AI“复活”亲人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也必须警惕使用者过度沉湎其中的风险。袁杰建议,相关企业在提供AI“复活”的服务时,宜安排心理咨询师对使用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实时评估,“在亲人刚去世,人们面对巨大的悲伤冲击时,数字生命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缓冲作用,但如果整天与数字生命对话而抛弃了现实生活,则是不可取的”。他谈到,这其实涉及心理学中“哀伤辅导”的问题,数字生命的出现,为“哀伤辅导”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也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胡宜安认为,AI“复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必须警惕“数字永生”概念消磨掉大众对于死亡的敬畏,从而使得现实生活失去其至高无上的意义。“所有的技术都是次要的,现实生活才是主要的。人只要活得快乐、有尊严、有意义,即便最后离开人世,也无损于生命本身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