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ChatGPT|Sora

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赋能大学课堂?

作者:麦可思研究发布时间:2024-03-08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赋能大学课堂?

“既然AI的发展潮流不可阻挡,不如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其赋能专业课程教学。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更高层次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教会学生娴熟使用AI工具,知道如何与AI工具交互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必备技能。”

从ChatGPT发布即爆火到Sora的横空出世,AI技术正快速发展并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包括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纷纷发力人工智能。如清华大学将建设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并为每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南京大学宣布推出全国高校首家针对3700余名新生的“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总体方案等。

事实上,汕头大学商学院也早早预见到未来的培养方向,从2018年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在AI和大数据方面的应用能力。随着AI技术发展,商学院课程教学中也逐渐引入AI教学工具。汕大商学院是如何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又是如何让AI赋能商科课程教学的?近期,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邀汕大商学院副院长龙月娥分享了学院经验和独到见解。

麦: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您认为高校该如何应对这些技术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龙月娥:AI的发展影响着各行各业,也必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我认为高校对此应从两方面着力。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要有自上而下的统一认知,意识到AI的发展不可抗拒,直面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将挑战视为难得的机遇,上下齐心达成共识,前瞻性地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这点至关重要,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各层级相关人员的配合。

二是具体落实方面。达成共识后,关键在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我认为应进行深入且充分地调研,将AI与大数据赋能专业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能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再配备相应师资。很多与AI相关专业课程都是新开课,适配教材还很匮乏,因此,组织经验丰富且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编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教材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

此外,随着AI工具的广泛应用,教师的角色也需转变。教师不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更多地扮演引导、激发和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引导学生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麦:目前汕大商学院正在实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请问学院是如何实现跨学科融合的?

龙月娥:汕大商学院从2018年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学院原本想与计算机专业老师合作开课,但各学科师资较紧张,在承担各自的教学科研之下参与跨学科合作,会增加相应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同时,计算机和商科专业的老师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充分沟通来消除彼此的隔阂,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未必达到理想效果。

鉴于此,我们充分挖掘商科专业老师的潜力,派他们参加AI相关培训,并在引进师资时侧重具有计算机教育背景的老师。我于2018年带队组织多位老师出去培训,学习Python编程语言,回来后开设选修课《Python数据分析基础》,该课现已成为全院学生必修课。目前,汕大商学院已形成校、院、专业三位一体,前后衔接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配备上也基本满足该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

在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系列教材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目前我们已出版与课程相配套的《Python财务数据分析及应用》《大数据导论:基于管理视角》《财务管理与Python实现》三本教材。《Python财务数据分析及应用》教材被国内百余所高校选用,得到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和推荐。同时,学生跨学科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学习跨学科课程,强化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业和升学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此外,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特别是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相关比赛中表现出色,屡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

麦:您认为AI和传统学科、课程是否能够有效融合?

龙月娥:我认为可以有效融合,这与教育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素质素养,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相符。

AI作为一种前沿的技术和方法,能为传统学科提供新的视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知识创新。将AI技术融入传统学科和课程,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我认为学科专业是第一位的,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底层逻辑和核心知识,这无法替代,AI的作用是赋能学科和课程教学。

汕大商学院一直在积极尝试和推动AI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首先,我们构建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应用能力。通过引入Python编程语言等技术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商业决策、市场预测等领域中的实际运用。这种综合课程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推动该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这一举措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学,确保学生能获得系统化和前沿的知识内容,提升他们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实际运用能力。最后,产学研合作,合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与企业合作建设课程、举办师资培训等。2023年我申报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校企合作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研究与实践(财务大数据实验室)”项目,获得了重大课题立项。

麦:在您的课程教学中,或者商学院的课程教学中是否有采用AI工具的举措?

龙月娥:目前我们正在尝试AI赋能商科课程教学。既然AI的发展潮流不可阻挡,不如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其赋能专业课程教学。

以我的课程为例。课程开始时我会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会计,如何与本门课程结合讲清楚。我的安排是不在课程一开始引入AI工具,而是在整个数据分析流程的内容讲完后,在后续的综合性案例中引导学生使用ChatGPT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安排的初衷是,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使用ChatGPT,可能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课程整体架构尚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学科思维尚未具备,贸然使用AI工具可能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也无法有效判断AI给出的回复是否正确;二是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ChatGPT,从而丧失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我会始终向学生强调,专业永远是第一位,AI工具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只有深度了解自己的专业,掌握其核心知识和底层逻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利用AI工具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麦:将AI引入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学院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龙月娥:下一步,学院主要有以下计划:

(1)以点带面,推动文心一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知识的丰富度上,教师比不过ChatGPT。但据我所知,ChatGPT在商科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上还存在不足。如我问它简单的审计或会计问题,它回答的准确性有所欠缺,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有所作为,如带领学生开发自己课程专属的ChatGPT工具等。另外,教师使用ChatGPT辅助教学,需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何甄别ChatGPT回复内容的可靠性等,并通过与ChatGPT的多轮交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的。使用ChatGPT不是为了让学生偷懒,而是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更聪明的学习者。另外,教师还可用ChatGPT帮助批改作业等。

(2)综合利用多种AI工具,制作课程教学视频,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上学期商学院举办了首届AIGC视频创意大赛,要求学生综合利用两种以上AI工具制作与商科课程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将持续举办,并打算由师生共同制作课程短视频,增加师生融合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此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AI工具,从2024级开始,我们在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增加了《AI工具与商科应用》课程。

(3)对学生使用AI工具的行为进行规范。国内外一些高校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主要是担心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学生可能会过度依赖AI工具从而丧失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甚至用其生成课程论文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加甄别。但这其实无法禁止,只能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告知学生什么情形下使用是允许的,什么情况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认为,制定行为规范比禁止使用更为明智。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