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AI写作|GPT-4

AI有人将至——我的AI戏剧之旅:演出篇(三)

作者:观演之间发布时间:2024-12-18

AI生成剧照:白蛇与AI小青,雷峰塔

2023年,挪威剧作家福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表现两性隔阂的剧本《有人将至》在上海戏剧学院演出过。当时“完成看不懂”。时隔多年,我把看不懂的剧本交给AI去移植,正如人类将未来的命运寄托于不确定的AI。

1、缘起

2023年底,随着《AI灵戏》的几经挫折而不成,我一度想放弃AI戏剧的探索。那种挫败感刻骨铭心,感觉自己笨过一头呆鹅。正是这个时候国际上发生了“萝莉岛”丑闻事情。众多权贵、明星牵涉其中,甚至前美国总统、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被曝光。当然,丑闻名单的真实性无法查证,网上也没有太多细节被披露。但是我相信,世上存在“萝莉岛”或类似的隐私会所。因此,我很快就决定要以此为素材,进行AI剧本的创作。一方面是觉得我们要用AI去“关注国际”,另一方面是延续本人的女性主义的戏剧创作——如我之前的《牡丹归丹》《寒窑夫人》《惜》《红楼梦西厢》《河上桥》等。

《惜》剧照(阎惜姣,死后之舞)

2、一本正经的无奈

正当我兴致勃勃的时候,GPT-4泼了一盆冷水。当我输入“萝莉”、“性侵”这样的关键词时,GPT是限制的,说这违反了法规或会引起不适。

其实,之前我就遇到过这个创作问题。2023年9月,网上流传一篇澎湃新闻的文章,说一位高校的女老师被一名学阀性侵,不遂。作者是这个事件的见证人之一,整个过程的细节甚至对话也记录了下来。随着事件的发酵,更多的爱恨情仇也被暴露出来。所以我就想用GPT创作一个剧本,反映学术圈里的一地鸡毛以及学阀的飞扬跋扈。

结果就遇到了上述的问题:一是提示词的限制。二是文章的细节被GPT定义为“很黄很暴力”。三是被GPT列为侵权行为。

这三种情况都让创作无法进行下去。

AI生成剧照:白蛇与雷峰塔

3、来自诺奖的转机

2023年的冬天异常的冷。有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下午,我一边喝茶,一边翻书,其中翻到了诺奖得主福瑟的剧本《而我们终将永不分离》。

这个剧本的主体是独白剧,讲述一个女人在思念死去的情人。台词语无伦次,部分台词反反复复,给人感觉,“啥玩意呢,这样的剧本我一天就能写出来”。就像十年前我看福琴的《有人将至》那样,完成看不懂。

看剧本的时候,我播放的音乐是已逝香港歌手陈百强的《不》。歌曲很好听。我查了一些陈百强与何超琼的爱情遗憾的故事,觉得跟《而我们终将永不分离》的情节有些类似。于是我产生了用GPT创作爱情故事的想法。

AI生成剧照:Someone is coming

4、再一次崩溃

我很快就找到了创作的思路:让GPT-4根据陈百强与何超琼的故事大纲,结合《而我们终将永不分离》的台词风格,创作一篇女人的独白剧本。结果差强人意,离理想的状态还很远。我又把陈百强的几首经典歌曲的歌词找出来,让GPT-4融进剧本。

结果还是不满意。

为了创作《AI而我们终将永不分离》,我反反复复地听着伤感的歌曲,整个人都弄得情绪低落。那时,正好是同事怂恿我追求一个女生,结果“还未开始就已结束”。所以那段日子有点感伤和崩溃——不是永分离,而是终将分离。

AI生成剧照:AI小青与雷峰塔

5、来自雷峰塔的突破

虽然《AI而我们终将永不分离》被我放弃了,但我探索到一种AI创作的方法:移植。可以让GPT-4根据你的指示,移植一个剧本。比如,我让AI把《而我们终将永不分离》的第一幕台词,根据陈百强与何超琼的故事,以移植的创作方式,生成新的剧本。移植的效果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

于是我灵机一动,让GPT-4根据“萝莉岛”的情境,移植《有人将至》的剧本。结果失败了,因为有关键词的限制。

无奈之下,我让“萝莉岛”变成“雷峰塔”——竟成功了!在文学层面,“萝莉岛”和“雷峰塔”都是禁锢女性的意象。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中西合璧”、“古今相融”了。

很快我就创作了一个AI剧本。总觉得哪里不对,但不知如何修改。

春节来了,回家过年后再次拾起这个事,已是2024年3月。其实非要排演《雷峰塔,有人将至》也行,但我就是不想启动排练。

到底哪里出现问题,我反复思考,没有答案。甚至一度我不想续费(GPT-4的使用费用是一个月225元),因为有时一个月自己也没用几次GPT-4。

排练照:左白蛇,右小青

6、相亲,拯救了这个戏

我忘了是什么契机让我在《AI有人将至》中加入“相亲”的环节。前两年我就想在艺术空间里做一个相亲的戏,始终没有做成。也许这段时间出现“王婆说亲”的网红。也许新闻里出现一些相亲的“惨剧”报道。

不管怎样,正因为“相亲”的灵感,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新创作了剧本。

白蛇被法海关在雷峰塔。多年后,许仙早已死去,并轮回到现代。小青牺牲自己的千年修为,获悉天机:白蛇与许仙将在相亲中重逢。为了追踪许仙的轮回痕迹,小青宁愿世世轮回为红娘,以成全白蛇与许仙之重逢姻缘。然而小青这一世竟轮回为AI红娘。今日,白蛇与AI红娘商量,贴出相亲广告。而应征人里,白蛇会否找到她念念不忘的许仙?

这是我在宣传推文里写的剧情简介。

第一,在我前两部演出的AI戏剧里,都有一个AI角色。这个剧本出现了“AI红娘”,也算我的创作延续。

第二,虽然《AI有人将至》是GPT-4移植福瑟的剧本,但故事框架和主题是我设定的。

第三,这是中国传统故事与西方诺奖作品的结合。

第四,剧本来之不易。从萝莉岛到陈百强,再到福瑟、雷峰塔,直至有人将至和AI红娘,前前后后,兜兜转转,折腾了半年。这样的创作难度已不亚于原创了。(那种以为AI剧本可以一键生成,纯属是外行)

第五,我使用发GPT-4去生成海报素材。

排练照:白蛇饰演者 杨家宁

7、何为AI角色

对于AI角色,常见的几种处理方式。

第一,AI人物就是机器人或类似机器人的智能机。这是外形上的模仿。

第二,AI人物跟真人无异,顶多在服装、化装上突出某个元素,或者,演员模仿机器人的肢体、声音等。

第三,借代、转换等功能性的表演。例如,用电子声音借代AI角色。第四,以上几种方式的综合使用。

我们的剧组无法做一个机器人,舍弃第一种。我想尝试一下第三种,即,用电子声音来表现AI红娘的角色。

所以我们在线上排练的时候,我跟演员说,小青-AI红娘的台词由电子声音来代替。也就是说,白蛇的演员跟事先录好的声音对话。

排练照

为了不让现场的表演显得是背台词,我想随机使用录音,让演员不知道到底是哪段录音。现场演出的时候,演员还是得“真听真感受”。整个演出处于规定范围内的随机过程。

排练了三四天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不够好。一方面这太考验演员的注意力和表现力,另一方面演员跟录音对话,更加难感动观众。最终我放弃了这个想法,转为现实主义的风格。 ‍‍

8、情绪记忆与多重结局

排练的时候,我正给一个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为“情绪记忆”。所以我给白蛇的演员提出以情绪记忆的方法,让她找到与白蛇的共情点,以增强表演的信念感。最终她找了三个点:第一是她的姐姐(对应小青),第二个是她的暗恋对象(对应许仙),第三个是卧室里处理不掉的虫子(对应法海)。

剧照:小青饰演者 杨越婷

小青的处理是基于这样的剧情设定:为帮助白蛇完成这一次相亲,她宁愿牺牲自己。喝完神秘的药水后,第一场她还是小青,第三场她是小青-AI红娘的混合体,第五场她只剩下AI红娘的主体。对应的三种表演状态也随之改变。

因为我们设定了现场相亲的环节,并根据相亲的结果来决定故事的结局。所以我们设定了三种结局的方式。一方面让相亲的场面与剧情融进来,另一方面是呈现一下当代人的相亲认知,算是探讨一下当代年轻的婚恋观。

9、风雨冷

演出前的一天,各种道具已经到齐,我们在码字人书店外排练。

这一天异常的冷,风甚大,雨也不小。由于书店还在营业,所以我们不能在里面放开声音说台词。我们三人围着桌子排练。突然有种极其心冷的伤感。

5年前,我在这里做了《景阳钟声》。

4年前,我在这里做了《纯真记忆》。

2020年《纯真记忆》海报(至今还在)

3年前,我在这里做了《白骨精三打孙悟空》。

1年前的清明节后,我在这里做了《AI骂观众》。

1年前的“520”,我在这里做了《我和AI谈恋ai》。

今时,我又在这里做《AI有人将至》。

(一个半月后我又在这里做了《AI狂人日记》)

回顾一下,我的戏剧事业似乎毫无进展:我依旧只能在书店里做戏;我依旧只能做所谓的贫困戏剧;我依旧……

有人将至乎?还是无人将至也?

我的北京的三十八岁夏天,风甚大,雨也不小!

所幸演员和剧组配合,与我共度风雨。

演出照:白蛇舞动古老仪轨

10、见证了一对成功的相亲

当年雷锋塔锁住的,是一段西湖的孽缘,还是千年的不渝?谁又能说得清楚,在所谓的生死相许里,许仙与法海不是一个人的两面?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许仙也许会出现。但法海似乎也可能会来。他们当中谁会先到呢?

演出的那天,我方知没有卖出多少张票。这说明了什么?是去码子人书店的人少了?还是我们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的关注?不得而知。由于事先我让制作人找了观众,所以书店还是坐满了人,一些观众还得站着看。

演员前半小时,我发现小青的妆不好看,果断换了。

演员正常发挥,没有遗忘调度和台词。我则担任直播的摄像。在相亲的环节,一共邀请了四对男女观众,让他们各自写下喜欢的一个人的名字。想不到竟有一对互选成功。多年以后这个作品可能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但它曾经见证了一对有缘人的互相倾慕。

我本来想根据现场的相亲结果来决定结局。但演员选择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样的结局,即,许仙不会出现。

演后谈

演出后大约有40分钟的交流。其中,有观众觉得这有点像《等待戈多》。有观众问AI是如何参与创作的?

一天之后,我和冯瀚辰交流,聊到——AI技术不是所谓的高科技,AI戏剧也不是运用传统高科技创作的艺术作品。具体体现在,有一种科技,是运用型的。运用得好,那它就是好的技术和帮手,用不好,就是一个鸡肋。

所以未来的科技将会越来越多运用型的技术,需要用户自己掌握和发挥。

7.18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