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AIGC|数字人

平均两天发布一个AI作品,从总台到湖南广电怎样拥抱AIGC?

作者:娱乐资本论发布时间:2024-04-08

平均两天发布一个AI作品,从总台到湖南广电怎样拥抱AIGC?

作者|James
早在年初,我们就报道了AI数字人站上主播台的事情。没想到才过去一个月,AI广电迎来加速度:从2月26日央视发布《千秋诗颂》开始,从总台到上海台、芒果台,各地广电密集发布了13部AI作品。
到了3月末,央视一套《晚间新闻》的一处新闻片段,更是宣告了不仅仅在专题片,新闻片领域也出现了AI痕迹:当天在右上角出现了“AI创作”的水印标记。这条片段讲述了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
没过几天,4月3日的新闻又继续用AI作图来解释“强对流天气”。
AI进入新闻报道,这不仅在国内电视媒体中,而且恐怕放眼全球,都显得颇为激进。其实,新闻片段用上AI素材只是近期种种变化的其中一角而已。
不论是文艺节目、大型活动,还是影视剧、动画片,不论是将节目译制成多语种,还是更普遍的新媒体传播……可以说,在不影响新闻节目真实性,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国内广电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AIGC。
而且有趣的是,这些媒体之间还为了谁是“第一”而争抢不休。例如3月2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发布“中国首部AIGC系列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
就在两天前的3月19日,以“春分节气”为主题的AI创作短片已经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虽然短片的性质都是知识类、趣味性的,但可能央视并没说自己是“公益广告”,所以被魔都抢去了一条“中国首部”。
看来,大家都在争抢“第一”、“首例”、“首发”作为自己实践AIGC“新质生产力”,勇立潮头的典型证据。
另一边,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21家,相比2020年减少了70家;类似河南濮阳这样的地方广电机构也频繁爆出欠薪传闻……
AI时代比想象中更快速的应用到了新闻媒体的生活生产中,如何更高效的结合新技术提供新内容,如何在降本时代利用发挥人性的魅力去贴近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和真实生活,成了摆在所有广电人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VOL.1
半年32个新动向,广电进入AI加速度
每隔一两天,各地广电就会有各种新尝试、新发布出现,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娱乐资本论·视智未来翻查有关媒体报道,发现之前对于此类拥抱AIGC的事件总结往往不够全面。因此,我们决定自行总结一个“全网更全”版本——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发布了32个新动向,包括产品发布、产品上线、成立机构。当然,也不完全是自行总结,而是结合了多款AI工具的助力。
下面的数据分析由秘塔AI搜索、天工AI搜索、ChatGPT共同完成,经过秘塔写作猫和人工事实核验。这些案例中已经尽量排除了不包含大模型元素的纯“数字人”事件,因为娱乐资本论在之前的一篇综述中,已经关注到了数字人主播在新闻播报、晚会主持等场景的广泛应用。
图例:产品发布(蓝)、产品上线(红)、成立机构(黄)、其它(绿)
VOL.2
央沪争夺“全国首个”,界面易用技术偏静态
按时间来看,3月份发生的相关事件(18个)是2月份(10个)的接近两倍。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春节假期的影响,但进入三月后,事件仍然明显更加密集,平均每1-2天就有新的新闻发布。
各家媒体切入AIGC一般以一场动员作为起点,比如3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扩大会议要求,要加快培育壮大总台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创新应用,强化技术研发与节目生产应用协同等。
媒体们一般会成立一个“工作室”,负责统筹AIGC应用。成立后,这些工作室出成果的速度快慢不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快速匹配上合适的工具。
3月底,在成都举办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总台负责人展示了去年10月份开发上线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界面。
图 / 娱乐资本论拍摄
办公后台一般给人一种复杂难用的刻板印象,与之不同的是,“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的前端界面非常友好,甚至优于一般的文生图和大模型聊天框,因为它可以在界面的左侧展示生成效果,右侧可通过自然语言输入指令并实时查看效果,实现“所见即所得”。在AIGC的新时代,即使是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更友好的界面,因为对操作者友好可以显著提高数字内容的生成效率。
按事件类型分类,除了官方宣布成立“工作室”之外,大多数实质性的更新集中在文生图和文生视频领域。
目前,我们看到的电视台AIGC片段大多以静态图片为基础,再加上动态效果如简单的缩放和移动。这些影片的风格相对固定,类似于去年三月份左右的技术风格。这表明,尽管尖端技术不断变化,但实际生产环境中的稳定性是首要考虑。因此,当AI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它往往看起来已经不那么惊艳了。
按媒体机构分类,总台、上海、湖南等地对AIGC化的重视程度更高,特别是央沪两家对于“全国首个”的争夺非常激烈。这也跟区域媒体的发展水平差异密切相关,不过河南、中山等其它地方台的AI应用也在快速赶上。
我们在各类事件中发现了10个“首创”类,但它们有时是类似“首个全数智人主持播报的直播类财经节目”这种加上了一长串定语的“首创”。
这些总结截止于今年3月底。在截止发稿时,还有零星发生的一些新的事件(上海广播电视台举办台内首次AI创作分享会等),有待之后有机会再做整理。
今年春节前,Sora在媒体刷屏。今年3月,AI内容已经铺满了媒体的屏幕版面。在引进AIGC技术方面,官方媒体机构展现出了可以说是惊人的执行力,以至于连观众都有点不太适应。
特别是在有的新闻插图也使用AI时,有些声音很明显地担忧这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不过,使用AI生成的图像作为新闻插图,从性质上其实类似使用PS、Keynote等应用绘制剪贴画,或者利用免版权照片。
AI生图已经在着力避免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例如人类“六指”,但这种微调的前提是用户和开发者都意识到了此类错误。有些鸟类的颜色不正确,或羽毛形态或脚趾数量不准确等问题,可能是难以纠正的。但换句话说,如果美术工作者自行作画,也一样可能画错。一个更保险的做法可能是在AI生成时避免使用偏写实的画风。
实际上,抛开实际使用效果上的争议,中国在将AI应用于实际的内容生产领域方面,是非常激进的。与美欧日等地方不同,他们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强调影片中使用了AI工具,甚至一些影视作品或游戏还要避讳,害怕AI痕迹被买家发现。
今年年初,一张据称来自一位总台高管的微信朋友圈截图,在网上流传。截图内容明确要求媒体内各级员工都应使用AI来生成内容。
这位管理者对OpenAI今年春节前夕发布的Sora演示视频深感震惊,感叹所谓“扔进一部小说、出来一部大片”的梦想居然如此快速地开始成真。“我在想,我们怎么办?”这张截图的内容写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一定要抓紧跟踪,尽快从点上突破!”
这张截图所传达的信息,已经清晰地反映在国内多家广电媒体最近的行动中,转化为实际可见的成果。
早些年流行一句话叫“态度决定一切”。虽然国内AI技术发展程度与美国有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可能因“态度”而被一定程度地追平。西方社会的伦理或所谓“政治正确”问题,会让技术迭代变得谨慎。而国内像官方媒体这样的机构可以大力支持,这也成为国内AI“后发优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