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温静导读:当前,AIGC与网络文学业务的结合成为了行业探索的热点。一方面,AIGC能够极大提升网文出海效率,降低成本,困扰网文出海的翻译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AIGC也带来了新的创作模式,一些大模型产品为作家提供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情景描写和打斗描写等创作辅助,帮助作家丰富细节、提升效率,降低网文创作门槛。AIGC是创作者的“金手指”吗?这成了不少读者甚至作家思考的问题。
来源:CMNC—传媒内参
综合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与文化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学新使命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2亿人,2023年营收规模约340亿,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年新增作品约200万部。
自2022年底以来,ChatGPT的大放异彩引发了全世界人工智能(AI)的狂飙突进,人工智能创作更是文艺领域的焦点话题。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文字内容的一种形式,确实给了人工智能更大的发挥空间,不管是此前的“小冰”“九歌”“薇薇”等写诗APP,还是当下声名大噪的ChatGPT,素来与技术传媒联系紧密的网络文学生产,似乎从新锐技术中找到了创作“利器”。
人工智能与网络文学结合,创造了无限可能,AI正引领着文学创作的新时代,让机器的智慧与人类的想象创作力相遇。
1
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
对网络文学影响几何?
2023年,阅文集团发布了国内首个专注于网络文学这一垂直领域的大语言模型“阅文妙笔”及其应用产品,实现了人工智能在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情景描写和打斗描写上的内容生成功能,一跃成为整个网络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据悉,“阅文妙笔”积累了二十余年的网文创作经验和表达方法,深入理解网文内容逻辑和语言风格,能够持续辅助模型生产具备网文特点的内容。因此,阅文妙笔大模型更懂内容,熟悉各种网文作品的故事、角色、世界观设定;更懂创作,理解创作技巧,可以写出有“网文感”的内容;更懂“梗”,了解作家读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网文梗”。
AIGC有望为文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妙笔大模型只是阅文拥抱人工智能的开始。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表示:“以妙笔为起点,未来我们还将向开放的、多模态的大模型持续升级,以AIGC全面赋能创作生态和IP生态。”
人工智能(AI)创作是文艺领域的焦点话题。近年来,AI技术突飞猛进、更新迭代,让人们重新思考创作者和AI的关系。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入运用,更让创作者坚信,人工智能将为文艺创作带来重大变革,以类型小说为主的网络文学更是首当其冲。
“网络性”是网络文学的根本属性。无论其创作、传播还是阅读接受乃至IP开发都与数字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类型化、交互性、社群性等诸多媒介属性。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它的娱乐化、商业化、产业化程度也日趋加深。因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升级打怪”、开“金手指”等套路化和融梗式写作,网络文学更是常常被学者定义为数码人工环境下的数据库写作。
“阅文妙笔”“阅爱聊”“文心一言”“逍遥大模型”等这一类基于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主要是在占有丰富的语料数据库基础上,利用算法重新组合已有文本或者生成新文本,与网络文学这种数据库写作和运营显得尤为契合。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集合现存人类群体共同创造的海量知识成果库,并实现最优化配置,单个写作者面对这样庞大的“集体智慧”自然难以匹敌。既往诸多事例显示,AI独立生成的文字,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超越大多数一般写作者,令人无法区分背后是人类还是机器。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昭示着技术理性强势参与文艺创作。
近两年,不断有新的AIGC产品问世,将人工智能应用范围与创作潜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业界人士不禁愁眉紧锁:AIGC真的会取代网络作家吗?
通观媒介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文学遭遇新兴技术冲击时,都会重新唤起一轮“取代”或“威胁”的声音。
但是显而易见,文学并未因为媒介变革而消亡,反而在技术的冲击下实现新变、焕发新生。依托互联网而生的网络文学,就是文学在适应媒介转换时所发生的形态之变。它因生活化的审美、奇观化的叙事、极致的情感体验、时空场景的拼接糅杂、反宏大叙事的平民视角、注重平面体验的消费与狂欢、流畅直白的口语式表达等迅速俘获读者,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文学生活的重要样态。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所说,“精神活动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文学创作则是对于这种无限可能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是,文学永远无法穷尽精神活动的全部。假如说有所谓文学的消亡,那只是某种、某些文学方式被淘汰,但同时一定就有新的文学方式诞生——精神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文学方式的永恒性。而且,也一定会有永恒的文学方式……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将再次为人类文明和文学经典化提供一次筛选、提炼、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机遇”。以此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有望开启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范式,甚至带来文学生产、传播、接受乃至审美观念、阐释批评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2
从单一的文字升级为
多维、立体、互动的作品形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网络文学行业带来诸多新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在框架构建、细节补充、创意提示等多个环节为网络文学提供助力,并有效降低创作者的工作量,从而让作者更加聚焦内容创新,推动改进文学写作方式。
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文学,与生俱来具备科技与人文双重属性。技术更新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门槛,普通人也能借助机器辅助参与文学创作,利用AI自动生成故事。除了能提供情境描写等辅助功能之外,AI还能在世界设定、框架构建、风格匹配、创新性线索供给等多方面助力网络文学创作。
同时,由于AI在占有语料库和检索信息方面的优势,人们可以通过便捷查询,高效匹配与创作相关的内容,完成材料收集和分析整理甚至是初步撰写工作。这其实类同于人文研究中利用远读、语料分析、关键字段抓取、情感曲线、社会网络分析等数字人文研究方法补充和助力传统细读的研究方式。未来,网络作家可以从大量的基础工作中脱身,将节省下来的智慧和精力聚焦在创造性工作上,从而能更加致力于内容创新,以人机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AI的蓬勃发展也将激励网络文学企业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布局,开创行业新局面。网络文学受大数据算法和商业消费逻辑的影响颇深,读者的阅读行为包括点赞、吐槽、评论、分享、收藏、支付等都被转化为后台数据储存、计算,通过分析读者的停留痕迹、题材偏好、阅读场景和心理、生活地域、受教育程度等背景信息,不仅能利用用户画像和兴趣标签精准定位读者群体、量身打造、定制服务,还能深度开发用以支撑影视、动漫、游戏等IP改编和产业运营。随着网文企业海外布局逐步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赋能人机结合翻译模式,加速AI翻译更新迭代、实现文风迁移,助力网络文学出海。
从头部网站到下游开发,整个产业链上的网文相关行业除了能借助AI在越加细分的阅读市场精准定位受众、实现高效数据化运营之外,还能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数字阅读场景。
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已经开始从“文生文”进化至“文生视频”。不需要复杂的3D建模,也没有繁杂的逐帧渲染,输入一句话即可呈现高清画面,有人预言未来导入一本小说就有可能生成一部大片。这意味着语言、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程序代码等均可以跨越不同媒介载体自由组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朝着多模态切换、相互生成的模式迈开了跨越式的一步。
网络文学未来可以借助AIGC融合多模态数据实现图、文、影音、游戏一体的多媒体创作,充分调动用户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在虚拟现实中与角色进行更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为用户定制更丰富、多元、创新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正如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所说,届时网络文学的样貌可能会发生改变,从单一的文字升级为多维、立体、互动的作品形态,从平台到市场运营,都将发生改变。
3
AIGC是创作者的“金手指”吗?
当前,AIGC与网络文学业务的结合成为了行业探索的热点。
一方面,AIGC能够极大提升网文出海效率,降低成本,困扰网文出海的翻译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AIGC也带来了新的创作模式,一些大模型产品为作家提供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情景描写和打斗描写等创作辅助,帮助作家丰富细节、提升效率,降低网文创作门槛。
AIGC是创作者的“金手指”吗?这成了不少读者甚至作家思考的问题。
网络作家、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爱潜水的乌贼”(网名)分享了自己对于大模型产品的观察:“当前,运用AIGC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用来给角色起名,或者当我们想写一个战斗场景或是描述环境时,AIGC能够输出符合作者风格的,有一定文学水准的文本。作为创作者,我们需要转变心态,积极拥抱变化。AIGC不是我们的竞争者,它应该成为我们的工具。”
AIGC的迭代升级和加速应用,也促使行业发生着变革,在不断变化中,网络作家们该如何保持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爱潜水的乌贼”认为:“文学不是零和游戏,文学创作有着很多的可能。在创作中,每一个选择都有各自的风景,正是这些风景造就了不同作品的独特魅力。作为网络作家,我们应该加强阅读,获取新的灵感和创作思路,同时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聆听各种故事,感悟人生百态,这些都是AI无法做到的。”
“远瞳”则从网络文学改编的角度畅想了AIGC对网络文学的赋能。“现在网络文学作品想要转化成其他的视听形式,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版权开发周期,但未来,AI技术有可能把版权开发周期缩短。未来,我们写出来的书可能只是底稿,正式上线的也许会是包括原著小说、改编动漫、改编影视剧、广播剧在内的作品集合。”“远瞳”说。
4
警惕技术主义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技术往往又是一把双刃剑。作者增量的同时也意味着读者分流,想要吸引更多的阅读量、在众多的网文排行榜上获得可见性,网文作者将不得不在创新和立意上下更大功夫,努力跳出同质化的窠臼。
按照当前人工智能迅猛的发展速度,且不论AIGC目前在生成诗歌方面已经达到的高度,即便是大体量网络小说也有望超越绝大多数人类作者。当全行业都实现人机融合时,写作效率将大大提升,网络作家若还是仅仅停留在对既有写作模式、套路、网梗的模拟、融合甚或是有限度的翻新上,很难在海量涌现的作品中实现有效区隔,更遑论超越人类同伴中那些富有创意的优秀写作者。技术之上,好故事永远触动人心。只有那些情感体验更丰盈、故事创意更独特、叙事艺术更多元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
同时,作为可以集合人类既往智识的信息化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尽管拥有无限潜能,我们仍然要对其保持批判性思维,警惕技术主义带来的数据性偏见。尤其是人工智能中的算法推荐,可能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或主题内容等,导致网络作家写作趋同,或者只追求吸睛主题和热门题材写作,那样作品的思想力量和文学价值将始终在同一水平面上徘徊,难以有较大的开拓创新。
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处于成长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耗能极高,而且有被滥用的风险。引入AIGC将给包括网文行业在内的文艺创作带来一系列数据安全、信息伦理、隐私挑战及版权治理等问题,有必要对相关监管体系提出新需求。
小结:文学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受到媒介技术进步的影响。AIGC时代,“文艺何为”成为热议话题。尽管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和“主体性”尚在争议中,但技术进步不会停止,对文艺创作的影响也将持续加深。对此,我们应当在熟悉、接受的过程中明辨其中的利弊,寻找更有利于人类精神建构和表达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