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在OpenAI的官宣之下迅速走红。推出Sora之后,OpenAI的动作让业界变得越发敏感。
万万没想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竟然是Figure。Figure成立于 25个月前,目前仅有 80 名员工, 然而让大家大为吃惊的是“金主爸爸”们却占据着 AI 界的半壁江山。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Figure 致力于开发自主通用仿人机器人。2022年公司成立之时,Figure 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在一年内制造出可以行走的双足机器人。
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流畅行走和实现简单的家务劳动一直是未能攻克的难点,人们也乐于在网络上观看和分享机器人的“翻车”视频,看他们笨拙地将煎蛋掉在桌子上。此前,Figure 01冲咖啡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打开咖啡机按下按钮,并在蒸煮咖啡的时候摊手等待。
不过,Figure 目前主要瞄准的场景是在工业场景中。Figure 的愿景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仿生工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替代掉不受欢迎或者不安全的工作。
与OpenAI和微软的合作将加快 Figure 的商业化步伐。Figur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表示,与巨头们的合作让 Figure 更好地进行准备,“将人工智能带入世界,为人类带来变革性影响。”
Figure 在 B 轮融资中筹集到了惊人的6.75 亿美元,融资后估值达 26 亿美元。这足以体现硅谷大佬们对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重视,以及对 Figure 价值的肯定。
Figure 投资阵容可谓是“豪华”。除了微软、OpenAI、英伟达、亚马逊等顶尖科技公司在技术和资金上提供支持外,百汇创投 、Align Ventures 等投资公司也参与其中。
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曾自掏腰包,投入了 1 亿美元启动 Figure 。在 Figure B 轮融资之后,有人感叹道:“原以为 ‘Figure’ 指的是机器人的人形设计,又或者是对一家正在摸索中的初创公司的致敬……现在看来,这也可能是指它迄今为止筹集到的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Figure 是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创办于2022年1月,诞生在美国硅谷。团队由来自波士顿动力公司、特斯拉、谷歌 DeepMind 和 Archer Aviation 的顶级 AI 机器人专家组成。2023年4月19日,Figure已获得7000万美元A轮融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曾是城市交通航空科技公司Archer和在线招聘平台Vettery的联合创始人。
创始人Adcock于2013年创办了求职招聘类的应用Vettery,2018年被Adecco集团收购。2022年,Adcock怀着“人形机器人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信念创办了Figure。
Adcock如此介绍自己:我创建科技公司已有 20 年,曾是 Archer(27 亿美元首次公开募股)和 Vettery(1 亿美元退出)的创始人。我的唯一关注点是数字。我的抱负是用 30 年的眼光来打造这家公司,把时间和资源花在对人类产生最大的实用影响上。
CTO Jerry Pratt此前就已经在具身智能领域有着创业经验。在加入 IHMC 之前,Jerry 于2000年创建了一家机器人公司 Yobotics,之后加入了HMC,titile是高级研究科学家。
在过去几个月中,他们在 AI、机器人开发、机器人测试和商业化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Figure 最近宣布与宝马制造公司达成首个商业协议,将人形机器人引入汽车生产)。这笔新资金将战略性地用于扩大人工智能培训、机器人制造、扩大工程人员数量和推进商业部署工作。
除了投资方面的合作,Figure 和 OpenAI 在技术上的合作更值得我们关注,这意味着 GPT 系列的研究成果将与 Figure 在机器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经验相结合。
根据 Figure的说法,双方合作的目标是 "为仿人机器人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大型语言模型的近期应用将是在机器人与人类同事之间创建更自然交流方式的能力。"该公司指出:此次合作旨在通过增强仿人机器人处理和推理语言的能力,帮助加快Figure的商业化进程。
OpenAI 副总裁 Peter Welinder 表示,“我们一直计划回到机器人领域,我们看到了与 Figure 合作的一条道路,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高性能多模态模型驱动下能够实现目标的方式。我们对 Figure 迄今为止的进展感到震惊,我们期待共同努力,为机器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帮助开辟新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OpenAI 与 Figure “一拍即合”。这一重大合作标志着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了新的突破,为 AGI 机器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自然语言允许人们向机器人方便地下达指令,同时让人类直观地理解机器人正在做什么。
不过, Figure 并非是 OpenAI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唯一”。OpenAI 同时投资了Figure 的有力竞争对手 1X 。这似乎体现了 OpenAI 进入具身智能领域的决心, GPT 犹如聊斋中的精怪,正在为自己的灵魂选择一个最佳的“躯体”。
众多公司竞相将人形机器人变成现实。
亚马逊支持的 Agility Robotics 计划建设一家工厂,每年可生产多达 1 万台人形双足机器人 Digit,Digit 目前的运营成本约为每小时 10 至 12 美元。
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更是大名鼎鼎。从商用落地来看,Tesla Optimus 已经进入了研发的关键期,尽管在技术上依旧保持领先,但 Optimus 在线下实际场景明显落后于 Agility 的 Digit 与 Figure AI 公司的Figure 01。此前马斯克曾公开表示,会在 2024 年会实现部分量产,并应用于 Tesla 工厂,2025 年进入大规模商用落地。
波士顿动力已经开发了好几种模型,1X Technologies 最近在 OpenAI 的支持下筹集了1亿美元的资金。
可想而知,人形机器人一旦大规模应用,将对国际产业分工产生深刻影响。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预测,到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40 亿美元,为缓解老年护理劳动力短缺问题、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去年 11 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 2027 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不过整体而言,这个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产业化,各大参与者以研发为主,赛道的参与者主要将其定位为基础研究平台。部分参与者从特定功能需求出发进行开发,以寻求一定程度的落地。从当前的投资动向来看,人形机器人之争已经从产品硬件转向智能化程度之争,
话说回来,Figure 这家初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产物:仿人机器人正风靡一时。然而,通用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是仿人外形的一大驱动因素。首先,为单一功能而制造的机器人很难适应环境,其次,消费者在花相当于一辆新车的钱购买机器人之前,几乎肯定会要求得到与通用化无异的产品。
最后附上Figure整体发展TimeLine:
图源:MetaGPT开源社区社群
参考链接:
1.https://techcrunch.com/2024/02/29/figure-rides-the-humanoid-robot-hype-wave-to-2-6b-valuation-and-openai-collab/
2.https://techcrunch.com/2024/01/18/bmw-will-deploy-figures-humanoid-robot-at-south-carolina-plant/
3.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figure-raises-675m-at-2-6b-valuation-and-signs-collaboration-agreement-with-openai-30207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