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北京时间3月19日凌晨,被外界视为“全球AI风向标”的英伟达旗舰技术会议GTC举行。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开幕演说时称,随着ChatGPT的问世,激发了大众对于AI的想象,各种创新应用和创业公司陆续诞生,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可以看见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而这背后重要的支撑要素——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共识。
今年,“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围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当“人工智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之一,作为创新大省的广东如何赢得主动?
事实上,为抢占人工智能新赛道,广东在去年已陆续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通用人工智能发展22条”等多份政策文件。就在今年伊始,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抢抓风口机遇,集中力量突破底层技术,鼓励大模型行业创新应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近期,广东各地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动作频频:深圳在“20+8”产业集群2.0版本中,将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广州则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场景清单,共计50个应用场景;在韶关,总投资23.6亿元的华南数谷智算中心项目宣布正式投入运营……
如今,广东已布局建设了广州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人工智能相关注册企业约17万家,核心企业900多家。在这之中,广东涌现出小马智行、极飞科技、致景科技、佳都科技等一批创新型的人工智能企业。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对此表示,广东把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定位在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是因为广东具备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广东在全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取得先发优势,以人工智能为强大推动力,广东正加速构成新质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关键在于依靠创新驱动,广东正形成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奔赴。
逐步构建起人工智能全产业链
从2015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先后提出“互联网+”“智能+”,再到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人工智能+”,这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释放的新信号。那么,这次的“人工智能+”,“+”的是什么?
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委周建明曾表示,“人工智能+”行动,意在鼓励各行各业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落地。企业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在自身产品研发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应用,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看来,背靠湾区优势,广东的企业正依托广阔的市场、海量的数据,从场景、应用着手,反哺底层技术发展,不断补上短板,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
目前,广东已逐步构建起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东西北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由此,广东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从算力、算法、模型到应用端的企业“雁阵”,并涌现出一批批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将人工智能与各自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出AI+交通、AI+服装、AI+汽车、AI+医疗等落地场景,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毕马威联合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全域变革图景展望:跃迁点来临(2023)》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总数达291家,美国和中国企业数量分别为131家和108家。其中,广东共培育23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的21.3%,全球的7.9%。
在这之中,来自广州的全球独角兽企业致景科技,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纺织服装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在织造环节,致景科技自主研发“边织边检”机器人,让每条布拥有唯一“身份证”,助力纺织生产迈向智能制造。目前,“边织边检”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提高挡车工50%工作效率,节省30%的验布工。
“在梭织面料生产环节,致景科技的智能‘倍捻巡检机器人’可实现倍捻机24小时自动巡检,节省50%的倍捻看台工;在面料流通环节,对布机器人通过‘AI+大数据+智能硬件’技术手段,最快只需2分钟就可以精准以布搜布,大幅提高面料匹配工作的效率。”致景科技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同样为独角兽企业的小马智行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在自动驾驶场景应用中,已迈入全车无人的测试及运营阶段,成为全球少数几家实现常态化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对外收费运营的公司。目前,小马智行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部署了无人化自动驾驶车队,并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启动了无人化商业收费服务。
受访专家认为,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这为在粤企业培育更多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基础动能,加上活跃的经济氛围,同样为创新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机会。
率先布局产业应用新赛道
从ChatGPT到Sora的横空出世,因新技术突破而诞生的“未来场景”让人应接不暇。Bloomberg Intelligence最新报告认为,到203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43%。
在受访专家看来,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震撼不应该只停留在产品本身,要抓住这新赛道,更关键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创造出更多对各行各业产生有利影响的应用。
作为国内经济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东早已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从2018年发布《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2年底再次发布《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再到2023年11月出台“通用人工智能发展22条”,提出到2025年,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广东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在此前表示,广东把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定位在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是因为广东具备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就算力这一人工智能基础动力来说,目前广东拥有7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16家省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其中,“鹏城云脑II”可提供支撑近千个国产AI模型的训练任务,成为国家最重要的AI大模型训练平台之一。
但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均对算力提出了强烈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广东需要更大规模的算力支撑,就需要不断提升算力,同时完善算力产业布局。
为此,自“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算力枢纽规划设立韶关数据中心集群,韶关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枢纽城市,将积极承接广州、深圳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今年3月11日,总投资23.6亿元的华南数谷智算中心项目在韶关宣布正式投入运营,这将推动广东算力产业迈入新阶段。
在受访专家看来,“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不同的是,更多强调场景应用,这就需要及时打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环节,让更多从实验室诞生的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产业中。
“就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而言,我们一方面重视基础科研,希望能够钻研出前沿技术;另一方面重视同产业深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要真正实现发展、创造价值,就不应该困在实验室里。”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岩表示。
事实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场景应用落地,已成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发展目标。2019年,深圳先后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0年、2021年,广州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相结合的平台,下一步我们更多需要做的是科技引领产业,就不仅仅是满足现有产业的需求,更是要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前沿的趋势,考虑下一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产业提供引领性的支持。”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研院院长张国军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