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人工智能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人工智能+”的下一站

作者:观察者网发布时间:2024-03-22

原标题: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人工智能+”的下一站

文|钟远见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继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正加大人工智能发展的统筹力度,从战略规划、要素保障到法律监管构建顶层设计,为人工智能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生态。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正在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国务院、工信部、科技部、网信办、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20余项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文件,涉及金融支持、应用示范、人才培养、开源开放、治理体系等方方面面,大大提振了产业信心。

政策利好接踵而至,正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最强音。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在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在重点行业形成新优势、在产业生态构筑新格局。对于产业从业者来说,这一系列政策利好背后的机会指向在哪里?发展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换言之,就是“人工智能+”加在哪里?应该怎样加?

图源Pixabay

01.人工智能+,往哪儿+

人工智能已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速,使得人工智能在感知、认知、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大幅跃升。

多个新兴技术方向的突破,正在重塑人工智能的技术图景。

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的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等能力变得更加全面和强大;另一方面,人机协同、人机混合智能成为新的技术范式,开启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疆域。

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完整创新链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不过人工智能要真正发挥"头雁效应",关键在于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战场。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智能制造进入全面推进、集成创新的新阶段。

一大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将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核心抓手,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广泛部署。

格力电器建成5G全连接工厂,实现设计、供应、制造、销售、服务全流程数字化;

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行业知识和最佳实践,为中小企业赋能;

埃夫特机器人自主研发了ARES智能装配机器人操作系统,实现柔性生产。

在更大范围内,围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关键装备,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据统计,我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72%、55%,建成30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项目。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联网率、工业APP普及率有望达到80%、85%。

人工智能正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也在提速。

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农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批涉农企业积极布局"AI+农业",将智能装备、数字感知等技术导入耕种管收各环节。

极飞科技自主研发的农业无人机、无人车实现精准农事作业;

中农金谷研发的农田物联网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优化农事决策;

慧农科技搭建数字农业平台,为农户提供产销对接、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

广东省还启动数字农业园区试点,建设数字农业示范样板。在政策引导下,更多中小农户有望分享数字红利。

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交通方面,城市大脑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实现全局调度,缓解拥堵;

智慧医疗利用AI辅助诊疗,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教育领域,智适应学习为因材施教提供新思路;

在社区治理中,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让服务更精细。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工智能应用潜力最大的领域。随着AIoT、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智能化场景日益丰富。

在零售领域,传统商超纷纷布局线上线下融合、无人值守等新业态;

在物流领域,自动分拣、无人配送、智慧仓储蓬勃发展;

在教育领域,AI驱动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成为趋势;

在医疗领域,智能导诊、AI影像、智慧养老成为创新热点。

IDC预测,到2025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

从当前应用实践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供给和需求都进入新的成长期。

图源Pexels

02.人工智能+,怎么+也有讲究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在催生新机遇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风险隐患。

算法歧视、隐私泄露、失业风险、“深度伪造”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在发展中探索防范之策。

算法公平与歧视问题,是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议题。

一些人工智能系统基于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可能习得隐含偏见,导致决策结果产生性别、种族等歧视。应当加强人工智能系统的可解释性,增强算法透明度,将反歧视要求纳入算法设计全流程。

同时,探索建立第三方算法审计机制,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与管理。

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基础。

海量数据的汇集共享虽有利于人工智能系统性能的提升,但也可能加剧用户隐私泄露风险。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转移等环节的合规边界。

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行业和领域全面强化数据安全治理,提升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能力。

就业冲击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一部分岗位,加剧结构性失业。

当然,更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是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了大量新岗位;另一方面,流程再造、岗位再设计有助于从事创新型、交互型工作的就业。

建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劳动者成功转型创造条件。同时,将就业风险纳入人工智能影响评估体系。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带来版权、虚假信息等问题。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大量使用网络数据进行训练,其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存在模糊地带。

同时,人工智能可能被滥用于批量生成虚假信息,干扰舆论生态。

有专家建议尽快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规则,探索以区块链等技术进行版权确权。针对虚假信息传播,应加强智能识别、溯源、管控等技术能力建设。

除上述问题外,"深度伪造"、自主武器等也引发伦理争议。

总的来看,人工智能既是变革性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失控的"魔盒"。

要树立安全、理性的人工智能发展观,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做到伦理法规并重、风险防控先行。

具体而言,要尽快推动人工智能立法,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基础上,制定人工智能基本法,明确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规范要求。

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伦理规范,加强人工智能从业者的伦理培训。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安全评估体系,对高风险应用开展强制认证。在保障创新的同时,为人工智能发展划定法律和伦理的红线。

图源Pexels

03.开放合作并举,塑造全球治理新范式

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议题,事关人类社会未来走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关乎各国核心利益,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从全球视野审视,我们既要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一面,也要看到开放合作的主流趋势。

一方面,发达国家围绕关键技术、顶尖人才展开角逐,人工智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兵器。

美国接连出台《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等一揽子计划,力图巩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地位;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草案体现了务实包容的监管思路;日本《AI战略2022》强调要在尊重人文价值的同时推进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各方携手,共同应对挑战,促进创新成果惠及全人类。

在联合国、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东盟等多边机制下,有关各方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分享人工智能治理经验,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首个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为各国制定人工智能治理政策提供指引。

我国作为人工智能大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

2022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在算法透明度、用户选择权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引领了全球同类立法。

我国还与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签署人工智能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联合研发、人才培养、应用示范等务实合作。

同时,要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走出去”,共建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打造高水平创新合作平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国际合作大有可为。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在双多边机制下,推动制定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规则,完善人工智能国际标准体系。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为完善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蕴藏着无限可能。面对未来,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战略引领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安全可控、包容审慎,加强人工智能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发展行稳致远。要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担当。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