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清华|人工智能

对话清华大学孙茂松:大模型从“副驾”到“主驾”仍存挑战

作者:南方都市报发布时间:2024-09-07

不懂代码也可以开发AI应用?在外滩大会举办的“大模型的创造力边界与应用想象力”论坛上,“智能体”变成了高频出现的热词。随着国内AI产业化落地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细分领域、定制化的AI应用喷涌而出。业界认为,这证明了“智能体”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会后,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专访时表示,大模型从“副驾”到“主驾”仍存巨大挑战,不过,智能体技术的应用正“不显山不露水”地走进大众生活,但真正商业化仍需时间迭代。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在外滩大会上接受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专访。

大模型创造力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

“大模型非常火,能力确实也非常强大,但这个能力强大是有条件的,比如在对话环境确实表现很好,但一旦走出那个环境,其实能力是一个问号。”孙茂松这样谈道,“即使在聊天这种人机对话的环境,它(大模型)由于有幻觉现象,所以其基本定位还是‘副驾驶’。它要完全独立、不需要人类协助地做成一件事,还是有困难的。”孙茂松指出,通过智能体等方向,让大模型能力再往前一步,从“副驾”成长到“主驾”,仍存在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将通用模型应用于专业领域,专业领域的任务是高度复杂的。“通用大模型是半成品,真正到垂直领域要做好,还得加半成(功力)。那就要求通用大模型的研发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紧密协作,根据具体需要对大模型某些关键部件进行改造,这样才能让半成品蜕变为成品。”孙茂松这样表示。

那么大模型的创造力有没有边界?“大模型创造力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但大模型有长处,也有软肋,这就导致其在现实中的创造力是有边界的。”

在大模型创造力的具象体现中,智能体是一个行业较为认可的模式。关于智能体,孙茂松表示,从科学研究角度,相比通用条件下受限于对话环境的大模型,智能体是一个被置于三维、四维空间进行探讨的更复杂、上游的概念。但从工业和产业落地的角度,智能体则是大模型应用于各实际领域的下游概念。孙茂松认为,目前已经具备条件做比较好的智能体,主要得益于语言大模型的生成能力、生成代码的能力、图像视频处理能力、3D建模能力这“四板斧”的进步,这给了智能体新的发展机会。“这些要素当下已形成较强功能,使智能体成为可能”。

智能体发展需从量变到质变商用价值值得期待

目前,大模型已有较强的功能,虽仍有较深刻的缺陷,但总体来讲比原来有了较大进步。孙茂松表示,智能体技术正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大众生活,但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可能需要通过几年迭代和积累,其性能才会有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体对高端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当前很多大模型架构差不太多,是一种跟跑的状态,前面的很有挑战性问题靠跟跑不可能解决,我们必须要有领跑的能力,”孙茂松坦言,“领跑能力归根结底就需要人才,要有从0到1的创新,必须要有从0到1的人才。”

智能体的商用发展也值得期待,但要更有耐心。孙茂松说:“只需几年时间,这两项技术研究与不研究之间就会有很大差别。比如,现在有较多任务,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只能完成很少一部分,但几年后大模型和智能体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后,再将两者结合,就可以完成更大比例的任务,就会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目前智能体在商业化方面已有初步应用。孙茂松介绍,“比如,时装领域已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时装设计。一些案例显示,智能体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的设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相关公司的人力成本也降低了。”

南都记者留意到,在外滩大会现场,行业头部企业带来了20多个AI智能体:数字分身辅助完成工作、赛博宠物消解孤单、脑机辅助深度睡眠……在“未来财富空间”,蚂蚁集团AI金融管家“蚂小财”新版升级亮相,南都记者体验发现,在询问上市公司财报时,“蚂小财”能即刻生成图文版财报解读,清晰呈现营收等核心数据的变化。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发自上海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