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任何文化遗产都有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保护,另一面是利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说。在他看来,新IT赋能的文遗保护是一项朝阳行业,未来还将迸发更多的可能性。
当AI技术赋能万物,但“落地”才是最终目的。特别在文遗保护领域,文物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珍贵载体,如何让文物从“活下去“到“活起来”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痛点,这也是关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36氪来到文物大省山西,在AIGC技术赋能文遗保护的真实案例中找到了答案。
4月26日,“新IT,新文遗:应县木塔数字新篇启幕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x 联想集团 AI赋能智慧木塔成果发布会”在应县木塔景区举办,“智慧应县木塔”方案在会上首度亮相。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距今已有968年的历史。这座具有多层使用空间的古代木构佛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在科学、艺术与宗教文化方面都有巨大的价值。
但由于历史上受地震、风雨、战乱等因素带来的损伤逐渐累积,应县木塔在历经近千年之后,已逐渐显露出倾斜之态,目前游客也已无法登塔参观。木塔复杂的结构、众多的零部件以及有限的历史资料,都为应县木塔的修缮工作增添了层层难度。
“在木塔保护工作中,尽管已有多种测绘手段,但仍有未知信息。比如木材的腐朽,它的腐朽面积是多大?腐朽程度是多深?如果数字技术能为我们直接提取这些信息,后续的保护工作就有的放矢。”王小龙,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谈到。
应县木塔。图源:视觉中国
自2023年2月起,联想集团携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启“新IT,新文遗:AI赋能智慧应县木塔”项目,以新兴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智慧应县木塔”应用的开发历时一年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基于联想集团的空间计算AIGC组合技术研发构建,并把技术成果与应县本地共享。
36氪了解到,在研发过程中,项目累积运用基础素材超过1500万面片,完成近6万行unity编程,渲染模型达4.2G,通过高精度的数据高度还原应县木塔的完整构造与各项细节,帮助应县木塔实现文遗活化和保护路径创新的双重效果。
由于目前景区暂停登塔,“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的 VR设备模拟登塔可以保障游客的游览体验,高度还原的塔内场景尊重事实,以艺术写实手法在元宇宙中还原千年木塔景象。
项目还原复刻了木塔一至五层5大探索场景,涵盖了对话梁思成、捡拾AR道具等7大交互设计,以及佛像藏经、礼佛盛景等11处大型动画特效,让游客实现沉浸式的交互体验。体验者还能在应用中跟随NPC游览,通过虚实结合的交互体验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
同时,“智慧应县木塔”项目为木塔建立起可视化数字资讯档案,也为日后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框架支持。项目也结合AI技术新增了多项交互式创新尝试,如以AI与AR技术辅助现场勘察等。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介绍,“智慧应县木塔”项目本身有极高的落地效应和需求,应县木塔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急迫性,因此项目不仅关注木塔的三维重建恢复工作,也尝试运用技术手段呈现木塔历史知识,为用户提供互动体验。这项经验同样可以复制借鉴在其他文物保护遗产工作中,因为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需求。
下一步,联想集团还将尝试利用大模型进行专业训练,打造“智慧守塔人”AI助教,在古建人才培养、木塔研究传承等方面展开更多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