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高校“AI专业”香不香?

作者:环球Tech发布时间:2024-07-08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今年以来,多个高校宣布将人工智能(AI)加入通识必修课程。据教育部公开数据,当前全国有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伴随着高考的结束,人工智能专业也迎来一波“报考热”。“AI专业”该学点啥?课程设置的趋势有哪些?哪些问题应注意?

图片来源:IC photo

通识课程学什么

许志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将AI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比如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9月起将覆盖所有大一新生。这表明,AI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识教育中AI必修课的趋势是积极的,顺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AI通识课程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反映了现实需求。高考后,学生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与AI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这一现象表明,社会对AI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AI通识课程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响应。通过学习AI通识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A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AI通识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入。早期的AI课程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算法,而现在的课程则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许多学校开始引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A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此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AI伦理和社会影响等课程,引导学生思考AI技术可能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另外,AI通识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AI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跨学科以及发展迅速的特点。通过学习AI课程,学生可以了解A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一定的编程技能,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AI课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AI技术寻求解决方案。

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识教育中AI必修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在开设AI课程时过于追求技术领域的“先进性”,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此外,一些学校在开设AI课程时存在“跟风效应”,本身并没有相关的师资储备和配套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还需关注的是,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难题。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一些AI相关的教材,但它们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案例。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一个挑战。由于AI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考试方式可能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开发新的评估方法,如项目实践、实验报告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

跨学科是美高校趋势

冯亚仁

在美国,人工智能学科长期以来被纳入学术课程的最前沿。回溯美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历史,不得不提到斯坦福大学。该校位于硅谷核心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技术创新和创业的孵化器。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在这里从新颖的概念真正过渡到了学科教育。

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麦卡锡被誉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63年,他成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通过多学科和多院系合作,SAIL推动并探索通过人工智能增强人机交互的新方法,同时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员,成为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先驱机构。SAIL的成立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是全球首批专门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之一。在麦卡锡的主导下,斯坦福大学引入了更多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涵盖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科学等主题。

之后,美国其他一些顶尖学府也开始着手开发他们的人工智能项目。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CMU对人工智能教育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其机器人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侧重实用技术的教育模式,一直处于开发自动驾驶系统的最前沿,具体项目还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助手等。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人工智能方面同样取得了重大进展。该校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于1959年,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广泛的人工智能应用、计算机视觉以及自然语言理解,该学院人工智能课程以其严谨和深度而闻名。

近年来,美国各地的大学都认识到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学科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激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华盛顿大学等机构已经开发相关课程,并结合自身院校的优势,提供侧重不同的学科培养项目。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人工智能纳入其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EECS)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提供涵盖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综合人工智能项目,该校的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为学生提供强大的资源,使他们能够参与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研究。

纵观人工智能教育的趋势,跨学科课程或将成为美国高校课程设计的关键词之一。这些学科设置的宗旨是让学生探索人工智能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协同作用,比如:生物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将从人工智能应用中受益。同时,大学还将与科技公司、初创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经验。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的人工智能项目将更加重视技术的道德准则,其中关于人工智能道德、公平性和问责制的课程也将成为人工智能学科的主要内容。(作者是旅美媒体人)

别盲信“热门专业”

熊丙奇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热门专业”。这些专业顺应了时代潮流,被认定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好专业”。

可具体到不同高校,就需要校方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论证,防止出现“一哄而上”“盲目跟风”导致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过滥的问题。在过去的10—20年间,高校出现过很多符合当时热点的“热门专业”“好专业”,却在不久后成为“冷门专业”“差专业”,甚至被质疑为“没有良心的专业”。当前许多高校积极开设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也需要关注这一问题,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华而不实”。

从高校的角度,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须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应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牵头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出发,结合办学条件,论证是否要开设这一专业。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没有“时髦”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并非学校理事会不想开设这些学科、学院,而是该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反对举办,认为开设这些学科专业,将分散学校的办学精力,也难以办出一流水平。

从考生、学生的角度,在选择专业时也应尽量避免“望文生义”,仅凭字面或较为浅显的调查,就认定某一些专业是“热门专业”,而另一些专业就是“冷门专业”,甚至“天坑专业”。事实上,对学生个体来说,专业好不好,要看三个方面。

一是自己有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促进学生学好这一专业,成为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二是了解专业的真实需求,专业“冷”与“热”,取决于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诸多被学生、家长认为的“热门专业”,却成为人才供给超过社会需求的“冷门专业”,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三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分析具体专业。要知道,很多看似“冷门”的专业,却因是某所学校的强势、特色专业,其毕业生在学术精进、毕业就业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