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OpenAI|融资|AI芯片

半导体巨头的宿命是”没落“?

作者:华尔街见闻发布时间:2024-09-06

一边,Wolfspeed跌下神坛的喧嚣还未停止;另一边,英特尔接二连三的危机又在持续扩散,业绩见红、大举裁员、产品缺憾、资产出售、分拆代工...自今年以来,英特尔股价下跌已近六成,成为表现最差的芯片股之一。

多年龙头地位仍难掩其江河日下的境况,英特尔未来营运垄罩阴霾,或陷入“存亡危机”。

细数半导体行业数次变革与洗牌中,随着市场与技术的不断更迭,曾称霸一时的行业巨头可能在瞬间黯然失色,新兴力量又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

半导体行业如同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竞争之激烈,变化之迅速,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前行,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浪潮淹没。

世事的变迁总是令人难以捉摸,那些曾在历史舞台上褶褶生辉的半导体巨头,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正在或已经走向衰落。

如今,“颓势尽显”的英特尔与半导体行业那些曾在迷茫中走向没落的行业巨头们,是如何从如日中天到逐渐掉队,企业命运与时代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与牵绊?科技大潮的无情变幻中,曾经的辉煌是否注定成为历史?我们试图从过去的经历中探寻一些经验。

英特尔:从一统江湖,到江河日下

英特尔是硅谷的旗帜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英特尔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全面兴起,给旧金山南湾带来了硅谷这个名字。

1978年,英特尔创造了x86架构指令集,并对该架构的演进具有绝对的控制权。x86处理器统治了几乎所有计算机、服务器等高性能领域。

八十年代中期,英特尔与微软联手开创了PC时代,使其登顶成为了全球芯片行业的巨无霸。过去几十年来,英特尔的x86架构CPU占据了PC、服务器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上世纪90年代,英特尔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于1994年实现百亿美元年营收,从此奠定了在芯片业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在不断的产品迭代中,英特尔在处理器领域,逐渐完成了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处理器市场一统江湖的伟业。

巅峰时期,全球CPU市场的85.2%都归英特尔所有,市场主流的三大架构中,x86是妥妥的王者。

然而,任何一家企业,当它登上巅峰,不远的未来,衰落也在静静等待着它,英特尔亦是如此。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英特尔掉队了。一方面个人电脑销量陷入瓶颈,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芯片成为主流,ARM架构芯片出货量不断增长,英特尔没能拿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

然而随着ARM的崛起,除了在移动端攻城略地之外,还逐渐在PC和服务器领域对x86架构发起了挑战,苹果、微软、谷歌、联发科等越来越多的大厂也加入到了ARM阵营。目前,已有众多PC品牌大厂都推出了ARM架构的笔记本电脑。

更令其蒙羞的是,英特尔旗舰处理器陷入了严重的质量危机。英特尔第13代和14代Raptor Lake桌面处理器不断遭遇蓝屏死机事件,甚至笔记本芯片也传出了问题。而英特尔直到近期才推出了修复补丁,这一质量问题更加重了外界对英特尔技术能力的质疑。

PC之外,英特尔的大本营——服务器芯片市场,也在面临冲击。以亚马逊、谷歌为代表的昔日盟友们纷纷开始自研服务器芯片,这无疑是对是英特尔的重大打击。

此外,英伟达2022年也发布了基于ARM架构的自研CPU Grace,也就是说,AI服务器的绝对龙头英伟达,以后服务器里面可能就不再需要英特尔的x86芯片。

可以看到,在错失移动端之后,PC处理器和服务器芯片业务也均被对手逐渐侵蚀,英特尔陷入四面楚歌。

据研调机构Mercury Research数据显示,在桌面计算机领域,英特尔市场份额从80.6%下滑至77%,反观AMD则上升至23%;笔记本型计算机市场,AMD市占率从16.5%攀升到20.3%;在服务器板块,AMD市占率更从18.6%飙升到24.1%,增长幅度最为显著。

这个曾经计算机时代的宠儿,在AI时代再次举步维艰。

错失OpenAI投资是英特尔在AI时代一系列战略失误之一;另一方面,这家昔日的行业巨头虽然也在持续布局,但现在仍无法向市场推出一款重磅大规模落地的AI芯片产品。

与市值高达2.6万亿美元的对手英伟达相比,英特尔已被远远甩在身后。英伟达的业务已经从GPU转向了构建、训练和运行大型生成式AI模型所需的AI芯片。同时,不足900亿美元市值的英特尔也大幅落后于超过2200亿美元的AMD。

随着市场份额的转移,英伟达、AMD的获利也已远超越Intel。2021年时,英特尔收入还是英伟达的三倍;但到2024年,英伟达有望两倍于英特尔。

造成这个此消彼长局面的主因之一,正是横扫全球的生成式AI浪潮。

由于在AI市场方面起步较晚,英特尔未能抓住市场需求,导致业绩令人失望。8月上旬,英特尔股价更是创下其50年来最大跌幅。这家曾以“Intel Inside”标识引领世界的半导体盟主,尽管如今谋求通过裁员等重振经营局面,但似乎前路艰难。

与此同时,在AI的裹挟下,ARM和RISC-V架构芯片的攻势非常猛烈,对于x86来讲又是一轮新的冲击。

押宝IDM2.0,英特尔转机何在?

另一方面,工艺制程进入28nm后,英特尔开始挤牙膏,工艺原地踏步,前进速度太慢,而台积电、三星则在28nm之后突飞猛进,将英特尔远远甩到身后。

彼时,恰逢智能手机芯片兴起之时,英特尔没能把握住机会,将高通、联发科等庞大的市场拱手让人。在28nm制程节点上,英特尔就被台积电超越,抢走了大量订单。

同时由于自身芯片工艺落后,在PC处理器市场,AMD的Zen架构靠着台积电先进工艺大杀四方,让英特尔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意识到问题的英特尔终于坐不住了,开始发力工艺制程。随着基辛格的回归,英特尔推出了IDM 2.0转型战略,扔出了四年内跨越五个工艺节点这个大目标。在快速提升工艺制程的同时,帮其它厂商代工芯片。

基辛格雄心勃勃地计划未来十年总计投入千亿美元,兴建芯片制造工厂,采用行业最新制程工艺,重振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并在2030年成为全球仅次于台积电的第二大芯片代工厂商。

然而,IDM 2.0战略并非一日之功。基辛格上任三年半之后,已经投入了近600亿美元升级芯片代工设备和建设工厂,但代工业务依然没有太大实际产出,对英特尔的财报贡献微不足道。去年第四季度的全球芯片代工排名中,英特尔甚至没有进入行业前十。

对于英特尔的晶圆代工扩张计划,业界表示其步伐或迈得太大。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在PC与服务器芯片市场遭受残酷竞争,2023年英特尔营收反而比基辛格上任之前的2020年整整减少了240亿美元。在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英特尔还需要每年投入近200亿美元推进基辛格的转型战略,即便是芯片巨人英特尔也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财务负担,直接带来了巨额亏损。

据财报数据显示,英特尔顺利推出Intel 7和Intel 4两大关键节点的产品后,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16亿美元;第二季度末,英特尔现金和现金等价物113亿美元,负债高达320亿美元。在华尔街投资者的眼中,英特尔或许已经是芯片行业的明日黄花,全球各大投行迅速调低了对英特尔的预期。

简言之,英特尔在第二季度的表现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业绩不佳,而是反映了这家芯片巨头在多个业务领域面临的困境。

为了继续推进转型战略,英特尔宣布了相当激进的成本节约措施,宣布要在2025年节省100亿美元的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英特尔三十年来首次停止派息,更计划在全球裁员15%,至少有1.5万人因此失业。

不难看到,英特尔已经没有了退路,他们需要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将宝贵的运营资金继续投入到核心的芯片业务之中,才能让英特尔的芯片工厂真正具有竞争力,从竞争对手那里争夺客户。

在这场烧钱大战中,英特尔已经和美国政府的芯片安全战略深度绑定。换句话说,美国政府不会坐视英特尔的IDM 2.0战略失败。

2022年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计划投入超过390亿美元,鼓励芯片公司在美国组建芯片工厂,重建美国在芯片行业的领先地位,并将其视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一。英特尔是这一法案的主要推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基辛格相信,IDM 2.0战略是英特尔恢复昔日荣耀的唯一道路。这条道路会耗尽其几乎所有的资源,但英特尔似乎没有其他选择。

英特尔如今命运多舛的境况,并非一天造成,而是多年来一系列战略失误最终导致的结果。

英特尔管理层不得不承认,他们在错失移动时代之后,并没有从AI大潮中充分受益,核心业务还在持续下滑,还需要不断投入新的芯片制造业务,从而导致了巨额亏损。

财务困境和竞争危机之下,英特尔目前正在与投资银行讨论各种方案,主要目标是剥离非核心业务和调整资本支出,以期重振公司在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

据透露,英特尔可能会拆分/暂停晶圆代工业务部门以及出售Altera FPGA部门,以及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资本开支。

传闻中疑似将被出售的Altera部门,于2015年以167亿美元的价格被英特尔收购,并成为英特尔的可编程解决方案事业部。然而在今年3月,该部门作为新公司重新被命名为Altera。

英特尔当时展望,在保证对Altera的绝对控股同时,将引入新的投资,预计在两三年后推动该公司进行IPO。而这一举措可能早就为英特尔财务资源的紧张局面埋下了伏笔。

同时这一计划也暴露了英特尔在AI领域的力不从心。Altera曾是英特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被视为英特尔在FPGA领域的重要部门,以助力该公司的人工智能发展。

从FPGA市场来看,Altera与Xilinx两家企业共占到90%的份额。后者在2020年已被AMD收入囊中,其估值在2022年一路飙升至500亿美元。但英特尔与AMD还未在FPGA领域一决雌雄,Altera就先面临着“换主”风险。

另一方面,对于拆分或剥离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部门的决定,分析人士表示暂时不会实现,在这一重大选项前,英特尔将首先进行一些更加温和的调整来减少支出。因为该业务一向被基辛格视为英特尔的关键业务,是英特尔恢复其在芯片制造业地位的关键,并希望最终能与台积电等公司竞争。

在这段动荡的时期,英特尔半导体资深人士陈立武出人意料地辞职,更为英特尔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霾。

但无论怎样,从上述种种举措和传闻来看,英特尔可能将不得不接受从架构到观念上的彻底重整。

英特尔在生成AI领域无法赶上英伟达、AMD的脚步,传统优势领域又面临着新竞争者的围剿。眼下,英特尔寄希望于用晶圆代工、AI芯片双战线夺回市场,除了“节衣缩食”以争取时间,后续会不会寻求更多援助或合作计划也未可知。

总之,这家身处巨大转型阶段的老牌芯片企业,还有诸多硬仗要打。

ADAS霸主Mobileye:起了个大早,赶个了晚集

1999年,Mobileye就已经在以色列成立,曾于2014年在纽约所上市,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自动驾驶芯片“老前辈”。

2017年,英特尔拿出153亿美元的诚意“天价”,将这家自动驾驶公司收入麾下,并随后推动掀起全球范围内的“车轮上的服务器”热潮。

在过去20多年里,Mobileye以视觉感知技术为基础,推出了算法+EyeQ系列芯片组成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毫无疑问,Mobileye可以说是汽车ADAS时代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有数据显示,在2019年前后,Mobileye的ADAS业务最高曾占到全球市场的90%。

开疆扩土容易,守城却难之又难。

起了个大早,并没能让这位“一哥”占尽先发优势、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反而随着时间推移,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可以被替代的存在。

近年来,在市场从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升级的过程中,Mobileye逐渐掉队,其原有的“芯片+算法”的解决方案已不能满足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的需求,算力不及英伟达等竞争对手,而封闭式算法无法满足客户对差异化的要求,算法迭代慢、更新周期长、单芯片算力掉队等问题都将车企推向其竞争对手的怀里。

一众主机厂纷纷改换门庭,转向英伟达、高通、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供应商,量产车搭载的L2系统也越来越向着L4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看齐,那个属于Mobileye的时代,正在落幕。

总结来看,大概就是一个曾经的ADAS霸主,在智能驾驶起势之初错失先发优势,不断流失客户,在新玩家的围攻下艰难突围的故事。从最早的特斯拉到后来的宝马、蔚小理等,Mobileye的流失客户名单上不断增加新名字。到现在看,不管是高阶的Supervision还是基础的ADAS,Mobileye的颓势并未真正遏制。

算力、黑盒模式、产品迭代周期等,无一不成为压倒Mobileye的稻草。

即便如今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一步慢步步慢的Mobileye,在自动驾驶市场上只会越来越难。一方面,高端产品方面,英伟达凭借硬件和开放生态的优势,正在成为国内车企的共同选择,基于英伟达底层软硬件的开发模式逐渐固定;另一方面,以地平线为代表的本土玩家也在攻城略地,挤占Mobileye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华为这样的强势厂商,以新的姿态跑马圈地。留给Mobileye的蛋糕,不多了。

尽管Mobileye早已从英特尔拆分出来,独立上市。但其鼎盛期已成过去时,不足以撑起市场对它的长期信心。

Mobileye在2024年的第二季度财报中公布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数据。Mobileye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营收为4.39亿美元,同比下降3%,与第一季度相比有所增长,但整体趋势并不乐观。净亏损达到了86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两倍多,而调整后的净利润为760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44%。

过去几个月里,Mobileye的股价下跌了近50%,自今年年初以来则下跌了近65%。

作为昔日的汽车ADAS霸主,Mobileye没能在市场上混得如鱼得水,反倒在群狼环伺的局面下“连番贬值”,不免令人唏嘘。

东芝,日本半导体业衰落的缩影

东芝不仅是日本的家电巨头,还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之一。

1875年成立之后,从最早的白炽灯到后来的家电产品,东芝的业务逐步扩张至生活产品、信息通信、半导体等,于1949年在东京证交所上市。长期以来,都是世界芯片制造商中的重要成员。

从家电、半导体、计算机等行业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巨无霸企业,沦落到“肢解”出售,从巨无霸到艰难运营,东芝在这中间又经历了什么?

东芝的衰落也可以说是日本制造业衰落的一个缩影。

二战结束以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迅速崛起,美国将大量的科技订单交付给日本,以此扶持日本快速恢复经济水平。

恰逢半导体行业第一次热潮兴起,许多日系企业乘着时代的东风迅速崛起。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生产国,日本电气(NEC)、东芝和日立3家企业垄断了全球半导体前三名。尤其是在DRAM存储器领域,日本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

反观美国以英特尔为首的公司连年亏损,不得已关闭了许多工厂。美国不会放任自己的科技领先地位被超越,因此开始对日本半导体各大厂商实行反倾销诉讼,同时与日本签订半导体合作协议,在本国加大征收关税力度。

到80年代末,日本来到了长达30年的经济大衰退期,加之半导体产业受到美国多次打压。最终在90年代,日本将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第一的“宝座”让给了美国英特尔。

可即使如此,自90年代后东芝依旧保持是世界排名前5的位置。2000年,东芝半导体的销售额仅次于英特尔,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这也成为了东芝最后的辉煌。自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转移的过程,制造业逐渐向低成本的中国和韩国转移,日本企业的优势逐渐减弱。同时在台积电、三星等企业的步步紧逼下,东芝的市场份额不断丢失。

经营状况不佳的东芝,为了维持账面上的繁荣,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

2015年,东芝被曝过去八年间财务造假,自此彻底深陷舆论和财务危机之中,迎接它的是口碑崩塌、股市大跌,随后创下了年度亏损88亿日元记录,为了补亏空东芝不得不断臂求生,旗下业务纷纷直接变卖,曾经的巨无霸企业轰然倒塌。

2016年,东芝将白家电业务卖给美的集团;2017年,东芝又将其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VS)95%股权转让海信集团。

2018年,身陷囹圄的东芝将目光移到了彼时唯一盈利的半导体业务,以大约2万亿日元的价格,将旗下核心业务存储器49.9%股权出售给了包括美国贝恩资本在内的企业联盟。2019年被更名为铠侠KIOXIA,也是如今全球NAND Flash存储器的主要生产商之一。

不过此后由于全球性存储器市场的不景气,2023年铠侠已出现连续三季度巨额亏损,产生财政赤字。铠侠与西部数据的多次合并谈判也均以失败告终。

然而,多年变卖资产的东芝依然没能解决问题。

作为日系企业的巨头,东芝一直是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在家电、电气、能源、基建和半导体等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力,一度创造过许多“日本首创”,其产品甚至被认为是市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

然而,蒙眼狂奔后,留下的是无尽唏嘘。

在经历了日本电子产业崩溃、市场激烈竞争、财务造假、核电亏损和核心业务甩卖等一系列事件后,东芝经营愈加不善、管理长期混乱,于2023年接受JIP财团收购邀约,最终走上了退市“救赎”之路。

如今,在经历资本市场系列闪转腾挪即将完成私有化后,东芝未来将贯彻所谓“做正确的事”,转而主攻基础设施、电机及半导体领域。

奇梦达,欧洲存储兴落始末

提到从巅峰迅速衰落的公司,有一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奇梦达(QimondaAG),这是一家在2006年5月1日由英飞凌分拆而成的新内存公司。

在剥离母公司英飞凌的同年8月9日,奇梦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内存公司剥离大潮中最快完成上市的内存产品公司。

上市后的奇梦达,开启了两年的狂奔之旅。

2006年,奇梦达为全球头部DRAM公司,300mm晶圆工业的领导者和个人电脑及服务器DRAM产品市场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同时,在全球拥有南亚科、华邦等全球性合作伙伴及代工伙伴。

2006年9月,奇梦达与南亚科合作推出了75nm DRAM沟槽式技术,进一步减低芯片尺寸。

2007年,作为全球DRAM巨头,奇梦达的业务集中在DRAM内存条,电脑显示卡的显存颗粒,消费级DRAM内存,移动存储装置中的高速DRAM缓存——这些业务一度占到了奇梦达收入的90%。彼时,奇梦达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拥有五个300mm晶圆生产基地,共营运包括奇梦达西安研发中心在内的五个全球性研究中心,一时风头无两。

2007年11月,奇梦达发布GDDR5白皮书,其GDDR5显存生产设备已经批量试产——而当时世界的主流储存器芯片是GDDR4,对于一心试图跳过GDDR4直接上GDDR5的奇梦达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

2008年2月,奇梦达在全球率先宣布突破30nm工艺存储器,宣布埋入式技术,这个技术也是DRAM发展史上的重要技术节点,奇梦达重新将DRAM技术定义为“埋入”和“堆栈”。

然而,沧海桑田,瞬息万变。

据数据显示,奇梦达在2008年上半年的营收为9.25亿欧元,同比减少57%,净亏损高达10.58亿欧元。而在2007财年上半年,奇梦达净利润还有可观的3.35亿欧元。

也就是说,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奇梦达从一家半年度盈利超过3亿欧元的公司,变成了一家净亏损超过10亿欧元的公司,利润跌幅超过300%。

如今回头来看,奇梦达的溃败始于“内忧外患”。

从时代背景来看,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其巨大的影响很快就通过美国股市蔓延到了在美国上市的欧洲公司,而奇梦达正是在纽交所上市的德国企业。

存储价格暴跌:其次是不给力的Windows Vista。2006年11月,Windows Vista正式上市,在奇梦达2006年财报中,预计Vista上市将推动20%的DRAM增长。然而,由于Vista操作系统的漏洞问题,导致销量不及预期,一时间DRAM内存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了大幅度的价格下挫。

到2007年底,DRAM的价格跌到仅为2006年同期的四分之一,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爆发,DRAM价格更是一路狂泄,DRAM颗粒价格从2.25美元暴跌至0.31美元,而同一时期DRAM厂商的材料成本 0.6-0.7美元,现金成本是1.4美元左右。加上奇梦达本身成本就偏高,导致市场价偏高,最先受到市场价格暴跌影响的,就是生产成本偏高、市场售价较高的奇梦达。

市场竞争加剧:以三星为代表的韩系内存厂商,在内存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三次著名的逆周期投资,其中2007年这次最甚。

2007年,三星将总利润的118%用于DRAM扩产,增大市场CRAM的供应链,同时通过增大产能来发动价格战,以故意加剧行业亏损。DRAM价格在2008年中跌破现金成本,年底更是跌破了材料成本。

三星在市场行情暴跌和韩国政府支持的情况下,逆周期的大规模投资与扩产,让本就处于供需失衡境地的奇梦达再次雪上加霜。

全面溃败:压死奇梦达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德国政府的放弃。相对于韩国而言,德国在处理奇梦达的困境中,选择了放弃。

据公开信息显示,奇梦达在2008年3月,曾和南亚科正在就双方DRAM合资厂JV Inotera Memories Inc.进行谈判,南亚科希望接手奇梦达的35%股权。但就在此前几天,南亚科与美光达成协议,双方将建立合资企业,最终与奇梦达的谈判不了了之。

10月,奇梦达正式和南亚科分手,美光以4亿美元收购奇梦达持有华亚科全部股权,华亚科成为南亚科与美光的合资企业。

分手后,奇梦达第一次向德国相关部门申请一笔贷款用来改造奇梦达在德累斯顿的晶圆厂,以便它能够生产最新制程工艺的芯片,以及用来支付华亚科的货款等。此时,奇梦达早已连续亏损数月,但仍对外表示公司现金流良好。

紧接着,奇梦达宣布3000人裁员计划,这一计划无疑加剧了投资者对奇梦达市场表现的风险加剧心理,还扩大到了对德国就业市场濒临萎缩的担忧。

11月26日,已经撑不下去的奇梦达,再次向德国政府、英飞凌和葡萄牙州立银行申请3.25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度过这一波的经济危机与DRAM产业的大萧条。

就在外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国政府会出资拯救这个欧洲仅存的储存器企业时,作为母公司及大股东的英飞凌拒绝了德国政府的注资计划。随后,德国政府在最后时刻选择放弃奇梦达。

2009年1月23日,没有等到援助资金的奇梦达,只能无奈宣布破产。欧洲储存器之光奇梦达,短短3年便走到了尽头。

彼时,全球DRAM月平均投片量约为92万片,奇梦达在德国和美国的12英寸晶圆厂产能约6-7万片,加上华邦的代工产能,奇梦达全球单月产能约8万-9万片,推算奇梦达全球市占率近10%,位居全球第五位。

2009年4月1日,奇梦达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奇梦达的衰落,不能只归结于简单的经营和技术问题。

因为按照奇梦达代工厂华邦的信息披露,奇梦达遗留给华邦的65nm工艺,在当时的2-3年内都具有竞争力,也就是说,这一工艺能延续两个代次的工艺更新,而且奇梦达还有更新更先进的46nm制程工艺,然而,奇梦达没有等到新工艺产线的兴建和投产。

究其原因,其实更多的是倒在了资金面前,倒在了政府拒绝救助门前。

反观三星和SK海力士,2008年三星在政府的支持下,投入了118%的总利润来扩产;SK海力士同样重复三星的逆周期大投资,狂砸260亿美元准备在韩国新建两个内存工厂,其资金来源,就是由韩国政府牵头,国有银行KEB银行贷款投资。

可以看到,三星及SK海力士的“逆周期投资”,是韩国举国之力发展储存器产业的产物,才造就了两家超过70%以上的储存器占有率。

奇梦达的衰落,使得欧洲再无存储器大厂。

而近日,英飞凌8.4亿美元与奇梦达和解,结束长达14年赔偿纠纷。一切尘埃落定,此后世间或将再无奇梦达的消息。

联电/格罗方德,晶圆代工巨头的失落

联电和Globalfoundries(格罗方德),是晶圆代工领域的落寞者。

联电是中国台湾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则是2009年AMD晶圆制造部门分拆独立而成的世界第二大纯晶圆代工厂。两家公司均位列全球晶圆制造第二梯队,仅在台积电之后。

然而,随着摩尔定律步入极限,先进制程成为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投入先进制程的资金庞大,而面临的风险也异常巨大,行业玩家所剩无几。

对此,2018年8月联电宣布放弃12nm以下的先进工艺研发,不再追求成为市场老大,而是专注改善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几乎同期,格罗方德宣布也放弃7nm LP制程研发,将资源回收至12nm及14nm上来。

自此,全球研发和生产10/7/5/3nm制程的厂商仅剩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家。

然而,放弃先进制程的联电和格罗方德,市场份额持续被挤压。例如,与格罗方德曾经是一家人的AMD也已经全面转投台积电。联电和格罗方德都曾承认,客户转向10nm以下工艺的速度超过了预期,公司境况和前景都不太妙。

近日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报告称,全球晶圆代工行业营收得益于强劲的AI需求增长而增长。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晶圆代工季度追踪》报告,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圆代工行业收入环比增长约9%,同比增长23%。

根据该报告,今年二季度,台积电以62%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芯片代工行业第一,三星的份额为13%,中芯国际和联电均以6%的市场份额并列第三,格罗方德的份额为5%,华虹的份额为2%。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的晶圆代工和半导体市场复苏速度快于全球同行。Counterpoint称,中芯国际和华虹等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商公布了强劲的季度业绩和积极的指引,因为中国大陆的无晶圆厂客户更早进入库存调整阶段,比全球同行更早触底。

中芯国际的季度业绩表现强劲。对于第三季的业绩,中芯国际给出的营收指引是环比增长 13%~15%,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复苏,CIS、PMIC、物联网、TDDI和LDDIC需求回升。中芯国际12英寸晶圆需求也有改善,无晶圆厂半导体客户补货后,平均售价(ASP)上升。中芯国际对全年营收增长持谨慎乐观态度,产能利用率会再提升。

相较之下,联电和格罗方德第二季的市场份额都同比下滑1个百分点,

当时,联电和格罗方德选择放弃先进制程的选择或许是正确的,但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他们仍然失算了,现在开始尝到放弃后的后果。

未来,随着工艺制程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客户会选择转向更先进的工艺,来获得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产品,且能减小芯片尺寸和降低成本。而在中国市场大规模的成熟工艺市场,则面临中国本土晶圆代工厂的强力冲击。

总之,联电和格罗方德开始感受到了客户的流失,市场份额也被中芯国际逐渐压到了身后。

写在最后

任何一个巨头的衰落,背后都有多重原因。

从上述企业盛极而衰的转变中,我们依稀嗅到,一旦时代更迭、技术革新、产业突变,就会有一些商业巨头迅速陨落。

新兴市场总在持续发展,行业需求层出不穷,商业世界瞬息万变。盛衰轮回的命运,不断在巨头们的身上重演。

然而,有一点明确的是,那就是谁能紧紧抓住技术和创新这两把关键钥匙,谁就更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成为阶段性的赢家。

但是,谁都别以为自己稳了。

本文作者:半导体行业观察,来源于:半导体行业观察,原文标题:半导体巨头的宿命?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