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清华|人工智能

清华大学孙茂松:智能体商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

作者:环球Tech发布时间:2024-09-11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2024外滩大会期间,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茂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智能体技术展示了巨大的潜力,但其商业化进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孙教授认为,当前阶段需要探索更多适合智能体技术的应用场景,并且强调了技术与行业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性。

智能体(Agent)通常指的是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影响该环境的实体。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体可以是软件程序或机器人,它们能够基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做出决策,并执行任务。智能体的设计目的是使其能够模仿人类或其他生物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完成指定的任务或目标。

目前,智能体作为一种超级应用的价值,有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智能体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正在逐步展开,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智能体已经开始为人机智能交互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方式。

在采访中,孙茂松教授提到当前的大模型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非常出色,比如在数字空间中的聊天功能。但是,这些模型的能力也存在边界,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真实世界问题时,它们往往不能完全独立地完成任务。这是因为它们可能会出现所谓的“幻觉”问题,即产生错误的信息或逻辑不通的回答。

孙茂松教授表示,从科学研究角度,相比通用条件下受限于对话环境的大模型,智能体是一个被置于三维、四维空间进行探讨的更复杂、上游的概念。但从工业和产业落地的角度,智能体则是大模型应用于各实际领域的下游概念。目前已经具备条件做比较好的智能体,主要得益于语言大模型的生成能力、生成代码的能力、图像视频处理能力、3D建模能力这“四板斧”的进步,这给了智能体新的发展机会。

此外,孙茂松教授还提到了智能体在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潜力。他认为,虽然通用智能体难以成为“主驾驶”,但在某些受限的专业领域中,智能体有可能逐步从“副驾驶”的角色转变为更为主导的位置。这意味着,在特定的专业任务中,智能体可能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辅助性的角色。

“智能体技术正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大众生活,但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可能需要通过几年迭代和积累,其性能才会有显著提升。”孙茂松说道。

据其介绍,目前智能体在商业化方面已有初步应用。他介绍:“比如,时装领域已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时装设计。一些案例显示,智能体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的设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相关公司的人力成本也降低了。”

孙茂松还提到,智能体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在智能体擅长的领域超越机器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于推动科技的进步至关重要。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硬件和技术方面,我国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图像和视频处理方面。不过他也指出,近年来国内在此领域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在迅速追赶。

据了解,在今年的2024外滩大会上,参展企业展示了多种智能体,例如BrainCo公司展示了智能仿生手,这是一种结合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康复设备,展示了智能体技术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潜力。此外,大会现场还有20多个AI助手亮相,它们可能是针对不同场景定制的智能体,旨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工作场所等场景中的应用。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