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简七读财”,发送消息“理财小工具”
免费领取“40个赚钱工具资源包”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犀利君~
从去年算起,美股的科技股支撑着大盘一路创新高。其中表现最亮眼的,就属英伟达了。
年初至今(截止3月5日),英伟达股价已经大涨了70%+,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位列美股的市值第三(仅次于微软、苹果)。
说起英伟达的大涨,主要离不开这两年人工智能(AI)的大爆发,AI公司对加速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让英伟达的业绩如同火箭一般迅速飙升。
根据2月底公布的财报,英伟达去年四季度的营收增速为265%,净利润同比增速为768%,实现惊人的三位数增长。
估计很多朋友会好奇,英伟达到底是做什么的?它的股价涨那么多,是不是已经严重高估了?
看了网上关于英伟达的讨论,要么只有寥寥几句太过简略,要么就是充斥专业术语,太过硬核了。
今天我想以投资者的眼光聊聊这家公司,哪怕你从来没接触过它的产品,看完本文也会理解它为啥会越来越火。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的个股,仅为示例参考,不作任何投资推荐。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据此买卖,请自担风险。
01
首先,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英伟达的灵魂人物,黄仁勋。
1963年,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9岁时移民美国,后来进入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并在斯坦福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的黄仁勋在各个芯片大厂(AMD和LSI Logic)待过,慢慢崭露头角,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后来踏上了管理岗位。
黄仁勋认为,未来人类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所以他的目标是做加速计算的专用硬件。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加速计算硬件,是游戏的图形芯片GPU。
GPU是电脑的图形处理器,最初主要用于进行图像运算工作,也被称为「显卡」。
1993年黄仁勋果断离职,与两个朋友成立了英伟达公司,专注于为游戏领域开发专用的图形芯片。
英伟达刚成立那会儿,市场上有20多家图形芯片公司,到1997年相关公司已经飙升至70家,可见竞争有多激烈。
相比同行,英伟达的芯片技术性能优越,不仅其显示功能突出,还自带游戏手柄、声卡的多重功能,有这样的芯片,可以让客户节省买声卡的成本,当然就受到市场的欢迎。
1999年1月,英伟达在美股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同年8月,推出一款经典的GPU产品(GeForce 256),这款产品为英伟达在游戏市场奠定了领先地位。
虽然产品很受欢迎,但仔细一想这些高端芯片只能用来打游戏,无法用于其他领域的加速计算,也是有点可惜了。
为了拓展GPU的用途,2007年英伟达推出了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框架,开发人员可以在CUDA上直接利用GPU的计算能力进行各种密集计算,如科学运算、物理模拟等。
不过,CUDA的推进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当时的市场需求并不够支撑该业务盈利,黄仁勋也是顶着巨大的反对声音在坚持。
2014年左右,人们发现CUDA能够满足AI训练的大量计算,它一下子就变成了块「香饽饽」,直到这两年成为奠定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基础工具。
回过头看,如果没有黄仁勋一直坚定看好CUDA,英伟达只是一个游戏类GPU公司,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彩恐怕就错过了。
02
当然大家更关心的是,英伟达到底靠AI赚了多少钱?
根据2023财年财报显示,英伟达的主营业务分为四块:数据中心、游戏、专业视觉、汽车和嵌入式技术。
其中,数据中心的营收为150亿美元,游戏业务营收为90亿美元左右,两者加起来占比90%,是英伟达营收的主要来源:
具体来看,以CUDA为基础的数据中心业务,主要是为AI和云计算提供算力的GPU(AI类芯片);游戏业务是针对游戏性能提升的GPU(独立显卡),是英伟达的老本行。
根据国外机构的统计,2022年2季度,英伟达在PC端的独立显卡市场占据79%份额,遥遥领先于第二名AMD(约20%市场份额);到了2023年3季度,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上升为95%,AMD的市场份额下降为4%:
显然,在游戏类GPU芯片市场,英伟达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了,但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在近期的财报会议上黄仁勋表示:“加速计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引爆点。全球各个公司、行业和国家的需求都在飙升。”
作为普通人,我们感受到的是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应用的突飞猛进,让英伟达的显卡变得供不应求;
背后的深层逻辑是,长期被科技界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正逐渐被取代。
摩尔定律: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24个月会增加1倍。
过去半个世纪,摩尔定律指引着芯片市场的蓬勃发展,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高端芯片的制程是越来越小,性能也越来越高。
但是不断缩小的芯片制程,总会有物理极限,越到后期的投入成本越高,升级时间也越长。
而AI大模型的出现,对于芯片的算力需求更是激增,如果按照「摩尔定律」的进步速度,恐怕难以满足人工智能的爆发式需求。
事实上,英伟达的GPU是约隔半年性能提升1倍,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对芯片内部关键元件算力的改进,对电路设计和架构的优化,并非是「摩尔定律」主导下制程技术的进步。
这一崭新的科技变革,被以英伟达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为「黄氏定律」。
综上所述,英伟达未来的业绩成长性,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整体需求还会持续增加,未来的行业蛋糕会不断变大;另一方面,英伟达在行业内分到的蛋糕比例,也会不断上升。
按照历史经验看,计算类芯片市场的格局往往遵循「二八法则」:老大的市场份额通常超过八成,老二最多占据二成左右。
目前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英伟达提供的解决方案是AI大模型的主流,机构预估其现阶段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主要来自于数据中心业务)的市场份额约60%,如果能保持领先优势,未来很有希望提高到八成以上。
03
估计有些朋友会想,从长期角度看,英伟达的发展前景是很不错,但短期来说,股价一口气涨了那么多,难免已经高估了。
说起估值,投资者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就是市盈率(PE):
市盈率=总市值÷净利润
一般而言,高市盈率意味着高估,许多投资大师都主张不碰高市盈率的股票(如约翰·聂夫表示不买50倍以上PE的个股,彼得·林奇说不买40倍以上PE的个股)。
过去一年,英伟达的市盈率最高达到244倍左右,目前的估值在70倍左右,仍然不符合这些大师们的买入标准:
但另一位投资大师费雪也说过,不要看到高市盈率就认为都是高估。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的总市值是600亿元,净利润是10亿元,市盈率是60倍(600÷10),公司开发的新产品,预计3年后投入市场,使企业的净利润增长为20亿元。
按照传统的分析思路,假设按这家公司3年后的盈利估值,市盈率也应该是30倍(600÷20),现在给60倍确实是太高了。
但在成长股投资者看来,如果公司在3年后,又开发出新产品,未来的净利润还会不断上升,盈利高增长若能一直保持下去,那么当下60倍市盈率,反映的是其高成长性,并非是估值过高。
传统行业:公司盈利增速较低,60-70倍市盈率通常是高估值。
高科技行业:公司盈利高速增长,60-70倍市盈率是反映其成长性。
所以对英伟达的估值,重要的是分析未来几年的盈利增长怎么样,如果未来几年净利润增速突然放缓,成长结束,那么70倍市盈率肯定是偏高了;
但如果这家公司还能保持三位数,至少不低于两位数的盈利增长,它的PE估计还是会维持现有水平,很难下降到二三十倍。
总之,要想从英伟达这类科技股上获得高回报,只是从当下的估值角度去简单分析,恐怕还不行,更多还是需要对人工智能大趋势的整体把握,和对公司核心产品的了解。
最后,分享一个黄仁勋在台湾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视频,看他是如何克服种种挫折和利益诱惑,坚定执行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的,也许会给我们的投资、工作乃至创业道路上提供一些启发。
*演讲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h4y1R7FF/?vd_source
照例附上总结图——
晚安🌹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7天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