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我能吃点东西吗?”面对提问,机器人迟疑了几秒后回答“当然”,然后熟练地将苹果递给工作人员。最近这段视频风靡全球,其带来的震撼正冲击着科技圈。
这是全球首个ChatGPT人形机器人,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因此名声大噪。在业界看来,人形机器人和AI大模型的结合无疑打开了一扇“任意门”,将极大促进二者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的作业场景应用也暗潮汹涌。
全球首个ChatGPT机器人来了,人形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人形机器人“智商”更高了
在OpenAI的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变得更智能了。
在Figure发布的这段视频中,其研发的Figure 01机器人接入OpenAI的大模型,能够与人类对话,理解并执行人类的指令和任务。据介绍,OpenAI模型提供高级视觉和语言智能,Figure神经网络提供快速、低级、灵巧的机器人动作。
具体来看,Figure 01具有视觉识别和理解能力,可以根据人类的指令,视觉识别面前物品的类别和方位;同时具有语音识别和理解能力,可以理解和回应人类语音发出的指令;并拥有流畅的任务执行能力,如清理桌面垃圾、整理晾碗架等。
Figure 01在与人类进行对话及执行具体任务时,速度与流畅度较此前已有大幅提升。据Figur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介绍,视频是以正常倍速连续拍摄的,没有加速播放,而且没有人类在远程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据悉,Figure 01身高大约1.70米,体重60公斤,可以实现20公斤的有效载重,移动速度为1.2米/秒,续航可以达到5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初创公司,Figure AI被业界寄予了厚望。
Figure成立于2022年。2023年,其从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头的投资者手中筹集7000万美元,用于加速其首款自主人形机器人Figure 01的开发和制造。
2024年2月底,Figure宣布完成新一轮约6.75亿美元的融资,用于开发为重复且危险的仓库及零售等工作提供劳动力补充的人形机器人。据悉,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英伟达、微软和OpenAI等硅谷科技巨头都将为Figure AI提供融资支持。
“文生动作”理想照进现实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和AI大模型的概念均已持续火热了一段时间,在业界看来,二者此次擦出的“火花”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和AI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
“Figure机器人在硬件上算不上最好,但其重大突破在于与大模型相结合,这是非常突出的。其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概念及应用场景,即‘文生动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山西证券研报称,正是大语言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机器人能够自主感知环境、理解任务、动作编排等自主完成一套动作成为可能,人形机器人量产,硬件本体是前置条件,更重要的是“AI大脑”。
长江证券在研报中称,多模态模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是机器人应用落地的核心痛点。随着机器人大模型的快速推进,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边界或快速拓展。建议关注机器人大模型的产业发展,以及模型训练推理的基础设施算力产业链。
“之前大模型的主要学习对象是网络数据,但如果把大模型接入人形机器人,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以绕过人类,直接从天地宇宙获取大量数据和新的训练语料,形成天、人、人工智能合一。这标志着大模型将会进入空间计算、具身智能的阶段,这对于大模型智商的提升非常有好处。”沈阳表示。
未来每个人都可能配备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有可能成为全球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并大概率在10年左右爆发。未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配备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业主要依靠人工智能。因此,训练出对周围环境反应灵敏、具有较高智商的AI大模型是关键。”沈阳表示,“除此之外,在未来20年内,使用人形机器人去训练和生产人形机器人也是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生产力将会指数级爆发。”
国盛证券认为,Figure与OpenAI合作后的进展速度体现了大模型赋能人形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基于业界目前进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趋势明朗,有望为产业链相关公司打开增长空间。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外企业均在加快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厂作业的场景应用。
2024年1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特斯拉正致力于在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Optimus初步出货。马斯克还表示,预计2024年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会进行实用性测试。
2024年2月,我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发布了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在新能源车厂的首次实训视频。在视频中,Walker S完成了对蔚来汽车门锁、安全带、车灯盖板的检测,并以流畅的动作贴好了车标。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2024年将会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前夜,为了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在既定的场景下尽快完成调试,人形机器人将密集参与产业互动,从而为真正量产做好准备。同时,随着量产节点的临近,以及产品定型完成,供应商将步入资本开支周期,看好相关上游设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