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驱动的社会中,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种生成式 Al(Generative Artifcial Intelligence,GAI),大语言模型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具备了深度理解语言并能够自主生成语言内容的能力。本文将介绍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还会探讨大语言模型的现状和未来。
大语言模型概述
大语言模型是当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作为生成式 AI的一个分支,大语言模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语言规律,并能够生成连贯、有意义的文本。这种能力使得大语言模型可以胜任各种语言处理任务,如机器翻译、文本摘要、问答系统等。
那么,大语言模型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首先介绍一下 AI 技术的发展。
AI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源头可以追溯到 1956年夏天。当时,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它的目标是创造出能够复制或超越人类智能的智能机器。
四十多年后的 1997年,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集,它使机器能够从现有数据中学习,并改进数据以做出决策或预测。机器学习的出现。让人工智能从被动的执行指令,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改进,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到了 2017年,深度学习的概念开始被广泛接受。深度学习是一种使用多层神经网络处理数据并做出决策的机器学习技术。其中,卷积神经网络和BP(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是深度学习中最常用的两种网络结构。深度学习的出现,让人们能够处理更复杂、更抽象的问题,比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
到了 2021年,人工智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成式 AI。生成式 AI能够根据提示或现有数据,创造出全新的书面(文字)、视觉(图片、视频)和听觉(音频)内容。这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复制人类的智能,而是有了自己创造的能力。
总的来说,从人工智能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再到生成式 AI是一个递进的发展历程,后者是前者的真子集,如图1所示。这也是一个从模拟人类智能到主动学习,再到自我创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它的最终目标--超越人类的智能。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推动着其他领域的进步,比如,信息检索、知识图谱、智能问答等。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1.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生成式 AI、NLP、GPT 的关系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生成式AI,以及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 Transformer)技术,这三者在 AI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自然语言处理是AI领域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NLP涵盖了从语法解析和词义理解,到情感分析和文本生成等一系列复杂任务。NLP的研究和应用,使得人类能够开发出如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情感分析等各种实用的系统和应用。
如上一小节所介绍的内容,生成式AI是深度学习的真子集,它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内容,如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生成式AI通过学习大量的训练数据,理解其内在的模式和规律,然后根据这些模式和规律生成新的内容。生成式AI的应用范用非常广泛,包括图像生成、音乐创作、文本生成等。
GPT技术是生成式AI技术中的一种,它是目前处理 NLP 问题的最先进技术之一。GPT是一种自回归的大语言模型,它通过对数万亿单词预训练,然后根据输入文本预测最有可能的下一个单词。尽管GPT最初是为处理NLP 问题而开发的,但其实它也可以用于生成图像、视频等内容。生成式 AI、NLP、GPT 三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生成式AI、NLP、GPT三者关系
总的来说,NLP、生成式AI和GPT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NLP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生成式AI是一类技术,而GPT则是生成式AI在NLP领域的一种具体应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GPT起源于NLP领域,但其在多模态任务中的应用已经是人工智能更广泛研究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局限于NLP,如DALL·E(OpenAl于2021年1月推出的一种AI系统)能够根据文本描述生成相应的图像,2024年4月发布的 GPT-4o本身已经具备图片识别和文字处理的多模态功能。
大语言模型的发展
本小节主要介绍大语言模型的发展,用如图3所示的大语言模型进化树来描述。
图3.大语言模型进化树
从2018年的 Word2Vec、GloVe和FastText开始,这些模型专注于捕捉语言的基本单元:如单词以及与其语义相关的嵌入。尽管它们在当时已经能够用于各种 NLP任务,但它们无法充分理解上下文中单词间的复杂关系。
随后出现的模型如BERT和GPT通过引入Transfommer 架构,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语句中单词间的关系。这种双向上下文或单向生成的方法,显著提高了机器阅读理解和文本生成的能力。
到了 2021 年和 2022年,出现了以Jurassic-1、GPT-Neo和Chinchilla为代表的模型,它们在开源社区中享有盛誉,允许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参与到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中来。这些模型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表现出色,而且它们的结构和算法优化也为特定任务(如代码生成、文本摘要和问答系统)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2021年6月,GPT-3发布,更是将这种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GPT-3 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泛化能力,展示了模型在没有特定任务训练的情况下仍然具有完成多种复杂任务的潜能。
到了 2023 年,出现了如 LLaMA-2、GPT-4 和 Claude-2 等模型,它们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进展,更在应用层面推动了LLM的发展。这些模型在处理更广泛的任务时显示出更好的适应性和精准度,它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细致程度理解人类语言。
步入 2024年,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首先,智能体(Agent)的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随着大模型应用场景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效地利用大模型的能力、搭建好 Agent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其次,个人化的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开始受到关注。清华大学首次提出了个人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的概念,不仅对个人大语言模型智能体所需的能力、效率和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收集并整理了领域专家的见解,开创性地提出了个人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的5级智能水平分级法。
此外,文本视频生成技术也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例如,OpenAl发布了文本视频生成模型Sora,这标志着 OpenAl正式加人了视频生成领域的竞争。
在企业级市场,大模型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金融、教育、医疗、能源等行业的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大型模型产品的价值,并积极倡导使用这些产品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大语言模型的现状和未来
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已经看到的业务使用场景如表1所示。
表1.大语言模型现有典型业务场景
除了大量已经落地的成功案例,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 AI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模型训练和推理对资源的高消耗、模型生成内容的合规问题等。幸运的是,这些挑战并非无法克服,解决方案的探索将是本书后续章节的重点内容。
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和运行对资源的高需求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的训练框架和技术来缓解。例如,使用像DeepSpeed这样的优化工具可以显著降低内存消耗和提高训练速度,使大模型的训练变得更加可行。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内容可能包含的错误或不当信息可以通过强化内容过滤和质量控制机制来解决。
在未来,随着这些解决方案的实施和完善,大语言模型将继续在语言的理解和生成上取得新的突破,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
总结来说,大语言模型所面临的挑战确实存在,但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努力,有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End-
以上内容节选自《大语言模型原理、训练及应用——基于GPT》
作者:魏新宇 白雪冰 周博洋
大语言模型的现状和未来
三位微软解决方案技术专家
共同打造
微软中国区总裁 原欣
红帽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曹衡康
微软中国区首席技术官 韦青
NVIDIA电信行业总监 贾楠
联袂推荐
▊《大语言模型原理、训练及应用——基于GPT》
魏新宇 白雪冰 周博洋
三位微软解决方案技术专家共同打造。
系统总结LLM/SLM和Copilot端到端的开发经验,全面归纳GPU训练推理实战方法,面向AI架构师及开发者的实用技术指南。
撰 稿 人:计旭
责任编辑:郝建伟
审 核 人:曹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