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9月起全国多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北京5万新生全覆盖

作者:多知网发布时间:2024-10-09

今年秋季学期,全国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像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就实现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

据《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和“微言教育”消息,今年9月起,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属公办高校近5万名大一新生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的系统学习。北京市教委积极引导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形成人工智能通识课“一校一品”的“AI+专业”特色品牌。

早在今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其中明确,要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培养社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各个高校积极响应。比如,北航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推出至少200门人工智能课程,包含一门“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基础等前置课程。该校还建设了323间智慧教室,配套在线教学平台和评测系统。北理工则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在法学、生物技术、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表示,本科新生入学需要进行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北京科技大学将组织新生参加《数据与计算思维基础》水平考试,内容包含计算机硬件基础、编码理论、多媒体技术基础等。该校表示,成绩优秀者可以申请免修计算机相关课程。

北京并非个例,今年7月天津市召开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工作部署会,会上发布了由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的首批3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将在今年秋季学期,率先面向全市高校全面开放,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在校生全覆盖。

除北京、天津外,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宣布将人工智能加入通识必修课程。例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明确了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

相对于各个省市自研课程,北京和天津均为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报道了北京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的研发过程和上课方式。从北京来看,从课程设置来看,从理论到实践有一整套体系。且在市属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上,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调整。

以下为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详情:

如何研发人工智能课程?

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建设工作在北京市教委统筹领导下,由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相关市属高校共同参与完成。

根据《意见》中的要求,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由“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4个模块组成:

第一、二模块课程由北邮人工智能课程团队精心制作,建设数字课程平台供市属高校分类选用;

第三模块由清华、北大等在京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分专题制作“人工智能+”交叉应用专题课程,供各校自主选用;

第四模块由各市属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具体实际,“一校一品”组织构建实践实训课程。

如何确保内容对接各校特色?

北京市属高校数量众多,学生群体在专业背景、学习兴趣、知识储备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精准对接各校特色与学生多样化需求,课程慕课部分精心设计了理工版、管文版和艺体版3个通用版本,同时也赋予学校高度自主权,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个性化“组装”课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内获得实质性的成长。

比如,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均选择了艺体版通用课程,设计为1学分,16学时;北京建筑大学结合学校专业需求,在通用版本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设计,把校内相关课程中关于数制转换、逻辑思维等内容列入学习计划。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使用AI作曲,并对AI作曲和人类作曲家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讲解,对音乐版权等衍生问题进行探讨。

在首都体育学院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虚拟教研室”里,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肌肉骨骼3D模型,模拟专项运动中肌群参与情况……

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

课程开发团队充分运用大模型、AI数字人、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为市属高校统一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实训环境。进入教学平台,可以看到男女两位数字教师。

数字教师可以随时解答相关疑难问题,并在课程视频学习中与学习者实时互动、自动出题、答题辅导,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学习氛围。

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设理念,精心设计了演示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不同实验内容,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以生动的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课程还配套提供了智能体开发工具辅助开展大模型相关的实训教学,具备AI绘图、文本生成、数据分析、智能体等多项功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复杂的大模型实训任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依托智能化的教学功能,课程可以灵活适配高校不同培养方案,并提供闯关式、自适应式两种学习模式。

根据教学安排,教师可以通过逐步解锁课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基于知识图谱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进行自适应学习;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薄弱点,开展更全面的学习指导,让教学更精准。

怎样保障课程顺利进行?

在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建设过程中,组织支撑是课程顺利上线的重要基石。

课程组建了由鄂维南、戴琼海和郑志明3位院士领衔的“课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各位专家为课程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咨询。

在课程设计之初,专家们强调,课程设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理工类学生要体现高阶性和挑战性,艺体类学生更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正是基于专家的建议,课程组确定了按模块、分层次建设的设计理念。

北京市教委成立了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打破时空界限,集合多方智慧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教学与研究,为教师提供一个跨校交流的平台,提升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

北京市教委还面向课程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组织了多场专题培训,让各位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下一步要做什么?

据报道,北京市教委下一步将对人工智能通识课持续进行迭代升级与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虚拟教研室的资源共享作用,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持续创新与完善;持续强化人工智能与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案例的范围和数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AI技术的应用;全市还将组织北京市人工智能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实践能力的舞台,激发学生兴趣与创新能力。

目前,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而下一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金融科技学院等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也开始试点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根据“微言教育” 《中国教育报》 新华网 《现代教育报》 浙江日报整理。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