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

作者:羊城晚报发布时间:2024-01-26

原标题: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

□揭晓 梁理淳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方向。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作为当前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和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数据协助:

构建“实”全“实”美的文化数据库

数据是训练人工智能的基础。大量的、高质量的数据,可以帮助人工智能模型更好地进行训练,以实现理解、预测和内容生成等功能。数据的多样性、质量和量级对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基层技术逻辑上,具有与数据处理之间的适配性,这种能力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形态化和数据库建设中,发挥协助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在内涵上既包括了文化的数字形态,也包括了数字的文化形态。文化的数字形态,意味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文化内容的结果。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过程中,文化的数字化形态是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基础,且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当前,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形态化进程,这是一项文化传承的使命,更是一项充满荆棘的技术挑战。保证全面、规范地将传统文化成果转换为数字形态,将文化遗产、艺术作品、历史文献等非数据资源转换为数字格式,将有效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数据库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种类的人工智能,能够在特征识别、高精度扫描、3D建模等多种具体过程中,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辅佐”。这种“辅佐”将极大程度地提高传统文化资源转换为数字形态的效率和准确性。构建全面且高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是文化数字转化的目标。这种数据库不仅需要包含广泛的文化元素,还应具备良好的可访问性和可扩展性。这就要求在完成数字转化后,就应对所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建立统一而详细的元数据标准,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研究,以及跨领域、跨地域的资料整合和共享。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在全面打造传统文化数据库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算法驱动:

丰富“美人之美”的文化消费选择

算法是处理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的逻辑或数学过程。在人工智能中,算法通常指的是机器学习算法,它们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学习模式和规律,从而进行预测、决策或内容生成。算法的优化和创新对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至关重要,人工智能能力的进步则将为其在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文化消费选择上,提供重要的驱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过程,是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也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优秀文化产品在内容构成、展现方式和传播媒介上更加多元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实现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凭借其算法优势,在多个层面发挥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等一系列算法和技术基础,来实现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图像识别能力,这些能力为理解复杂的传统文化内容提供了强大工具。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使得人工智能可以被应用于对古文献进行语义分析,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如文化背景、作者意图和历史语境。图像识别能力则使人工智能能够分析传统艺术作品,识别出艺术风格的演变,并对细微的风格差异——如不同时期或地区的艺术特征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目前颇受关注的生成式模型算法(如生成对抗网络GANs)则能够将以上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例如,生成式模型可以基于对传统艺术风格的理解,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或数字复原受损的文化遗产。这种技术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文本和视觉艺术领域中,还将具备扩展到音乐、舞蹈和更多艺术领域中的潜力,极大程度地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的效果。

可见,人工智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转化中,不仅能够作为数据化层面的强大工具发挥作用,也能使其成为一个推动数字化成果走向创新和多元的催化剂。它能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对新的创造性表达和体验方式的探索。这将极大程度地丰富消费者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成果中的消费选择,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算力支撑:

促进数字化结果的“美美与共”

算力是执行算法和处理数据所需的计算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算力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可以加快模型训练的速度,使人工智能系统更加高效和强大,这对于在更广泛的场景中提供精细化服务尤为关键。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算力基础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享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成果这一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作用。

《意见》强调,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这项任务不仅意味着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成果的内容创新,同时也需要在内容的呈现媒介和具体的体验方式上与时俱进。这不仅能够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个性化需求,更能够使数字文化成果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算力作为保证复杂系统算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其高性能能够支持不同用户根据历史兴趣和行为习惯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这种支撑作用将在个性化服务、即时互动服务的提供,以及在媒介形式更多样的文化数字化产品供给中充当重要角色。

例如,在数字博物馆中,高算力的支持能够满足多种需求,其即时回应的功能可以使个性化导览系统的存在成为可能。首先,这种系统能够根据访客的兴趣和语言反馈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信息。其次,算力还使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更高效地在跨语言环境中工作,打破语言障碍,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享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实时语言翻译系统便能帮助外国访客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最后,日益强大的算力,还能够使依赖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数字化文化产品供给得以正常运作。在高算力的条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文本对话或不同媒介内容的生成,更全面、更迅速地服务更多的民众。因此,人工智能的算力技术基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转化过程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人工智能具有出现在多种复杂场景中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这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路径,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成果能够走近更多的受众,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同科技进步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催生文化新业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 作者简介

揭晓: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梁理淳: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

本文是2023国家社科基金“算法推荐的意识形态风险及治理路径研究”(23BKS118)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