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ChatGPT

现代人更需要批判性思维

作者:经济观察报发布时间:2024-09-02

叶克飞/文 如今,人工智能堪称最热门话题,一如当年互联网新兴之时。人们在憧憬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讨论它是否会带来人类生活的又一次巨变。也有人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使得人类放弃思考,甚至被取而代之。这种担忧很可能是杞人忧天,因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是“人工”,它始终建构于人的思想之上。

在ChatGPT诞生后,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堪称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已经向ChatGPT提出了4万多个问题。他的结论是,ChatGPT最大的特点是“你笨它也笨,你聪明它也聪明”。也就是说,它的智能程度取决于人类的提问能力。

正如《批判性思维》一书所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质量决定思维的质量。肤浅的问题会让人的思维变得肤浅,而深刻的问题也会让人的思维变得深刻。卓有见地的问题会带来卓有见地的思维,有创意的问题也会带来富有创意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严谨求真的思维方式。一个真正的批判性思考者,要能提出关键问题,指出问题所在,并清楚准确地将问题表达出来。能收集、评估相关信息,并运用抽象概念对其进行解读。能通过充分的推理得出结论、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根据相关标准对这些结论和解决方法进行测试。能以开放的头脑进行思考,并能清晰地了解和评估自己的猜想以及其含义和实际结论。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以找出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问题越是复杂、情况越是多变,就越需要批判性思维。它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批评,而是建立在理性和独立思考之上,其底色是哲学和心理学。

在哲学领域,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已经触及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比如苏格拉底式思维,就被总结为这样几条:1、尽可能去理解所说或所信事物的根本基础,并且通过更深入的问题弄清楚这些基础的含义。2、找出与其他观点相互依存、不能单独自证为真的观点。3、用不断完善的需求对待所有的观点。4、要认识到所有的问题都以先前的问题为基础,所有的思维都以先前的思维为基础。

当然,在历史上最不缺的反而是诡辩家。《批判性思维》中写道:“批判性较弱的思考者传统上被称为诡辩家。诡辩是一种以赢得辩论为目的的思维技巧,它不管思维中是否存在问题,也不管相关的观点是否被忽略了。诡辩性思维的目的就是要赢。诡辩的思考者使用低水平的言辞和论证,使得不合理的思维看起来合理,使合理的思维看起来不合理……对于这些人,他们更关心的是输赢而不是公正。他们利用思维技巧和诡计来操纵人们的情感和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概念主要由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理查德·保罗提出,他的《批判性思维》一书于2001年出版,从此畅销二十余年,一直是这一领域的启蒙和经典。这本书并非一成不变,如今已经进行了第四版的增订和修改。

良好判断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只有恰当的评估标准,才有可能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但这一点恰恰很难做到。

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中写道:“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知道其实并不了解的事情;我们都有错误的信念、偏见、错觉和谬见。当这些错误信念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思维是‘欺骗性的’。我们总认为自己是谦虚的,但往往我们是很自负的。我们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还忽视和掩盖这些局限性,这带来了大量的痛苦和时间浪费。”

人之所以要不断学习,正是要通过扩大自己“知”的边界来洞悉自己的“无知”。“知识越丰富的人,越会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这才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定理。但并非每个学习的人都能取得同样效果,在现实中,许多人在填鸭式的教育中丧失思考能力,并没有从知识中真正获益。书中就写道:“各个学科中的定义、内容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掌握。不注重思考的学习很难带来理想的效果,只有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透彻地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如果你不想沦为考试工具,而是想认真掌握知识,你必须重视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地组织脑海中的知识,使之与经验相联系,并用恰当的标准进行评价。反之,如果你潜意识中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准备考试的方法法就是将内容零碎地填进大脑,你可能会暂时地通过考试,但却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很快你便会忘记所学习过的内容。”

即使经历了正常教育,人依然很容易陷入思维的自负中,这种思维自负和公正是不兼容的,因为如果人们对自己判断的事情过分自信,就很难作出公正的判断。偏偏人类的天性就是会很快作出判断,并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身也是对天性的克服。

人类的不良思维习惯不仅于此,还有许多许多,例如“会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去归纳总结,允许背景信息影响我们的思维、形成某些错误信念、倾向于用不变的眼光看待世界、反对或忽视那些与我们观点冲突的观点,制造那些令我们下意识对什么是对、什么是真实感到混乱的错觉或迷思,并根据我们的经验进行自欺欺人的思考。”

即使是认识到这些问题,人类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理查德·保罗认为思考是个技术活,人们不是一生下来就具备清晰和富有逻辑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能获得,头脑未受过训练的人不可能具备它,就好像没有学习过、练习过的人无法变成优秀的木匠、高尔夫球手、牌手或者钢琴家一样。然而,许多人以为思考是一件根本不需要什么技巧的事。他们认为思考轻而易举,并且认定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同样可靠的。这本身已经说明,人类认识自身局限有多么难,以批判性思维突破这种局限又有多么难。

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对感官与权威充满怀疑,开始强调理性,但却成为异端,导致杀身之祸。直至一千多年后,他的观念才被重拾,并在18世纪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启蒙运动颠覆了权威的超然性,让批判性思维成为思考的重要模式。

在大众传媒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批判性思维显然遭到了冲击。尽管现代性祛魅让权威坍塌,但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裹挟甚至垄断了信息,也让许多人逐渐放弃思考,开始寻找新的“偶像”,或者说物色新的盲从对象。大众传媒时代并非没有惨痛教训,古老社会的信仰崩塌后,人们制造的新偶像也许极具欺骗性,甚至将人类带入深渊。希特勒就是典型例子,他借助大众传媒,以演说蛊惑人心,人们陷入迷信与狂热。即使是曾经的怀疑论者,也在这一片盲从中沦为信徒。被纳粹蛊惑的人们,恰恰放弃了批判性思维,也就将正义、文明拱手相让。

理查德·保罗写道:“我们所属的每个群体都在我们身上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共性,以此作为接受我们的条件。这种共性包括一系列的信念、行为、要求和禁忌。研究发现,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灌输给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对的、正确无误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盲目遵循群体的约束似乎是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

这个说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纳粹的崛起和当时德国人的堕落。当下人类面临着更复杂的状况:人们接触信息十分容易,每日被海量信息所包围,除了主动接收之外,还会被动接触大量信息。碎片化信息往往导致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思维的跳跃性恰恰失去了逻辑性,人们因此受困。如果不能理性解读信息、作出判断,就会在海量信息中迷失。从早期大众传媒(报刊、电台和电视)到互联网和当下的移动终端,大众媒体带给了人们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信息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思维的枷锁。

有些人之所以轻视批判性思维,是因为它并不直观可见。正如理查德·保罗所言:“思维练习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多数技能练习都是看得见的,而思维并不可见。我们可以看到一项技能表演的录像,但是,观看人坐在椅子上思考,我们会觉得那个思考者好像什么也没做一样。”

但这种脑力劳动不该被轻视,“即使思维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见的,但它却是我们拥有的最重要东西。思维的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贫富、强弱。”而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在技术影响下发生巨变,人类都更不应该离开批判性思维。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