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清华|人工智能

清华大学梁正:在垂类领域打造“小精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大模型

作者:观察者网发布时间:2024-07-02

据微信公众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7月1日消息,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在各行各业展现出巨大潜力,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今年WAIC期间,大会组委会特别专访产业界和学术界一批业内大咖,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本期专访嘉宾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

生成式AI火爆出圈,国际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中美欧三足鼎立态势,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梁正表示,大模型将加速智力劳动的细化分解,促进以人机分工为代表的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时代的加速到来;助推智力密集型服务的产业规模化,加速从“手工作坊式”走向“工业规模化”批量供给的AIGS(AI Generated Service,AI生成服务)新时代。在这场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中,中国要采取“基础大模型+行业小模型”、“开源+闭源”的协同并进路线,充分发挥完备产业链、丰富应用场景、庞大用户体量和私域数据等方面资源优势,实现“错位竞争”,并在更多垂类行业领域打造“小精尖”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大模型。

以下是对话实录

Q:您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判断?

梁正:从去年初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火爆出圈以来,国际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中美欧三足鼎立态势,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其一,AI大模型正成为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并为千行百业提供智能服务,且以“基础大模型+行业数据微调”的范式推动AI研发生产从传统小规模作坊式走向工业规模化量产。

其二,AI大模型将变革人机关系并加速“AI平民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以GPT-4o为代表的多模态AI,将以更自然且实时的交互方式显著降低人机交互和AI使用门槛。

其三,AI大模型将加速智力劳动的细化分解,将其中大量重复性、结构化、高度依赖既往经验的相关工作深化剥离并交由AI承担,促进以人机分工为代表的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时代的加速到来,而人机分工协作式混合劳动力将成为未来劳动用工的主导范式,并且AI大模型可能会颠覆劳动力市场旧有竞争模式,“降维打击”那些缺少AI工具赋能的竞争者。

其四,AI大模型将助推智力密集型服务的产业规模化,加速从“手工作坊式”(以人力密集型的人工服务为主导)走向“工业规模化”批量供给的AIGS新时代。

Q:在大模型+机器人、科研、社交、搜索等领域,爆款级应用会在哪出现?

梁正:近两年来,AI4S、AI手机、AIPC、数字分身、智能驾驶、AI搜索引擎、人形机器人等成为备受关注的赛道。从潜力上来看,这些领域都有可能出现爆款级应用,但具体出现在哪儿,还是需要看AI大模型最先在哪个赛道打通商业模式并实现真正的产业价值创造。

从落地场景来看,AI大模型产业短期内在B端市场更有可能落地变现并形成多样化产业生态,但长期来看C端市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空间。进一步从产业创新规律来看,边缘小众市场或许是孕育AI技术颠覆性创新场景的重要土壤。纵观技术创新历史,很多颠覆性创新往往并非出现在主流市场,而是率先诞生于那些看似非主流、服务于特定小众需求的边缘市场,因为边缘小众市场具备市场准入壁垒较低、创新空间潜力大、可避免主流市场挤压且可敏捷试错等优势。

Q:在人工智能这场竞争中,中国应该如何定位自己?上海应从哪些方面实现中国乃至世界高地的打造?

梁正: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工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故而应避免在通用基础大模型领域与美国等直接对抗竞争,而是要采取“基础大模型+行业小模型”、“开源+闭源”的协同并进路线,充分发挥中国的完备产业链、丰富应用场景、庞大用户体量和私域数据等方面资源优势,实现“错位竞争”并在更多垂类行业领域打造“小精尖”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大模型。

上海要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人工智能高地,有三点建议:其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应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势,打造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样的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交流平台。其二,应充分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人才,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人才高地。其三,应充分发挥长三角的既有资源禀赋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发挥好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加速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长三角特色的AI产业生态化道路。

Q:本届大会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是一个重要话题,如何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全球性问题?为推动全球AI治理的合作与对话,可以贡献哪些中国智慧?

梁正:中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与利用的重要力量,在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构建、推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合作上,始终主张各国应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这是中方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行动。中方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智能向善”宗旨,坚持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循序渐进原则,致力于弥合各国间“智能鸿沟”,推动各国人工智能技术平衡发展和成果共享。这些理念主张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明确提出:积极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讨论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协调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安全与治理重大问题。过去一年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组织力量,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特别是联合国人工智能专门机构的建设进行了专门研究,借接待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技术特使来访的契机提出如下建议:

(1)在现有高级别咨询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类似IPCC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开展专门研究,发布相关报告,推动国际共识;(2)在全球推动建立若干能力建设中心,鼓励技术领先国帮助技术欠发达地区进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安全预警能力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3)在全球推动建立若干安全测评中心,依托具有相关技术能力、资源的国家和机构,建立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认证中心,确保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安全可靠、可信可控;(4)在算力基础设施、公共数据集(如气候、环境、能源、卫生等领域)、开源代码库、应用与治理案例 / 数据库建设方面,与相关成员国、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和技术社群合作推动、共建共享;(5)就人工智能风险等级分类、安全评测标准、数据治理、模型备案、能耗排放、技术转移等重要议题,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成员国间开展对话,推动形成相关国际公约与标准规范。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当前中国人工智能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正在形成治理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2019年2月,科技部成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并于2019年6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2021年9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2023年7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多部门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于8月15日正式施行,成为我国AIGC产业的首个规范性政策。2023年10月,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场景分类化、治理手段多样化、治理方式敏捷化、创新发展与规范监管协同并进并强调以监管治理促创新发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生态体系,相关经验可以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Q: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走过六个年头,对于本届大会,您有怎样的期待?

梁正: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开门办会”理念,汇聚来自全球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领袖、政要嘉宾共同就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社会影响、风险防控、治理经验进行交流与分享,业已发展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希望大会能够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学习互鉴的定位、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造福人类凝聚全球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