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9 日,微软宣布,Inflection AI,就是推出了聊天机器人 Pi 的大模型公司,三位联创中的两位 Mustafa Suleyman 和 Karen Simonyan 都加入了微软,一个做微软新成立的 AI 部门的 CEO,负责 toC 产品,包括 Copilot、Bing 和 Edge,直接向微软 CEO Nadella 汇报,另一个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加入,向一同加入的老同事 Suleyman 汇报。
这件事,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都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因为 Inflection AI 身上光环不少,但可能是海外第一个被众多 VC 支持、但几乎宣告了失败的大模型公司。
首先,跳槽的创始人 Suleyman 本身也是 DeepMind 的联创,而后,在 Inflection 成立的 2 年里,先后融了 15 亿美金,投资人是包括比尔·盖茨、微软、英伟达等在内的“全明星”阵容...就在本月初,Inflection AI 才刚刚上线了基于最新的自研大模型 Inflection 2.5 的 Pi,表示仅用了 GPT-4 40% 的训练量,平均性能就达到了 GPT-4 的 94%,并且首次公布产品已拥有 100 万 DAU 和 600 万 MAU……
但,这依然挡不住,创始人跑去大厂打工了。更奇怪的是,创始人带了一些核心成员出走,而 Inflection AI 依然保留。现有投资人将继续持有 Inflection AI 的股权,唯一留下的联合创始人 Hoffman(比较有意思的是,Hoffman 投资了 Infleciton AI,同时也是微软的董事会成员)表示,“与微软的协议意味着,今天所有 Inflection 的投资者都将获得良好结果...”。至于微软具体对现有投资者做了什么,才把 Infleciton AI 团队近乎“一窝端”的,估计短时间内没人会知道了。
Inflection AI的投资人 | 图片来源:Crunchbase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可能也说明,Infleciton AI 的创始团队和投资人认为,目前的结果是可接受的。换句话说,在海外,追赶 GPT 的大模型们也缺少造血能力和退出途径,微软此番也只收了团队。
现在的情况是:
一、你刚追上 GPT-4,OpenAI 就要发布 GPT-5 了。
这在某种程度验证了国内某务实派投资人的观点,在这场人才、算力都必须烧钱的竞赛里面,“追不起”是国内外大模型“跟随者”普遍面临的尴尬处境。领跑者有人、有钱、跑得快,还遥遥领先。追吧,很可能追不上;不追立省几十、上百亿。
二、大模型赛道初现马太效应,后来者很难上位。
这种追不起,不仅仅涉及到人力、财力、算力,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用户规模及数据量。模型的优化依赖于人才,同样依赖于用户。
如果你用过一些 AI bot,肯定有被询问过,是否允许你的反馈被用来改进模型。这其实是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对模型的优化很重要。这就导致了,强的、先发的产品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有效反馈和数据量,雪球滚起来,强者恒强。
在硅谷知名风投机构 a16z 新发布的 Top50 AI 网站榜单中,前 10 个产品里,有 7 个都是上一期榜单的 Top10 玩家,唯一一个最新进榜的机器人,背后还是谷歌支持的。所以,大模型纯纯的重资产赛道,后来者恐怕很难上位。
预测这一波 AI 大模型创业,可能最后赢麻的还是那些坐拥专有、实时数据,现阶段广泛投资、赛马的大厂们,Inflecion AI 的创始人跑去打工,可能只是个开始..……
微软获得了 DeepMind 联创、一支核心人才团队,还有 2.2 万块 H100s,对价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