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教育

学校课程改革冲击波:大学探路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时间:2024-07-1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愈演愈烈,教育对人工智能的回应也愈发有力。

7月初,北京市教委印发文件,明确将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

从9月开始,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

而在近期正在进行的高校招生宣讲活动上,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都表示,将实行全员人工智能教育。

教育变革时代,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习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在通过课程影响学生。

7月16日—17日,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在青岛举行,主题为“新智能·新学习·新未来——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趋势”,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

大会上,中外学者深入讨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课程创新,催生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

全员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通识课,将成为很多高校学生秋季新学期的必修课。

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今年2月就发布了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总体方案,将采取集中授课、小班研讨、实践参访等多种教学形式。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浩宇近日介绍,北京理工大学的全员人工智能教育有三种形式:面向大一全体学生开设分层次、分类别的人工智能通识课,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面向“法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工商管理—人工智能”等部分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复旦大学计划将人工智能课程覆盖全体学生、人工智能+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人工智能素养能力覆盖全部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陈伟介绍,今年招生入学的本科新生将实施全新重构的培养方案,各专业均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培养,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概论、设计思维、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成为通识必修课程,且所有专业设置“前沿交叉技术”、“AI+专业交叉”两个专业课程群。

7月初,北京市教委印发文件,要求从9月开始,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

北京某市属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人工智能类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普遍认识到,讲授人工智能课程,不能将人工智能只看作一个工具,而是一种能力,不能将人工智能通识课只看作一门课,而是一个课程体系。”

“虽然已经进入暑假,但近期北京市教委、学校在密集召开会议,部署下学期课程开设工作。”这位教务处负责人说。

在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罗陆慧英介绍了香港在2023年推出的一项针对初中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名为“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单元”,旨在加强中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计算机视觉语音和语言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伦理问题等。

罗陆慧英认为,未来的学习应该是产出性的学习,是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是一个动态、互动、多元化的过程,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人。

机器助教

全员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学习人工智能知识,还包括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习。

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改革将实施“教师授课+AI教师+AI助教”的教学形式。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打造人工智能教师和人工智能助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辅助教育教学的应用场景,包括“码上”问答式学习、“邮大师”社交式学习、“邮谱”自适应学习等。

新场景下,学生们拥有一位时刻在线的“导师”,为他们提供从入学到选课、保研、读博、留学乃至创业的全方位指导建议。与过去的网络学习平台不同,“邮谱”借助大模型人机耦合构建知识图谱,梳理整合优势学科群的知识单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其推荐关联资源,提供学习路径参考。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二元结构——教师与学生,将转变为三元结构——教师、机器与学生。机器将成为智能助教、学伴或导师,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张志勇说。

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认为,未来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汇聚资源。人工智能时代下,学生需要的不应该只是已知的知识,学校要汇聚充分的资源,为学生打造无边界的学习支持,支持学生去创造新知识。

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 School,简称HTH)创办于2000年,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市的创新性学校,以其独特的项目式学习方法而闻名。HTH的PBL专业培训师Patricia Lim介绍,HTH通过将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和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所在环境的认识和情感联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增强获得感。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仍然需要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如文学、历史、数学和科学等内容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框架,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应用。”Patricia Lim说。

超越机器的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共情能力等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大任务。

“教师要主动适应教育变革,利用新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高度重视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习惯、品质、价值观等,这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说。

曹培杰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许多工作,但它无法替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使得它们难以被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因此,未来教师的角色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认为,师资的培训和发展是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育理念。

李志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把数字机器、数字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只有数字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才算完整的教育数字化过程。

开展全员人工智能教育,除了课程和师资,还将很快触及制度层面。

李志民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衔接,人工智能+教育将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

“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还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等。”李志民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