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的发布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从最初的惊艳到平静,再到现在更深度的反思,一切的一切,都来得这么的突然。不过,我觉得它刚好解决了人,尤其当下的人,对未来的精神内耗。
现在有句话很火,叫做“你不是被AI打败的,而是被掌握了AI的人打败的!”。这句话非常切实地道出了当下人们的焦虑感 —— 焦虑,其本身就是精神内耗的组成部分,或者是精神内耗最直接的体现,而破解这种焦虑和精神内耗,还是得回到AI本身,去找到答案。
023年,我也使用了“生成式AI”整整一年,仅就个人而言,我确认,AI的确可以替代十几年前的我,但是要替代当下的我,还真的不行 —— 当然了,这只是我自己觉得而已,因为那种感觉难以言喻……
举个例子,我让AI生成一段文字,自己心中始终有这样的声音:“如果是我自己,肯定是不会这么写……”,AI生成的东西,似乎逻辑太完美,太工整,太不像自己的风格,太……总之会有很多的理由,去拒绝AI的自动化生成。
但如果放到业务层面,客户多半会满意;放在团队管理的层面,假设你是个部门经理,也多半会感觉:嗯,的确应该这样,比咱们部门新来的小白写的东西,好太多了。
如果AI的发展水平仅仅停留于此的话,我们还真不至于焦虑,因为其毕竟是一种搜索后的“拼凑”,但这次Sora之所以引发热议,关键还是在于其理念的不同。
AI视频模型设计在方法论上,技术层面其实是有争议的,其主要风格流派是两类:一类,主张在生成视频的过程中,AI的作用,应该是将多段视频片段拆分组合,另一类,则是主张其应该作为一个主体,构建并记录一个虚拟的AI空间,而OpenAI的选择是后者。
官方发布的Sora技术报告中,明确表示了这种理念:“我们的结果表明,发展能够模拟物理世界动态的通用模拟器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具有前所未有的准确度和现实感。”
通俗的说,其意思就是:Sora不是在编辑视频,而是在生成视频之前先建模一个空间,然后变成一个镜头记录这个三维立体的虚拟空间。立体建模能展现信息,显然是要远远多于平面的,OpenAI这一种思路,是一种模拟器思路,也就是:让别人进来 —— 我建好了,你进来看吧!而不是我简单的去迎合别人,你想让我生成什么,我去找,我去拼。
这就好比初级销售与TOP SALES的差异了,初级销售只能迎合客户,产品不行、方案不行,我改,改了3个版本,结果发现最好的还是第一版。而TOP SALES就简单了,我方案就这样,客户不喜欢无所谓,我会设法引导你喜欢 —— 重点在于,这个引导过程,客户还感觉不出来,自己是被“牵”着走的。
Sora在这次发布的视频中,明显体现了这一点。我个人反复看了其发布的视频,但凡涉及到有人出现的,有城市建筑出现的,一个直接的感知,风格、构图、走位、配色等方向上,都还蛮一致的,感觉是一个摄影师在做,基于这点有限的观察,我能对未来Sora进行假设的是:如果Sora这种理念可行,往后生成的视频,很有可能会出现,楼就是这几种楼,桥就是这几种桥,人,就是那几类人的情况 — BUT!只要参数够多,几种楼、几类人,就可能变成无数的种类…
别看这解释似乎有点划水,但这对于一个新技术产品化,然后再到商业化应用,那就简单多了,因为这样节约了算力,节约了成本,这就是典型的TOP SALES思路,看菜吃饭,我建好,你进来!
借鉴Sora的这种发展思路,从AI世界返回现实当中,再看看当前的内外部环境,每个人,处于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稳定,这种状态,是不会太长久的,因为这是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稳定当中是一定会伴随波动的,一定会伴随起伏的,也一定会伴随周期性危机的。而当波动、起伏、危机发生的时候,人再去应对本质上就已经晚了。
人为了应对波动、起伏和危机,不是必须掌握方法,而是应该把高度拉高一个层面,去构建一套框架 —— 解决方案的框架!以便于冲击真正来临的时候,这所谓的危机,还在你的解决方案框架中,此时,人就可能真正具备化解当前危机,甚至预测未来危机波动的能力,人如是,Sora也如是,而这本质上, 是一种生产力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本身,就是为了满足需求的匹配,而生产物质、产品、服务的过程,而解决方案模拟框架的搭建,也相当于是为了“危机解决”这一项需求的满足而做出的行为过程。
去年,新质生产力概念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加速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的步伐,如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是实现产品、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角度观察,Sora的新质生产力特性,是十分显著的,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为什么呢?
在具备大量平面图形数据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算法,再加上类似补间之类的计算机行为动作,去形成一个视频,这种生产模式,一定是陈旧的方法,因为其必然不是一种整合,而是纯粹的偶合式的拼凑,看运气!
但如果是真正的整合,是能够形成一种新道路,去开拓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必然比起传统思路和思维,是低成本、低消耗、低风险的、平台化,甚至元宇宙化的,其正好对应了新质生产力概念中“形成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率”的描述 —— 而这种落地转化率,最终的直接表现就是,能够应对更多的场景,并且其实现和应对的过程,更简单,更高效,用户体验更好!
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于产业发展的浪潮当中,面对科技的发展,焦虑免不了,精神内耗,更免不了 —— 科技进步带来的,最初都是焦虑!通俗的看法,精神内耗,本质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而过不去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真的不行,和其他人比较,在对标、量化上,达不到要求;第二种,是自己想要更好,但不知去向何方 —— 不过,这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表现。面对冲击,人可以恐慌、可以焦虑,但切记向前看,不要精神内耗!
因此,要想成为一个追求极致的产业人才,构建自身的框架结构能力,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了,其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别人进到你的框架元宇宙来”。转换到团队建设与人才发展的角度,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专业技术发展的洪流当中,则更需要有清醒的认知:我可以跟不上技术的步伐,因为我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去做,但不能缺失团队人才培育和管理的核心框架性能力,更何况,这也是管理者、领导干部的核心职责。
未来,团队管理,会随着AI人工智能的发展,全面提升执行效能,中基层在产业专业技术应用的效率上,必然会上更大的台阶。如何激活团队人员的潜能,如何形成持续发展的团队能力框架,如何构建属于管理者、领导干部自身的管理风格框架等等 —— 关注这些领域,让传统的团队管理能力,升级为人才管理能力,才能在生产力的层面,实现管理干部软实力的“新质”飞跃。
当管理人员、领导干部有了自己的管理风格框架或能力发展框架,构建一个基于自身风格特点的架构系统之时,其与Sora类似,相当于模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管理世界元宇宙”。员工、团队就是身在这个框架元宇宙中的动态组成部件,具体放哪里,由所谓的参数,也就是业务场景需求而决定,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只需要基于场景进行参数判断、决策即可,并且,还可以基于参数让这动态组件变化、成长,这样,管“人”本身,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这是一种团队管理思想的蜕变,是从纯粹的管理与领导,到人才管理的蜕变,最终能够在个人发展层面,实现“管理干部自我软实力的新质生产力化”,从而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在企业发展层面,则能更好的实现业务赋能、促进组织发展、产业人才发展。
感谢Sora,我的精神内耗,看来是治好了!
【参考资料】
1,OpenAI发布首个视频生成模型,“AI视频生成元年”来了?|钛媒体AGI
2,黑龙江:变硬核科技为新质生产力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