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AIGC

2024各平台AI布局:多布局更务实

作者:深度文娱发布时间:2024-06-12

从2023年chatGPT给全行业带来的大震荡,到今年SORA问世代表某些技术瓶颈的突破,AIGC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布局关键词,当然文娱行业也不能免俗。

比起其他行业而言,文娱行业对于AIGC的渴求甚至更迫切一些。毕竟与实业及制造业相比,文娱行业既依赖新质生产力带来技术上的突破,也需求尖端概念来讲故事以吸引更多投资人的关注以及资金的流入。这也反映在,几乎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出现,都会引起文娱行业的全盘跟进。

这种跟进有时候确实是对行业有着正向影响的,而有些时候则属于为了概念而布局的盲目跟进。虚拟人、元宇宙这些热词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只是人们已经不再那么热切地提及它们了,那么这一轮围绕着AI的布局与过去又有什么不同?这一轮AI布局又是否会走上为了概念而布局的老路?

广电机构成立工作室

探索更多新模式

政策方面,是鼓励广电机构对AI进行更多探索与布局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也因为有了政策侧重,广电机构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室,特别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是成为当下发力布局的重中之重。

仅今年2月23日到3月8日这短短半个月,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成都广播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山广播电视台纷纷挂牌成立了AIGC工作室。在揭牌仪式上,总台表示将整合总台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媒资平台资源,按照节目制作需求对“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进行训练。

另外,首部以我国自主AIGC技术支撑制作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也在仪式上正式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动画片就是大模型训练后的成果。

上海广播电视台则与业内多家单位共创“中国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建设高质量的视听语料数据集,推进大模型训练。除此以外,上海广播电视台还与包括商汤、腾讯等企业合作,打造AIGC平台,并联合国内高校及厂商做更多基于AIGC的研发工作。

成都广播电视台则从2019年就开始布局AIGC,他们AI技术实际应用方面经验更加丰富。比如人文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青城山—都江堰》、《蜀·风流人物》之《司马相如》、科幻纪录片《科幻之都》、系列人物纪录片《回乡种地的年轻人》等内容中,运用到了AI音乐、AI动画、AI视效等技术。

河南广电与中山广电在AIGC技术应用方面也颇有成效,在此就不一一赘述。这一轮广电机构成立AI工作室的动作,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自己的AIGC平台,将AI技术应用到整个生产链条中;二是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互利互惠;三是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进一步突破技术壁垒。

当然除了上述几家广电机构外,其他广电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自己的AIGC工作室,有人统计大约2-3天就会有一家广电机构官宣布局AIGC。一方面,与政策引导有关,广电机构纷纷响应“人工智能+”;另一方面,AIGC也确实为实际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与好处,比如通过调教大模型后生成的动画、音乐等,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可以自我升级迭代反复使用,为创作者们带来了不少便利。

实际场景应用

更落地更务实

说过了广电机构的布局,再来看看AIGC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提到这点,或许不少人脑海中都会浮现《我们仨》这档节目。

这是一档由AI担任导演的熟人局综艺,与AI相比其实熟人局才是节目的核心看点。通过观众反馈及实际节目中的表现不难发现,这一次AI在这档节目中的角色更偏服务型,而不是喧宾夺主地抢去了嘉宾的光彩。

除了《我们仨》以外,其他平台对AI的应用也很丰富。最常见的是AI剧本生成,而后将剧本作为嘉宾关系破冰的关键道具。在抖音的宣发综艺《我是大热门》以及腾讯视频小鲜综《毛雪汪》中,都出现过AI剧本。

所谓AI剧本,就是嘉宾给出几个关键词,而后由AI迅速生成剧本内容。在《我是大热门》中,嘉宾要根据剧本内容进行表演,而这种AI剧本往往在看似荒谬的同时,又有一种自己的逻辑在里面。嘉宾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彼此的熟悉,而且破冰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观众的观感,因为并不是所有观众都有耐心去看嘉宾一点点从陌生到熟稔的。

AI技术换脸也是常见的应用方向之一。比如在《王牌对王牌》中,就有过嘉宾通过AI技术换脸后,给自己的好朋友打视频电话,看看对方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认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节目效果自然也就出现了,如今的AI技术发展已经很尖端,基本上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但嘉宾在做出一些大动作或比较外放的表情时,仍旧会露出破绽,这就形成了看点。

而节目也没有单纯停留在AI换脸很好笑、就连嘉宾的好朋友都被骗过了这一单纯的搞笑层面,而是拔高到了电信诈骗问题。确实,对于很多人来说AI换脸诈骗相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节目中明星的现身说法,则能让大家真正意识到这项技术的以假乱真程度,继而在生活中提高警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娱内容应该负担起一些社会责任的具象化体现。

在几大平台中,爱奇艺一向以技术著称,在AIGC应用方面也走得相对更远更靠前。在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中,爱奇艺就提到已经把AI技术运用到剧本审核评估上,场景和人物拆解的成功率已经超过90%。这无疑是对人力极大的解放。

除此以外,还有AI搜索、AI概念海报生成、AI动画分镜等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像AI搜索就是利用AIGC技术,进一步提升观众的搜索体验,能够更精准地定位观众想看的内容;概念海报生成和动画分镜,则属于解放人力物力的新质生产力范畴。

而腾讯视频这边,有AIGC辅助动画创作的动作,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则采用了AI分组。除了腾讯视频以外,TME也在积极利用AIGC技术对音乐大模型进行调教。4月中旬,上海民族乐团的音乐会,据说曲谱就全部来自于TME开发的音乐大模型,而且这也是大模型在民乐领域里的首次应用。

至于芒果TV除了《我们仨》以外,AIGC更多被运用在工作流程中,他们此前对外公开了AIGC HUB平台,用于优化整个工作流程。数字员工芒小智,也偏重于为真人员工打辅助。

内容为主技术为辅

这次路径走对了

如果对比元宇宙热时期诞生的文娱产品,与现在平台对于AIGC技术的应用和布局,会发现大思路上的明显不同。元宇宙时期的文娱产品玩概念居多,而现在这一波AIGC技术应用则都很务实。

举个例子或许能看得更清楚。还记得在元宇宙概念最火热的时候,市面上出现了多档以元宇宙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嘉宾穿越到虚拟世界做任务决定胜负。从模式上来看,这类元宇宙综艺仍属于闯关节目,但因为硬套元宇宙概念,导致嘉宾自己也没弄懂节目到底是什么底层逻辑,观众更加看不懂要说什么。

而本次这一轮的AI综艺,或者说有AI元素的综艺,核心则还是嘉宾之间的原生关系,而不是AIGC这个概念。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新技术仅仅是节目中的辅助角色,真正的看点永远在人的身上。

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种制作思路上的变化才算是“顺应民心”。综艺也好、影视剧也罢,打动观众的,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与关系,而非围绕着新技术的全盘铺开。

之前折戟的元宇宙综艺,从制作角度上来看,其实并不算太糟糕,也能感受到创作者竭尽全力让观众明白底层逻辑与规则。但其一,新技术本身就是有理解门槛与壁垒,特别是元宇宙这种大概念,从业者自己想解释清楚都要费一番功夫,更何况把它开发为节目给观众讲明白呢?

其二,观众并不关心节目展示了多厉害的技术或者是概念,对这些内容有需求的人可能更关注各类科技品牌的发布会,而不是影剧综。看影剧综的观众,势必希望在节目中获得某种疗愈,或者看到现实关系在节目中的映射,而之前的元宇宙节目,就是一味地说概念,而忽略了观众最根本的需求。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AIGC与元宇宙相比本来就是更偏重于“技术服务”的类型,因此创作者们在实际应用时,更容易把它安排在辅助位。

另一个不一样的变化是,在前几年时,各平台对于新质生产力实际应用的通稿漫天飞,不管真正应用起来效果如何,先把通稿发了再说。这也导致了整个行业都在拼讲故事的能力,都在追求务虚而忘记了该如何丝滑落地。

这一轮的AIGC布局从宣传口径上来说更低调,甚至很多有AIGC元素的文娱内容都是观众去看了才发现有实际应用。但这并不意味AIGC的应用只是蜻蜓点水,相反它是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的,或者是观众需求,或者是人力物力。

此外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对新质生产力如何运用的讨论中,文娱行业也摸索出了一些属于我国自己的特有优势。比如TME的音乐大模型,对于民族音乐与AIGC技术结合的尝试;又比如广电机构的大模型应用,都指明了一件事——AIGC应用最终是要放在全球竞争背景之下的,卷技术可能并不是优势最大的路径,但找到与中国民族特色及优势进行结合,才能为我国自己的AIGC技术实际应用打造一条护城河。

因为行业本身的特质,文娱行业本来就容易走向务虚、说概念的窠臼,这也导致了如今行业长期处于转型阵痛期,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好在,从这一轮AIGC的实际应用上,我们看到了这个一向务虚的行业开始向实,也期待着未来行业更加脚踏实地,真真正正用好内容去度过最困难的转型阶段。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