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艺术|教育|ChatGPT|Sora|人工智能

圆桌|“艺术、科技与教育”论坛: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澎湃新闻发布时间:2024-03-14

原标题:圆桌|“艺术、科技与教育”论坛: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随着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和Sora等产品进入公众视野后,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的话题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而在此环境下,艺术、艺术教育与科技等关联的话题也不断被提及。

在艺术教育中,又该平衡“学科化”与“跨学科”两种教育取向,如何处理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关系?近期,“从知识到智识: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科技与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上述问题讲述了各自的观点,并讲述了艺术教育之本质,在于人之创新能量的养成和传递;艺术教育之要旨,在于人之感受力、批判力、想象力、行动力的启发和培养。澎湃新闻特此整理刊发论坛部分内容。

中国美术学院“从知识到智识: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科技与教育”论坛现场

论坛中,法国国立工艺学院教授让-克洛德·鲁阿诺-博巴兰(Jean-Claude Ruano-Borbalan)以“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勇敢新世界的一种新精神?”为题做了演讲。在他看来,在教育实践与课程设计中,我们必须推广能够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科学和理性推理的项目、方法和工具。相较于过去几十年,当代社会,知识生产迅疾喷涌,数字设备的迅速发展更为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信息获取能力。然而,无论是就个体还是社会层面而言,我们始终困扰于对信息真伪的判断。

博巴兰表示,“未来,科学和艺术、工程、数学应该是结合在一起,而艺术是点睛之笔,是让车更加漂亮、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人文学科的发展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问题确实非常复杂。面对未来,需要我们更好地了解现状,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去讨论。我们不要仇恨,我们要拥抱这个世界。”

论坛现场,让-加布里埃尔·加纳西亚

哲学与计算机科学家,索邦大学教授让-加布里埃尔·加纳西亚(Jean-Gabriel Ganascia)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美学?”为题,回顾人工智能长期以来在艺术领域让机器具有创造力,特别是在音乐作曲、绘画、文本生成和诗歌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他呈现了近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语言,以及论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美学的重要影响。

在1930年代,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论述到,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技术,即摄影和留声机的出现,使得艺术杰作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独特的光晕消失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美学演变中,目前正发展到一个类似但又十分不同的新阶段,形成一个截然不同的光晕。对此,加纳西亚认为,现在有很多艺术作品通过和数字技术结合,可以给艺术界带来可能性,这也是导致人们的美学发生变化。 他认为,“艺术界不应是不同艺术领域的单打独斗,而是要把它们连接起来。我们的概念要不断地变化,尤其是关于艺术品的理解要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过去和现在。”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主任姚大钧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为艺术:即将实现的十项预测”为题,谈及对未来艺术的预测,及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当下文化的一股革命浪潮,它是一场海啸,没人能逃避的,现在就需要站起来作出反应的。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正处于这一冲击的最前沿。人工智能不仅将改变未来艺术的内容,还会改变艺术这个概念,甚至改变未来这个概念。”

人工智能Sora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沈林则探讨了AI是否将威胁传统艺能存续、削弱艺术家主体性等问题。沈林认为,“Sora的到来,让人人可称艺术家,但也可认为,它的到来恰恰暴露了这一当代艺术陈词滥调的无味和无聊。“新技术是不是产生新玩法?会,但不会容易。新技术的运用需要回到艺术的根本和创造的初心。”

达芬奇科技博物馆

米兰达·芬奇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玛丽亚·克桑杜达基(Maria Xhanthoudaki)演讲题目为“STEM中的创造性学习:艺术和审美经验的作用”,讲述学校中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一直是国际上大量研究、辩论和反思的主题,这些主题强调需要创新教学的方法和工具。这不仅是为了让学校跟上当代社会的变化,还因为需要让学校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教学方法。玛丽亚表示,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博物馆和社会学习环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她以达·芬奇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教育项目“未来发明家”为例,讲述借助艺术、美学和数字技术等领域所带来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方式。“我们本能觉得艺术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观,这是我们要改变的。那些工程、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好地应对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不能缺乏对于年轻人的接触、沟通。教育者需要有不同的目标与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我们所处的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则以“象思维、大小人文与学问共同体”为题,讲述了美院的“文明互鉴”活动案例,谈及艺术、科学和哲学之间沟通等问题。在回应当下的艺术教育问题时,姜珺说,“今天议题之一是全球视野下的教育,这个教育一定是读万卷书结合行万里路,案头思考结合田野行动的双向奔赴。”

中国美术学院“文明互鉴”活动,影片《科幻 · 遗迹|世界尽头的中心 —— 寻访失落大陆》

华南理工大学荣誉教授汉斯·道维勒(Hans D’orville)以“艺术与文化:教育作为至关重要的挑战”为题,讲述了在气候、和平、教育、社会相关的未来挑战日益交织之际,我们对艺术之力的需求,以及通过艺术教育使之普及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他表示,艺术能焕发精神,激发人的活力。为了建设明天的世界,我们需要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丰富性——学习唱歌、跳舞和绘画与学习读书、写作和计算同样重要。而艺术教育越来越被视为综合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成果,并帮助学习者培养新技能。在危机时期,艺术教育尤其宝贵。尤其是在条件受限的境况下,艺术和艺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给人提供心理支持,建立起人与社群之间的联系。

“如今,艺术教育所倡导的技能、价值观和行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这些技能——创造力、合作和富有想象力地解决问题——培养了人的适应能力,人对文化多样性和言论自由的鉴赏力以及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道维勒说。

使用Midjourney制作的人工智能图像《Théâtre_D’opéra_Spatial》

此外,论坛中,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创新系教授卡里姆·梅贾德(Karim Medjad)聚焦“情景设计”的阐释与讨论,并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跨学科实践案例,分析在“情景设计”中形式和内容如何平等交汇,以及如何使二者在艺术上紧密联系以更好的发挥作用;索邦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设计与建筑理论教授安东内拉·图法诺(Antonella Tufano)以“空间转向与知识,智慧城市反映出怎样的知识”为题,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入手,探讨智慧城市的三种形式及其智能支撑。

而艺术史学家、哲学家阿涅斯·卡卢(Agnès Callu)则以“热爱艺术品:文化、知识与人工智能”为题,重审与追溯“爱上艺术品”的内在条件。他说,“知识是属于宇宙的,但是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所以我们需要有很多的爱。如果心里充满很多爱,那么在看到文化呈现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就像是一段旅程,有陷入爱河的感觉。”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统计。在艺术方面,人工智能也能发挥更大的潜能与作用,如进行艺术品分析,打造新的文化体验和个性化的艺术欣赏机会,而这些新的方式都可以在教学和实验中使用。”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