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算力、场景,加上资本、信任与决心,构成了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的六大优势。
作者|田思奇
发自上海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人工智能(AI)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7月4日-7日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甲子光年」现场探展发现,AI技术正呈现多元化、实用化以及跨界融合的特点,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行业大模型百花齐放。创新的算力基础设施与开源战略的推进,也在持续提升模型训练效率,赋能开发者生态。
本届论坛另一大看点是:除了互联网大厂和明星创业公司,中国电信代表央国企躬身入局,承载国家意志,化身为“人工智能+”行动的核心角色。
7月5日上午举办的“星辰注智,焕新领航”主题论坛上,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正式揭牌。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柯瑞文,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宝俊,中国电信CTO、首席科学家、TeleAI院长李学龙教授登台并见证。
李学龙教授在现场表示,TeleAI将探索更具差异化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蓬勃昌茂,为国家、产业提供更具信任的人工智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李学龙教授是AAAI首位中国大陆执委、人工智能领域Fellow大满贯、当选多项外籍院士称号。
李学龙教授在现场发表演讲
作为一家领先的运营商,中国电信自然有着深厚的通信和信息技术积累,以及对产业需求落地的深刻见解。但放眼全球,冠名为人工智能的机构不胜枚举。在国内外产业和学术界激烈的竞争格局下,TeleAI依然能做好AI这件事的秘诀是什么?
1.“人”为本、“工”为基
面对未知的海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需建立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尖端科研新模式,促成健全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同时也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建设。
据「甲子光年」了解,TeleAI在论坛上表示将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现已引入多位海外TOP高校的教授、国内知名企业的CTO或科学家、科研机构的青年人才、以及拥有高影响力开源成果的天才学生,志在锻造一支由领军科学家领衔、青年人才担纲、科研新生代引领创新的国际化、年轻化、成体系的人才队伍。
同时,TeleAI致力于构建AI人才的海内外双循环体系,一边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一边积极扩展全球科研合作,为人才提供更大的舞台,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另一方面,TeleAI也在全方位助力行业生态建设与合作发展。此次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论坛上,TeleAI发布了面向开发者(to Developer)的新产品——“星辰大模型·软件工厂”。
这是一款用于软件自动生成与开发需求交互式迭代的大模型产品,助力软件开发企业和开发者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加速开发流程、降低开发门槛与成本、提高项目交付效率,推动软件开发迈入AI新纪元。
在核心算法研发方面,TeleAI也展现出了不凡的实力,尤其是在自主研发的覆盖语义、语音、视觉、多模态的星辰大模型产品矩阵上,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
例如星辰语义大模型是央企中最早向社会开源的大模型;星辰语音大模型支持 30 种方言自由混说,是国内支持方言最多的语音识别大模型;星辰数智人也在本次论坛上闪亮登场,介绍了中国电信智能云和星辰大模型建设的进展和成果。
6月中旬,TeleAI还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单体稠密万亿参数语义模型Tele-FLM-1T,成为国内首批发布稠密万亿参数大模型的机构。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应地,TeleAI的目标也不局限于大模型的行业应用。它更侧重前沿、底层的AI技术与能力。拥有了以李学龙教授为代表的顶尖科学家,以及未来的青年人才团队后,TeleAI更广阔的研究方向,实际上是AI驱动的3个空间经济:
赛博空间(小):关注大模型、AI Infra、智传网、智能软硬件等技术,也就是能够解决大多数个人和家庭的日常需求,“看得见、摸得着”的AI技术。
临地空间(中):关注城市安防、低空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工业智能、海洋牧场等;这主要涉及地上1000米、水下(或地下)100米,人类主要生产生活空间中的AI应用。
广域空间(大):关注商业航天、卫星遥感、深海探测、深空探测等,例如月球勘探,月球表面3D建模等等。
而中国电信的骨干网和通信卫星,是空间经济的强力载体。依托中国电信智能传播和分发的硬件基础以及云网融合的天然优势,预计TeleAI将很快在产业端和更广阔的星辰大海中,让公众感知到它对于产业端变革的推动。
以上团队机制和研究方向,便是李学龙教授在现场对“人工”的新阐释——“人”为本,“工”为基。
但要想持续推进AI领域真正的科学问题研究,还需要几大关键要素作为支撑。
2.“除却AI不是云”
讨论国内AI公司或者国产大模型玩家时,中国电信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角色——它不是新兴创业公司,也并非互联网大厂,却最早一批入局,在业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跟创业公司不同的是, TeleAI既有“锤子”(强大的技术力量或专业能力),也有“钉子”(面对市场或客户需求有明确的业务方向)。只是在纯自研星辰系列大模型亮相之前,大众对于TeleAI的技术感知并非那么强烈。
事实上,依托中国电信丰富的数据和算力资源优势,TeleAI的训练、推理成本更低,尤其是在大模型建设方面,更容易发挥规模的优势。
算力方面,中国电信投资建设了全国领先的国产智算资源,打造了4000G无损智算广域网,总容量达600T,算力之间的平均时延降低至9.7毫秒,持续升级息壤算力调度平台、云骁计算加速平台、慧聚智算服务平台这三大算力核心平台。
「甲子光年」发布的《AI创生时代,2024中国AI新风向30条判断》报告中提出,算力需求非常多样化,因此算力要互联互通,解决算力资源分配不均和优化调度的难题。
相应地,在全国多个省份,中国电信布局了安全稳定的运营底座,形成“2+3+7+X” 的智算布局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3”——即在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打造训推一体智算池,满足行业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算。
除了算力集群以外,TeleAI还可以受惠于中国电信的智算云建设。作为全国四大云厂商之一(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和腾讯云),天翼云的智算建设比较完善,在云网融合上具有相对优势。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事实上,中国电信一直秉持“适度超前部署算力”的战略,以“网是基础、云为核心、网随云动、云网一体”为原则,因此TeleAI所具备的是云智、训推一体、云网边端协同的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这同样体现了中国电信拥抱人工智能的决心。「甲子光年」认为,持续整合和部署先进的AI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不断演变的技术环境,积极采纳AI技术将有助于天翼云应对挑战,保持其服务的前沿性和竞争力,甚至在技术创新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也难怪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不久前明确指出:“未来的云是提供智能算力和AI服务的云,没有AI就没有云的未来,除却AI不是云。”
此外,TeleAI可以依托中国电信沉淀了二十多年的庞大数据资产。截止目前,其联合合作伙伴已积累了37大类行业数据,规模超过350TB。
海量且多样化的数据资源,为AI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训练土壤,可以助力实现算法的精准迭代与优化。同时作为央企,TeleAI在数据资产治理和质量标准上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
3.全方位支撑
但光有数据还不够。要想成为AI领域的领导者,需要辅以对复杂场景的深刻行业积累。
甲子光年智库指出,行业已不再唯“大模型”论,厂商需要带着行业理解,在具体场景中寻找答案。AIGC应用的落地探索 = 场景×(数据+算力+算法),而场景作为最核心的前置系数,意味着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在细化需求中寻找到核心矛盾并解决。
中国电信在通信行业的深厚经验和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理解,使得TeleAI能够精准定位技术研发方向,确保研发成果能够满足市场实际需求。
在数亿用户的支持下,中国电信既有的应用场景复杂程度足够高。截至目前,中国电信已开发了涵盖教育、政务、应急等30多个行业大模型,深入推动大模型与行业融合,切实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同时中国电信还在论坛上牵头发布了“加快大模型赋能场景应用”倡议书。
除了自研和生态结合,TeleAI也会通过开放平台的方式和其他产业界和高校进行技术攻坚,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一整套解决方案,也让TeleAI有能力持续面对更多开放的场景。
然而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许多企业会对共享关键数据有顾虑。但TeleAI能够以央企的信誉和实力,为重量级客户保驾护航,让合作变得更加顺畅和无忧。
在客户的信任之外,政府也对央企投身AI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信任。中国电信每年通过数亿用户实现的庞大营收中,都会把较显著的比例重新投入研发之中,而人工智能目前就是中国电信关注的研发核心之一。从资本角度来讲,它并不会弱于任何一个外部的初创企业或互联网大厂的科研部门。
显然,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的成立初衷,是产业需求的牵引与作为央企的责任双重驱动的结果。
国资委2024年2月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提出,中央企业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在拥抱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以TeleAI为代表的央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已构建“1+1+1+M+N”星辰大模型体系,即一个智算云底座、一个数据底座、一个星辰大模型底座、M个企业内部大模型和N个行业大模型应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国计民生,助力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方面,TeleAI享有天然的优势。
4.向AI深水区启航
面对新时代的产业需求呼声,国家从去年开始大力推动央企投身人工智能产业链,通过强劲的资本和技术底座,以及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为真正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工智能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于以上趋势,「甲子光年」观察认为,TeleAI有望对标微软研究院,谷歌旗下的DeepMind等团队,打造背靠科技巨头,但无需过度担忧商业化的新型AI科研机构。
同时,李学龙教授表示,一些科技头部企业在当下的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TeleAI将时刻对标这些企业,持续锤炼技术能力,但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TeleAI与这些企业存在差异。他提到:“我们有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我们的AI会更加注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解决工业和农业中间面临实际的问题,提质降本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
甲子光年智库分析发现,工业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工业数据分散、封闭,应用场景碎片化、多样化。而AI技术本身仍在快速发展中,需要灵活应对工业环境中的复杂性和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先锋,已开始致力于深入探索AI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创新应用。长远来看,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应用预示着AI将为工业生产带来更高的灵活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向更智能、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预见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只有通过勇敢而富有决心的发明和创新,行业领导者才可以为千行百业规划美好的智能未来,推动社会和技术的发展,造福于公众。具备了一切要素的TeleAI,显然已经在创造未来的赛道中,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电信实现了让“世界触手可及”,那么在今天,无论让AI融入家庭和企业,还是让AI赋能星辰大海的探索,TeleAI都有希望成为行动力最强的实践者,向着成为领先的通用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进发。
在AI的浩瀚星空中,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TeleAI正以创新为翼,翱翔于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之中,引领我们向更加智能、高效、包容的未来迈进。
(封面图及文中图片来源: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