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正在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 AI 生态。
今年为云厂商站台的合作企业,大多表达了类似观点,奔赴以生成式 AI 为主导的产业浪潮里,除了需要足够的计算和存储能力,还得有将 AI 落地的能力。
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业务完成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才能沉淀成知识;大模型训练不仅需要灵活且充沛的算力资源,还有微调模型,构建 AI 应用的开发工具;并确保 AI 能力可靠地部署和运行在企业系统中。
企业单凭的一己之力突围或许慢了些,他们纷纷拉云计算厂商当有力外援。最近,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和智联招聘集团总裁张月佳成为阿里云新晋「代言人」,「我用的云是阿里云」,新系列代言广告也陆续登陆杭州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这句口号背后意图传递,阿里云凭借在云计算和模型能力上的技术实力,以更开放的姿态,引入产业链的各个合作伙伴。
此前 4 月份,阿里云也曾宣布过一波重量级「代言人」,包括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等。
大模型的「明星」,给阿里云代言
2009 年阿里云从服务地方站长起步,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进步和规模化增长,带来高性价比的开发资源,帮助企业大幅节约开发成本,也给了初创公司很多试错机会,助力了他们成长。
智联招聘曾作为阿里云云原生案例分享,通过全面容器化改造实现了业务可靠性,以及对高峰期更好的快速响应和容灾恢复能力。除了用到常规云计算,近期智联招聘用大模型提升招聘和内部管理培训效率,用阿里云实现功能快速部署,例如基于通义千问的「招聘助手」功能,大大提升了招聘的匹配效率。
月之暗面作为大模型领域的创业代表为阿里云代言,更能验证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的那句话,「云计算和大模型」的关系就是「电和电动机」的关系。
产业升级背后一定经历着基础设施的变化。阿里云看到了这一趋势,在动作上也有前瞻性。
阿里云在去年明确了「AI 驱动,公有云优先」战略,「加大研发投入,从底层算力到 AI 平台到模型服务,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阿里云早在 2019 年投入大模型研发。在 2022 年最先提出 MaaS(模型即服务),彼时 GPT 还没有火出圈。而后又从 IaaS,Paas,MaaS 全栈重构,提出 AI 时代云的新架构。百炼模型服务平台更是 MaaS 理念的具象表达,平台集成众多三方和垂直领域模型;依托阿里云,支持千亿级模型的万级并发推理需求;丰富的模型,配合全链路模型服务和丰富的工具箱,降低开发者开发模型的难度,让他们的精力更多放在数据,业务,场景创新上。
从云计算厂商,到成为「AI 基础设施」,阿里云依旧秉持「心态开放」。阿里云投资了包括月之暗面在内的业内估值前五的大模型初创企业。根据披露,阿里在 2024 财年向月之暗面投资合共约 8 亿美元,约购入 36% 股权。
一方面加速布局,对机器智能上限和 AI 生态可能性持续看好;另一方面,作为基础设施承接大模型和 AI 爆发带来的算力需求。月之暗面表示,」阿里云的算力和大模型服务平台,助力月之暗面提升模型推理效率,加速 Kimi 智能助手实现技术突破。」
云计算市场的增长未来靠生成式 AI 这一新的驱动力,这一点的确定性正在不断增强。此前,阿里集团 CEO、阿里云 CEO 吴泳铭在投资者电话会披露,预计 2025 财年下半年,阿里云将重回两位数的收入增长。
显化和务实的增长之外,「开放心态」也在带来更有意义的回报。
*头图来源: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