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科大讯飞;证券代码:002230.SZ)发布公告表示,将于2024年6月2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的最新进展。
据悉,本次发布会,科大讯飞将以“懂你的AI助手”为主题,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及相关落地应用。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将全面提升大模型底座七大核心能力。相关落地应用包括讯飞星火APP/Desk、星火智能批阅机等。
来源:摄图网
科大讯飞将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V4.0
科大讯飞发布《关于讯飞星火大模型升级发布会的提示性公告》表示,将于2024年6月27日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的最新进展。据悉,发布会将以“懂你的AI助手”为主题,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及相关落地应用。
科大讯飞表示,讯飞星火大模型致力于“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已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独特优势。自2023年5月6日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以来,科大讯飞持续升级通用大模型的底座能力,而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将全面提升大模型底座七大核心能力。
此外,发布会上,科大讯飞将发布全新升级的讯飞星火APP/Desk,发布“个人空间”,打造“更懂你的AI助手”;将全新发布星火智能批阅机,助力教师因材施教,并发布全新升级的讯飞AI学习机,个性化辅学升级AI“1对1”答疑辅导。
同时,科大讯飞将发布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并发布商机助手、招采助手等智能体示范应用;全新升级讯飞晓医APP,打造“每个人的健康助手”。
科大讯飞表示,2022年10月以来,公司依托自主可控平台,保持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持续进步,并形成了在国产算力底座“飞星一号”上的领先成果。本次发布会计划展现的成果,将为科大讯飞实现“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的产业梦想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同日,科大讯飞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过去十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讯飞星火大模型已成为多个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合作伙伴
科大讯飞表示,作为国内第一个基于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大模型,讯飞星火大模型已经成为多个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大模型合作伙伴。
具体而言,在能源领域,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能源大模型招标后选择了科大讯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中国石油;证券代码:601857.SH)也选择了和科大讯飞共同建设“昆仑大模型”。
在运营商领域,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中国移动;证券代码:600941.SH)联合打造了5G AI商务速记和全新移动APP,并在5月23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正式发布了上述产品。
在金融领域,2023年11月,科大讯飞联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中国人保;证券代码:601319.SH)研发了其首个百亿级参数的专属问答领域大模型——“数智灵犀一人保大模型”。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中国太保;证券代码:601601.SH)、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交通银行;证券代码:601328.SH)等头部金融企业也与科大讯飞有合作。
在软件领域,科大讯飞的AI程序员不仅在科大讯飞内部使用,还在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软通动力;证券代码:301236.SZ)等超过100家企业“上岗”。它不仅能够理解复杂的编程逻辑,还能自动生成高质量的代码,帮助开发人员提升代码开发效率,加速数字世界的构建。
在汽车领域,蔚来集团(证券简称:蔚来;证券代码:09866.HK)、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广汽集团;证券代码:601238.SH)、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国产品牌都在和科大讯飞合作。国际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在评估后也迅速落地应用,于3月13日发布首款搭载星火大模型的车型“ID.UNYX”。
在家电领域,海尔集团的家电大模型招标后选择了科大讯飞。科大讯飞还在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美的集团;证券代码:000333.SZ)、海信集团、TCL集团等家电企业开展全方面合作。
在机器人领域,科大讯飞与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优必选;证券代码:09880.HK)、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国汽朴津智能科技(安庆)有限公司等品牌开展合作,赋能近400家机器人企业。
从产业生态开发者数量来看,讯飞星火大模型发布以来,开发者数量增长显著。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707项AI产品及能力,聚集683万开发者团队。其中,自2010年讯飞开放平台发布到2023年初的十几年时间,讯飞开放平台的开发者数量共398万。而在2023年5月6日讯飞星火大模型正式发布到现在的短短1年时间,讯飞开放平台已新增超过273万开发者,大模型直接相关的开发者数量超过52万,企业级用户超过32万。
研发方面,科大讯飞预计,2024年将有50%的研发投入用于确保大模型底座能力能够始终代表中国最佳水平。与此同时,围绕基础大模型的研发投入规模会随着产业落地规模的增长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