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押宝人形机器人 车企在弯道超车?|热聊

作者:北青网发布时间:2024-12-22

“具身智能”是指有身体并支持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智能体,是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发展方向之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具身智能机器人正逐渐成为科技舞台上的焦点。近日,比亚迪发布一则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招聘信息,引发关注。其实,在具身智能赛道不乏众车企的身影,并成为重要参与者。比如特斯拉、广汽、小鹏等车企均在布局人形机器人。除了正在车企实训的人形机器人,2025年将有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开始量产销售。有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robo+将成为汽车产业链最强产业趋势。

(全文3402字,阅读需要18分钟)

记者|宋霞

编辑|田野 实习生|吴琦

比亚迪全球招募具身智能人才

12月13日,比亚迪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比亚迪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的消息,面向2025届全球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高级仿真工程师、高级机器人工程师等。

招聘信息中介绍,比亚迪具身智能研究团队通过深入挖掘公司规模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展开各类机器人本体及系统的定制开发,不断增强机器人感知与决策能力,推进具身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加速落地应用。团队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国金证券分析认为,从此次比亚迪招聘岗位要求的专业看,包含了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和硬件,预计比亚迪的机器人自制率较高。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传闻称比亚迪要自己造机器人。此外还有消息称,12月1日比亚迪考察了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星动纪元、加速进化三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表现出对于该行业领域极高的关注度。

此次比亚迪的招聘难免让外界解读为一种“官宣”。不过,有比亚迪相关人士在回复媒体时称,以官方消息为主,公司对此不予置评。

车企加速布局机器人赛道

半两财经注意到,目前,已有多个车企看好机器人项目的价值,并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长安汽车计划在2027 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广州汽车集团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已进入第三代,全新人形机器人将于2024年底正式对外发布。

2024年5月,特斯拉就公布过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分拣电芯的演示视频,并称“最近正在努力变得有用”。11月6日,小鹏汽车也对外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 该机器人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

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重要参与者,车企除了自主研发,还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加速布局。2023年至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投融资热潮。据IT桔子数据,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共发生22起投资事件,已披露的融资总额高达54.61亿元。而2024年仅前6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数量已经达到8起,已披露的融资金额为15.9亿元。

估值已达到独角兽级别的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智元),背后资方除了高瓴创投、红杉中国等,还有北汽、上汽、比亚迪三大汽车主机厂。2023年8月,比亚迪出资191.497万元入股上海智元。

北汽集团通过旗下的北汽产投还对外投资了帕西尼感知科技、银河机器人等公司;上汽集团通过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尚颀资本,领投了逐际动力的A轮战略融资;奇瑞汽车与Al公司Aimoga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Mornine。

车企“实训”各类人形机器人

2024 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随着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驱动行业迭代加速并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各类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车企工厂展开“实训”,并逐步实现量产。

上海智元联合创始人彭志辉曾表示,人形机器人“远征A1”将在2024年快速进入商业化落地,“智元机器人将首先应用于工业智造领域,随后逐步走向家庭,协助工人、科研人员和家庭成员完成各种任务。”12月16日,上海智元宣布公司已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预计年底量产962台。据该公司最新发布的视频显示,人形机器人参与到了生产过程中,如物料入库上架、向员工传递零件、动手组装部件。在出厂前,人形机器人相应部件和整机会进行老化测试、性能测试、整机测试等。

据悉,智元将努力把机器人成本控制在20万元以内。有分析认为,未来远征A1或将首先在比亚迪工厂商业化应用,双方的合作既能提升工厂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也让人形机器人有了规模化应用的场景,是双赢的结果。

小鹏汽车的人形机器人Iron已经在小鹏广州工厂部分岗位上进行实训,主要参与小鹏P7+车型生产流程。Iron未来将主要聚焦于工厂自动化、门店服务等领域,比如在工厂从事搬运、分拣或打包等工作,在门店充当汽车顾问。2025年 3 月,小鹏工厂将正式对外开放。

特斯拉则计划在202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人形机器人,预计特斯拉工厂在2025年部署超过一千个人形机器人协助人类工作。马斯克表示,将来实现量产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大约2万到3万美元,可能比一辆车还便宜,特斯拉的目标是每年生产1亿台机器人。

汽车厂商将同时是机器人厂商

据预测,2021年-2025年国内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以汽车制造为例,智能机器人在焊接、装配等环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加快了生产速度,还提升了汽车的整体品质。企业根据市场对汽车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不断优化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形成了从机器人研发、生产到应用于制造业的良性循环。

“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具备卓越的运动能力和精准的操作技能,还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不断学习和进化,有望成为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广汽研究院前瞻技术部部长刘巨江介绍,作为广汽集团发展战略中的一环,广汽研究院早在2022年初就涉足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在三维立体交通方面,广汽研究院研发了飞行汽车,地面移动出行广汽布局了乘用车、商用车等,而最后一公里的移动出行+室内外服务就是通过机器人来实现。

万联证券研报称,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软硬件端的技术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些技术在汽车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同时车企在硬件供应链上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大量重叠,此外,车间工厂也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车企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上自带先发优势。

何小鹏认为,将来智能汽车的厂商都会同时是智能机器人的厂商,智能汽车跟智能机器人将来会是一致的产业,且能够产生1+1>2的效应。

特斯拉 CEO马斯克预测,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会超过汽车,长期来看特斯拉机器人项目会比汽车业务更有价值。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面临挑战

业内指出,人形机器人在产业应用上取得显著进展,已开始进入商业化试水阶段,在制造、新能源、医疗等多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上升。多家企业已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或迭代版本,并取得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不过,人形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体面临着更大的商业化挑战。尽管其在交互能力、通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技术难度大、研发成本高昂、制造工艺复杂以及尚不成熟的市场应用,都让其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进程上存在着不确定性。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用途仍局限于展示和科研领域,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创新不是盲目开发,而是要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商业闭环。” 广汽集团方面称,基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纯人工智能控制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落地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广汽集团选择了“远程操控+AI末端自主”的模式,有利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快落地应用。广汽机器人研发团队还选择了关键零部件全栈自研,确保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做到成本可控。除了产品研发,集团还布局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生产、运营和应用等环节,每一环节均蕴藏着百亿级的市场前景。

业界预测,随技术瓶颈克服、产业链完善及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未来一到两年内可能会有小范围的技术突破,而三到五年内则有望实现质的飞跃,这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金证券指出,汽车供应链和机器人供应链从软件到硬件、研发到销售都高度重叠,随着头部公司陆续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将加速,robo+将成为汽车产业链最强产业趋势。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