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日本面临生成式AI难题 民众热情有余但使用率不高

作者:第一财经发布时间:2024-07-12

自ChatGPT一年多前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推向公众视野以来,全球掀起了生成式AI研究和应用的热潮。

近日,日本政府发表了年度《信息通信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全面介绍了当前生成式AI在日本发展的情况。不过,与生成式AI在全球备受热捧相比,生成式AI在日本国内的运用似乎遭遇使用不足的窘境。

白皮书数据显示,日本国内仅有9.1%的个人使用生成式AI,与中国的56.3%、美国的46.3%、英国的39.8%和德国的34.6%存在较大差距。

在面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日企在业务中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为46.8%,也低于美国(84.7%)、中国(84.4%)和德国(72.7%)。

潜在需求高但使用率不高

在参加调查的民众中,回答“非常想使用”和“根据情况考虑使用”生成式AI二者的合计比例达到七成。日本总务省认为,当地民众对使用生成式AI存在“潜在需求”。

但是,对于日本民众在实际生活或者工作中不使用生成式AI的理由方面,“不知道使用方法”超过四成,“生活中不需要”接近四成。

在使用生成式AI的具体用途方面,对“已在使用”的民众调查显示,用于“查询”的目的最多,占8.3%;其次为用于“提炼及翻译内容”,占比为5.9%。

当被问及生成式AI会带来何种影响时,超过70%受访者表示是“全新的创意”“可以提高业务效率”“可以解决人手不足”。但与此同时,也有70%受访民众认为“会扩大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及“侵犯著作权的可能性增加”。

尽管上述调查显示生成式AI目前在日本社会中的使用率偏低,但白皮书表示,未来的增长潜力不容忽视。71.1%的受访者表示,在合适的情况下,愿意尝试使用生成式AI。

在日本总务省看来,日本企业对于生成式AI较为“谨慎”,日本国内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生成式AI来协调一些内部事务,比如安排会议时间等,而海外企业则会选择生成式AI进行更广泛的活动,包括为客户提供服务等。

日本总务省在白皮书中强调,日本政府要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采用,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指导方针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降低风险并鼓励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未来更广泛地使用该技术。

一直关注日本人工智能发展与相关法律保护问题的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朱翘楚告诉第一财经,在对待生成式AI的态度上,日美与欧洲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温差,“与欧洲强监管的态度不同,日本与美国更期望通过政府指引等‘软法治理’的方式引导AI技术沿着以人为中心的路径发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7月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十年间生成式AI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约为5.4万件。其中,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38210件。美国(6276件)、韩国(4155件)、日本(3409件)和印度(1350件)紧随其后。在专利申请方中,日本的NTT和索尼集团分别位列第十三和第二十。报告提到,日本的优势在于娱乐和艺术领域。

在争议中拥抱生成式AI

自去年以来,上至日本政客,下到日本地方政府,以及不少日本企业都对生成式AI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去年4月,日本政府成立了AI战略小组,以内阁府为中心,经济产业省、总务省、文部科学省、数字厅、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都为小组成员,负责讨论与AI相关的国家战略。

去年6月,日本神奈川县政府率先在行政工作中开始使用ChatGPT,由此成为日本首个使用ChatGPT的政府部门。当时,横须贺市政府约4000名公务员尝试使用ChatGPT进行“会议记录”“政策制定”等公务,以验证ChatGPT在行政工作方面的能力。

在企业方面,日本的大型汽车企业纷纷在开发新款车时使用生成式AI。比如,为了完善相关机制,马自达将对间接部门的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丰田已开始使用生成式AI来调整设计。AI可通过导出零部件的组合等来提高工作效率,有望使策划和设计所需时间减半。

日本工业巨头日立集团宣布已与英伟达合作,将日立在运营技术领域的解决方案以及在能源、移动和互联系统等关键行业与英伟达在生成式AI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加速社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此外,日本诸多企业也在加速对大模型的研发。

今年4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已宣布在日本东京开设办事处,东京由此成为OpenAI在亚洲的首个办事处。

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最新预测显示,2023年日本生成式AI市场规模约为9.17亿美元,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将以37.5%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该公司认为,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是日本生成式AI未来爆发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朱翘楚告诉第一财经,日本其实早在1959年开始使用计算机开展国家的行政处理工作,20世纪60年代采用地方条例的方式规制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活动,20世纪70年代学界展开了大规模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化讨论。“然而,当时在进行个人信息的有关讨论时,语境往往是如何加强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以限制政府对于个人信息的不当利用等。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普遍敏感且较为保守。2000年前后,不断爆出民间企业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不当的情况。”她说。这也是日本社会“小心翼翼”地拥抱生成式AI的根源。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