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昆仑万维|腾讯|AIGC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未来AIGC颠覆式创新一定会在C端大放异彩

作者:昆仑万维集团发布时间:2024-02-23

原标题: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未来AIGC颠覆式创新一定会在C端大放异彩

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2023年中国AIGC产业规模约为143亿元,而随着相关生态的完善,到2030年,中国AIGC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000亿元,AIGC正逐渐成为企业增长的新蓝海。

市场规模前景乐观,生成效率表现出众,AIGC在肉眼可见地改变内容行业的工作形态,也成为行业的基本共识。与此同时,行业也在探讨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是否会对现有工作逻辑的颠覆,以及它所代表的底层技术,究竟是颠覆式的改变,还是渐进式的创新?

12月14日,一场主题为“智能涌现 数开万物”的腾讯科技Hi Tech Day暨2023数字开物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腾讯科技邀请知名院士、知名经济学家、知名大学教授、研究院院长、产业大咖、互联网大厂高管、知名科技领域头部企业高管、产业数字化转型企业高管等共话AI趋势。

在大会上,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与腾讯科技“AI未来指北”主理人郭晓静,围绕AIGC创新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方汉看来, 今年AIGC爆火主要是技术推动,但核心是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市场,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才会是下一代巨头成长的底层基因,“所有互联网巨头,最后创业成功的全是产品和市场,即使是技术也要转成产品和市场,才能产生新的颠覆式创新。”

业界普遍认为,AI时代的核心创新来自于规模小的创业团队,此前腾讯新闻ConTech大会上,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曾表示,“大模型行业里,大创新靠小厂,小创新靠大厂。”

方汉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 小厂才有颠覆性创新,因为对老的模式没有任何敬畏之心,“本来就没有用户,没有市场,一定是用颠覆式的模式颠覆市场。”

对于应用产品创新时间节点,王晟预判明年才是应用的元年, “今年是Infra之年,没有谁在投应用。”

王晟表示 今年AI投资显著的特点——大家投的项目都集中在早期,都是最贵的,所以都要投得更早一点,稍微晚一点就会变得非常贵,“我们天使轮投的深言也融了大几个亿,从轮次来讲是早期,但从拿到钱的数量来讲好像也不是早期基金干得动的。”

关于AIGC究竟是带来颠覆式创新还是渐进式迭代,方汉的看法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 B端天生的属性就是拥抱渐进式创新,做一个企业不是做一个玩具,渐进式创新一定是B端必由之路。颠覆式创新一定是在C端大放异彩。”

在王晟看来, 如果业务的主线没变,只是某些环节变得能力更强,应用更好的AI,属于渐进式创新的范畴,“大模型提供的强力AI涌现超能力的范式,本身是颠覆式的,但各个企业提供的应用,有的是颠覆式的,有的是渐进式的。”

以下为对话实录精华版(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有删减,调整)

腾讯科技:今年大家对AI领域的投资有过很多讨论,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现在AI投资只敢投早期的公司?

王晟:我们投的深言也融了大几个亿,如果从轮次来讲是早期,但从拿到钱的数量来讲,好像也不是早期基金干得动的。

今年AI投资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在早期,都是最贵的,所以很显然都是要投得更早一点,稍微晚一点就会变得非常贵。

腾讯科技:方总怎么看待大家在AI领域的投资态度?一级市场都是谨慎乐观,一边积极探索,一边出手很谨慎,二级市场可以看到大家对AI投资的火热,下半年似乎又看到大家对AI投资热情的逐渐平静和冷静,您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方汉:我是1990年代开始做互联网,完整地经历了互联网那一波投资浪潮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浪潮,对我们参考意义更大的是互联网那波,就是1996年到1997年开始,再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慢慢恢复。

目前的AI投资热潮,可能只有一年左右,绝大多数投资机构是最近一年,时间实在太短。 我们看投资是十年为单位,下面的十年,AI仍然是互联网或者技术投资的一个主赛道,竞争还远远没有到来,高潮也远远没有到来。任何困难或者任何短期的投资收缩,我认为都是暂时的,大潮一定还没有到来。我坚信在这一波一定会出现下一个字节这样的巨头公司,而且一定是从小企业起来。

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出现,刚开始只是技术突破。在互联网早期,Netscape只是纯技术公司,做了一个浏览器获得很大的追捧,但最后却是雅虎、Google、亚马逊这样通过互联网创造新商业模式的公司笑到最后。

我认为这一波AI也是一样,技术只是现在的热潮,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才会是下一代巨头成长的底层基因,需要以十年为周期看待这个事情。

腾讯科技:二位都经历了互联网的“iPhone时刻”,方汉说应该更看重产品落地和应用层面的创新,现在英诺在评估创业公司时,最看重什么?

王晟:从投资的角度很简单,投什么都一样:一个是“事对”,另一个是“人对”。

事对涉及到很多东西,你的技术方向是不是对的,要素资源配置是不是对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对的,所以就要比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的认知。

投资机构很难深度保证人对,因为我们这样的机构早期投资都很快,聊几次就给钱,最终靠信任和朋友推荐背书,所以要看项目是不是有最好的团队,很厉害的老师,包括企业运营等等。

稍微多说一点,这种范式用在投任何项目上的都是对的,能够判断好方向就可以。我们看一个新技术范式,要看其是否符合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这属于非常重要的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一个新的技术范式从产生到变得成熟,其周期就是基础科学的研发先产生突破,比如3G和4G产生突破,触摸屏要产生突破,然后进入Infra(基础设施),让更多的人能够创新、低成本创新,然后再去做创新,真正找到新的东西能够涌现。

AI创新的时间点在哪里?目前还是Infra建设的阶段,包括Infra逐渐往创新迁移。明年可能是应用的元年,今年绝对不是,今年是Infra之年,没有谁在投应用,明年肯定是应用的元年。

腾讯科技:昆仑万维在A股上市公司当中最早推出大模型,包括天工千亿大模型到现在推出的天工SkyAgents,中间肯定经历了很多不容易的地方,你们对未来都有什么判断?

方汉:大家知道技术路线有两条:一条以Google BERT为代表,另一条是以OpenAI为代表的GPT路线。

在早期,中国所有技术栈都在BERT路线,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开源模型可以参考,当时开源模型只能达到GPT2.0的水平,无论是算法还是技巧都要自己摸索。 我们刚开始觉得数据并不重要,但现在看来最难的反而是数据的处理和清洗,怎样挑选好的数据。

对我们来说最困难的还是认知,技术的困难、人才的困难其实都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认知是没有办法靠别人替你去想的。

我们也是以史为鉴,得出了几个结论: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付费使用一个服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做出了无数次证明, 只有免费模式才能获取最多的用户,所以也一定是C端企业会成为巨头。

第一波互联网时代的Google、亚马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字节、头条、美团、滴滴和UBER,所有增长快的一定是C端企业,为什么?因为C端用户的增长是指数级的,B端的增长一定是线性的。

AI时代有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因为GPU在内的推理成本,包括OpenAI、微软这样的企业在内,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做到为所有人提供服务,我们认为未来还是要看端侧模型。未来手机上就可以推广7B、13B甚至500B模型,用户用购买手机的价格涵盖将来要支付的AI推理费用。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创新之一,是在手机端整合了摄像头和4G网络这些原来只能在专业相机和PC上的能力,允许用户直接拍摄视频上传,进而出现了颠覆内容创作的范式,字节和快手这样的短视频企业出现是必然的。

所以AI时代的竞争,一定是端侧推理普及以后,新的商业模式就会出来,颠覆大家的认知,那个时候所有人需要真刀真枪去比。

今年是技术推动为主,但反观所有互联网巨头,最后创业成功的全是产品和市场,即使是技术也要转成产品和市场,才能产生新的颠覆式创新。

腾讯科技:AI是否会延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C端爆发,加上免费的模式,再加上端侧边缘计算的创新,未来端侧的大模型会不会是一种超级入口?

王晟:如果应用形成飞轮效应,实现规模化迅速扩散的模式,本质是没有变的——不管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AI互联网,需要找到一个场景,形成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今天大家都说流量红利消失了,实际上 一个碾压性的,用户从未体验过的产品和服务永远是有流量的,就像ChatGPT一样。过去很多企业都在做ChatBot,包括微软小冰、Siri,怎么没流量?因为不好玩,不好用。

至于端侧这个话题,我觉得未来的世界是混合的。我认可方老师讲的——端侧非常重要,但我们认为云边端都很重要,不一定是端侧,而是混合的,这取决于你的业务场景,有些业务场景就适合在云端,有些业务场景就适合在端侧。

腾讯科技:虽然现在有手机端侧和混合式计算,但背后其实还是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撑,大模型的竞争是不是大厂在卷算力的游戏?

方汉:目前这个阶段,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都需要海量算力支持,所以目前大厂是有优势的,这是一个事实。

任何一个事情,算力强的存在本质上是基于一个假设,就是大模型的迭代、能力没有上限,算力越多就能够换成等比的能力上限。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技术都是有边界的。 算力模式在目前这个阶段可能是主流的竞争业态,但长期来看会有混合模式。

微软刚刚推出的模型是在端侧推理, 可能小模型就能够解决80%-90%的问题,剩下的10%需要大的算力、大的模型。即便强如OpenAI也在不断地降低给大家提供服务模型的规模,GPT-4可能只有20B,因此现在这个阶段是有很大的优势,但长期来看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局面。

大家的出发点或者创业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只有小厂才有颠覆性创新,因为对老的模式没有任何敬畏之心,本来就没有用户,没有市场,一定是用颠覆式的模式颠覆市场。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现在的巨头企业在最早期阶段,一定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全新的产品颠覆原有的模式。

最早的互联网时代,一台服务器按照现在的价格,可能和现在NVIDIA的H100差不多贵,那个时候是不是大厂有优势?但后来结果是开源软件的出现迅速把服务器从为小型机服务降到为PC机服务。所以目前只是一个中间阶段,并不会是终局,终局一定是剧烈变化的,无法预知的新的商业形态或者产品形态。

腾讯科技:虽然终局很难预知,但我们还是希望两位展望未来AI产业的发展路径。王总投项目的时候肯定和大家一直在讨论AI Native,未来到底是不是AI Native?

王晟: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也是对所有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的提问。

过去我们讲的是商业模式创新,这些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的需求,解决一种没有被解决甚至没有被发掘出来的需求,就像滴滴打车和外卖。

大家都说AI互联网可以媲美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但需要注意到有一个本质的不同,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包括XR混合现实互联网是基于设备,设备的用户量都是从零开始往上增加。

今天AI又创造出来一个新的计算设备,是依附于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所以AI今天更多的应用场景是赋能过去旧的场景,不作为一个创新事物,而是作为一种效率工具,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体验。

站在投资人的逻辑来讲,其实AI就是一个工具,也是过去应用的延伸。今天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共识,就是相信Agent属于Native的形式,它会完全改变我们和计算设备之间的关系。

过去我们是使用设备,把设备当成一个工具,由人类思考、决策、操作、规划,一旦有Agent,设备就会变成智能物体,智能性在某些专业领域不亚于一般的人才,可能会把很多任务交给它,不用思考、不用规划、不用尝试使用各种工具,不用操作。我们尝试赋予情绪和情感的时候,可以发现可能是Digital Being,我们人和Digital Being发生的化学反应非常有趣。你在互联网上不知道对面是不是一只狗,将来你对面很有可能就是一个AI,而你也分不清楚。

方汉:我觉得AI Native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是从Cloud Native衍生过来的。互联网大潮有Internet Native这样的说法吗?移动互联网时代有Mobile Native这样的说法吗?没有。为什么现在会有AI Native?其实很简单,AI就是降本增效,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我们做产品的人来说,不要从技术的角度纠结这个东西是不是AI Native,而是倒过来从用户的角度去推,能不能给B端带来效用,能不能给C端带来全新的创作内容和消费内容,这对所有的创业者和所有企业才是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腾讯科技:下次再有人跟王总说我是AI Native,你要警惕这是不是提升估值的方式和说辞。

王晟:我觉得方总的思考没有任何逻辑上的问题,但投资人一直在提AI Native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名词,要是说这是AI原创也行,或者是AI新机会,那些描述比较复杂,大家就定义这样一个概念,形成一种共识。

腾讯科技:现在好像大厂大部分都在做基础大模型,创业公司可能出生背景比较豪华,本身也有很多创业经历,可以去卷一下大模型,部分AI创业者可能还会去探索应用,未来属于AI创业公司和大厂分别的机遇可能在哪里?

方汉:因为算力问题,大厂的优势可能是被放大了,这是我们认知的事实。

长期而言,我们看到的是由于大厂的算力和先发优势,大的B端赛道一定是大厂的天下,只有大厂才能提供落地;小的创业公司,要想做小而美也可以活得很好,选择小的垂类B端赛道就很容易达到盈亏平衡。

真正想变成一个巨头公司,小的公司一定是在C端进行颠覆式创新,去跟大厂PK。大厂为什么不能兼顾所有C端赛道?因为牵涉到对所有已有C端赛道的依赖,做得太成功一定不适合在所有新的赛道全力以赴,全力投资,这样才会有移动互联网新的企业起来。

作为AI创业者来说,如果志存高远,一定要做成巨头的话就去做C端,如果想先积累实力的话就做垂类B端。

腾讯科技:过去我们也在讲产业互联网个性化服务太多,很难规模化,以至于产业互联网提及很多,但并不能够做出超级应用或者超级增长的巨头,中国市场上可能尤为明显,王总如果投AI企业的话更看重B端赛道还是C端赛道?

王晟:我们肯定会看重C端赛道,但B端企业赛道也比较重要。其实无论哪个赛道,对投资机构来讲,我们支持的是创新企业,所以必须投一个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大幅度创新。大的创新一定是创业企业,所有的渐进式创新更容易赢的都是大厂。

腾讯科技:希望二位给我们今天的议题做一个总结,AI带来的究竟是渐进式的创新还是颠覆性的发展?作为一个浪潮中的企业,应该培养自身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这股浪潮中不被大潮甩下?

方汉:我觉得渐进式创新在B端落地比较快,因为B端天生的属性就是拥抱渐进式创新,对颠覆式创新是非常恐惧。我做一个企业,不是做一个玩具,渐进式创新一定是B端必由之路。

颠覆式创新一定是在C端大放异彩,因为C端用户的迁移成本和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远远低于B端,所以一定会在C端涌现出用户数更多,规模更大的新巨头。

这个产业有做管理者的,有做技术的,有做产品的,所有人都不得不去面对一个事情,就是要努力学习,明白AI技术的边界在哪里,能力上限在哪里,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作为一个管理者,我花得最多的时间是阅读AI论文,如果不去读论文,我压根不知道AI的技术边界在哪里。

所有人都会被逼着读技术、理解技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有理解AI技术的边界以后,我们的创业者才能做出更好的颠覆式创新,产品和运营才能思考什么是AI能够赋能的,能够创造的以及破坏式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总结下来就是,拥抱AI技术,思考颠覆式的创新。

腾讯科技:好像这波浪潮以后,我身边关心AI的人都开始读论文了。

王晟:现在李沐老师已经被尊称为“AI投资人的论文之神”了,大家都会去读论文,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新的论文出来,如果真的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重大的突破,马上就会跑过去问要不要出来创业。

腾讯科技:好像还有一些论文的作者都在被投资人追着问要不要创业。

王晟:未来应该是(渐进式和颠覆式)混合的创新。

过去企业开始拥抱AI,原来有一个小模型,现在换成大模型,这个叫做颠覆式吗?业务的主线没变,只是某些环节变得能力更强,应用更好的AI,所以是渐进式的。大模型提供出来的强力AI涌现超能力的范式本身是颠覆式的,各个企业提供的应用,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市场,有的确实是颠覆式的,有的确实是渐进式的。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全文

●昆仑万维荣膺量子位「2023人工智能年度评选」两项大奖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在钛媒体2023T-EDGE全球创新大会上发表演讲

●昆仑万维入选甲子光年2023中国AI大模型领域最具商业潜力榜

●昆仑万维荣膺金牛奖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和ESG科技引领50强两项大奖

● 昆仑万维开源「天工」Skywork-13B系列大模型,0门槛商用

● 昆仑万维天工通用大模型推理能力大幅超过GPT-3.5和LLaMA2,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用大模型重塑搜索 昆仑万维发布国内第一款AI搜索产品

昆仑万维成为北京市首批模型伙伴和投资伙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