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点,战斗的战,时点的点,可谓错过或许永远不再见的关键机会。人工智能或许正是高校在当今时代迎来的战点。
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该文件明确提出: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怀进鹏部长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国家)将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研究其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学生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
早在2022年9月17日,北京大学在2022全国人工智能院长论坛上发布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由北京大学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编写,旨在提出一套培养兼具学术品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本硕博贯通式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的人工智能复合型顶尖人才。
适逢高考招生季,各大高校相继发布2024本科招生政策,召开招生说明会,明确了本科生人工智能培养课程或者专业的相关政策。其中,多所985高校表态将全面推开人工智能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
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新计划及亮点新闻发布会。学校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介绍了2024级本科生培养最新亮点及即将启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大行动计划。
华科大的三大行动计划包括“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启明·星计划”“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其中,“创新能力跃升计划”明确:面向2024级本科新生,学校将开设一批人工智能课程,构建普及类、基础类、专业类三个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让全校各专业学生自行选择、满足未来在AI时代的需要。在专业建设方面,华科大今年除了启动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四个新专业招生外,为了满足数字时代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还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
#武汉大学
5月30日,武汉大学也召开了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副校长宋保亮全面介绍了学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制定的8大计划。其中,“学科专业优调跃升计划”提出,学校增设“智能制造”等多个新兴专业和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设立15个国家急需领域的跨学科试验班,加快优势专业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本科生院院长吴丹教授介绍本科生培养亮点时提到,学校建设了具有武大特色的一体化数智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1门“数智+”基础通识课程——“人工智能导引”和16门特色数智教育系列课程,形成了系统化的数智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的智能课堂已经成为校内“爆款”,备受学生欢迎。这类课堂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配备全天候AI助教,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升课堂质量的同时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提升对人工智能的感性认识。
为了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武汉大学于4月30日举办了“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专题培训班(第一期)”,来自全国15个教育单位的54名教师及武汉大学的30位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到教育部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调研,了解文化遗产智能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切身体验数字人文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南京大学
早些时候的2月27日,正是高考倒计时100天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携学校相关负责人公布2024年本科招生七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就是“提升本科生人工智能素养”。从2024级本科新生开始,南京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了“在南大,人人都能学AI”。学校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李孔文表示,“集全校之力,发挥南大学科综合性优势,汇聚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和课程资源,培养每一位南大学子都能具备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和智能思维,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各行各业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复旦大学
6月5日,复旦大学表示,从今年9月起复旦将在新学年(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其中2023年秋季学期将推出不少于60门。复旦将实现AI“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据悉,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微专业(学程)还将根据课程容量,以跨校选修方式向上海高校开放,完成修读的学员将获得复旦大学“AI+”微专业(学程)证书。
显然,面对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各大高校已经着力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为培养拔尖人才打好基础。
将人工智能技术或者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引入课堂之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学术诚信问题。
例如,随着新《学位法》即将出台,多所高校近期都出台规定,将严查学生AI代写毕业论文,严格控制代写比例,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杜绝人工智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国外大学在这方面也有严格规定,如耶鲁大学普鲁夫教学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指南,给教师的建议包括:
(1)开诚布公地说明允许学生使用什么工具,以及进行相关限制的原因。为了确保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与最终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应更新学术诚信政策,以阐明学生可以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及他们应该如何表明使用了这些工具。同时教师需向学生说明限制的原因,以让其理解作业背后的学习目标,这也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2)通过监控或检测技术来控制人工智能书写内容的使用可能是不可行的。Turnitin已经承认其检测工具软件存在可靠性问题。耶鲁大学普鲁夫教学中心的研究表明,耶鲁大学学生的论文中存在剽窃问题的数量微乎其微。大多数学生更想自己完成作业,因为他们在乎自己的学习。
(3)改变作业的设计和结构可以大大地降低学生作弊的可能性,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根据学生何时会剽窃的相关研究,该中心指出学生在以下情况下作弊的可能性较小:
●被问到的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让他们了解该任务将如何支持他们的长期学习目标;
●让他们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前期工作;
●与他人讨论了他们的初步工作;
●可以清晰看见作业中取得的进步。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网站及麦可思研究公众号内容等。欢迎非营利目的的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