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与OpenAI的法律诉讼迎来新进展。OpenAI于当地时间3月5日在官网发布博文称,公司的使命是确保AGI能够造福全人类,并驳斥了马斯克此前对其发出的所有指控。
Open AI在博文中公开披露该公司三位重要创始人奥尔特曼(Sam Altman)、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以及伊尔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与马斯克的4封来往邮件。邮件截图内容显示,马斯克此前曾同意该公司筹集更多资金、创建营利性组织并逐步放弃开源产品发布的计划。
硅谷风投人马克·安德森3月6日发表推文称“世界上最安全的软件是开源的。多数人关注,多数bug得到修复。QED(证明完毕)”,而作为针对OpenAI上述发声的回应,马斯克本人在安德森的推文下回应:“千真万确”。
双方陷入论战
当地时间2月29日晚间,马斯克向旧金山高等法院提起诉讼,以违反合同为由起诉OpenAI及其CEO萨姆·奥尔特曼。马斯克在诉讼中表示,奥尔特曼和OpenAI违背了这家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成立时达成的一项协议,即开发技术以造福人类而不是利润。
马斯克在诉讼中表示,奥尔特曼和OpenAI违背了这家AI研究公司成立时达成的一项协议,即开发技术以造福人类而不是利润。马斯克声称OpenAI最近与科技巨头微软的关系损害了该公司最初致力于公共、开源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目标。
法院文件显示,马斯克对OpenAI提出了包括违约、违反信托义务和不公平商业行为在内的指控,并要求该公司恢复开源。马斯克还要求法院下达禁令,禁止OpenAI、其总裁格雷戈里·布罗克曼和奥尔特曼(此案的共同被告)以及微软从该公司的人工通用智能技术中获利。
尽管马斯克此前诉讼OpenAI的出发点主要围绕“违反信托义务”“不公平商业行为”以及“要求恢复开源”展开,不过OpenAI此次发布的回应博文所提供的信息量要远超马斯克诉讼的内容。
“在2015年末启动OpenAI时,Greg和Sam最初计划筹集1亿美元。埃隆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我们需要一个比1亿美元大得多的数字,以避免听起来毫无希望……我认为我们应该说,我们从10亿美元的融资承诺开始……融不够的部分我会补。’”OpenAI在文章中称。
此外,该公司还指出,“当我们讨论为了进一步推进使命而建立营利性结构时,埃隆希望我们与Tesla合并,或者他希望拥有完全的控制权。” 暗戳马斯克提起开源诉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实意图是觊觎OpenAI的控制权。
硅谷走向巨头博弈
OpenAI反驳马斯克的长文中披露了一些关键信息,例如,马斯克离开OpenAI后,还表示需要一个与谷歌/DeedMind竞争的对手,他将自己做这件事。此次论战暴露了硅谷创业公司和巨头之间的博弈和制衡,硅谷的人工智能竞争,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场巨头间的游戏。
不愿只造车和造火箭的马斯克,早在构筑自己的AI版图,2018年推出OpenAI后仍在继续。2023年,有消息称马斯克在推特(后改名“X”)内部启动了一个AI项目,为此已购买约1万个GPU(图形处理器)芯片,且开始招揽AI人才。不久后,马斯克创立大模型公司xAI,马斯克是新公司唯一的董事。马斯克表示,创立xAI就是为阻止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2023年,xAI推出大语言模型Grok,一大功能是实时抓取X平台内容。今年2月底,马斯克表示xAI将在两周后发布Grok V1.5聊天机器人。
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也早早入场布局AI,马斯克此前称,特斯拉并非一家单纯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公司,更是一家拥有深度AI技术的高科技创新公司。2019年,特斯拉就推出第一代自动驾驶FDS芯片,用于旗下车型。2021年,特斯拉发布了AI训练Dojo D1芯片和训练机器人Dojo。特斯拉已在尝试AI芯片架构创新,芯片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Dojo D1是采用近存计算架构,与用于AI推理、近期大火的Groq LPU芯片架构相似。
除汽车外,特斯拉还在布局人形机器人,两者均是具身智能的载体。此外,马斯克2016年还与多名科学家创办脑科学公司Neuralink,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该公司今年1月完成脑机接口首例人体移植。
随着大模型掀起的AI竞争持续,其他硅谷巨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与微软向OpenAI注资100亿美元相似,被视为OpenAI最大对手的初创公司Anthropic背后则站着谷歌和亚马逊,其中亚马逊去年宣布向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接受注资的创业公司似乎也在巨头博弈中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位置。不同于OpenAI已从非营利组织转为营利组织,Anthropic以公益公司的性质注册,设有独立董事会,以平衡公共利益和商业化目标。在OpenAI之外,微软近期还投资了法国开源AI初创公司Mistral AI。
从投资的角度看,据市场研究机构PitchBook数据,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去年进行一系列大宗交易,占2023年生成式AI公司融资额270亿美元的三分之二。
除了投资,亚马逊、谷歌、Meta也在竞速自研。亚马逊2023年发布了Amazon Titan,谷歌除了推出闭源大模型Gemini外,还通过开源的Gemma搅动战局。Meta也试图通过大模型开源改变竞争格局,其Llama2大模型开源。
近期硅谷竞争变得尤其激烈。2月谷歌刚刚发布Gemini1.5,OpenAI就拿出文生视频模型Sora抢走风头。以至于有业界人士认为大模型巨头混战已形成打压链,由OpenAI站在顶端,谷歌、Anthropic等站在第二层,OpenAI甚至可能有技术储备库,待竞争对手发布新产品时推出。Anthropic近日推出在多项基准测试中性能超过GPT-4的Claude3,或许再次搅动战局。AI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Anthropic可能会打乱OpenAI的节奏,使OpenAI更早推出GPT-5。
马斯克的“千真万确”显然不能作为针对OpenAI博文的正式回应,但不论马斯克的说法如何,两者间的诉讼和论战已成为硅谷巨头博弈的注脚,大模型竞争还在持续加剧。
OpenAI正成“砧上肥肉”
大模型激烈竞争之下,OpenAI无法独善其身。抛开马斯克的真正意图,此次诉讼暴露了OpenAI的一个关键“痛点”——缺乏资源。也因这一点,OpenAI正成为各方意欲拿捏的“肥肉”。
在上述博文中,OpenAI坦言,“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设想一条通往AGI的可行路径。2017年初,我们意识到构建AGI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我们都明白,要想完成这项使命,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每年数十亿美元,这远远超过了我们任何人,尤其是埃隆认为我们作为非营利组织所能够筹集到的资金。事实上,奥尔特曼本人也曾公开承认世界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芯片。
据分析机构Semi Analysis估计,OpenAI目前已经使用了约 3617 台 HGX A100 服务器,其中包含近3万块英伟达GPU,这是ChatGPT能够发布并不断迭代的先决条件。而OpenAI光是采购英伟达GPU的投入,就超过了至少7.2亿美元。
不过,与英伟达的合作并没有让两家公司就此步入“蜜月期”,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近期表示,他们试图更公平地去分配资源,但会避免把芯片卖给那些不需要马上就用的人。同时,黄仁勋还称英伟达会把自己的客户介绍给云计算公司,并将一定金额的芯片绑定分配。
显然,没有科技巨头喜欢把自己的“命脉”交给另一家公司。日前,有外媒报道称奥尔特曼正在试图从中东等地区筹集总计高达7万亿美元的资金,以支持公司的半导体计划,并与英伟达展开竞争。
对此,黄仁勋在迪拜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回应称,他相信芯片行业将会推动AI成本下降:“(七万亿美元)显然能买下所有的GPU。”暗讽奥尔特曼砸钱投资产业链不如购买自家产品来得划算。截至目前,还没有投资人宣布将会为奥尔特曼的“7万亿美元”计划提供支持。
最新盯上OpenAI的是英特尔。2月21日,在于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的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活动上,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盛邀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进行了台上对话。对话中,基辛格向包括奥尔特曼在内的所有人介绍了自家的代工战略并强调人工智能时代,AI芯片是一种稀缺品,颇有向其“兜售”自家代工方案的意味。
当奥尔特曼提及“我认为每个人都低估了对大量人工智能计算的需求,这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很高兴看到大家都在推动这一进程。”时,基辛格接过话说,“我正在建设,我的几个董事会成员在这里,他们认为我的资本计划相当激进。”
近期Sora的发布标志着OpenAI踏上了新的“烧钱之旅”,无论是马斯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黄仁勋的“狠狠拿捏”,基辛格的“明送秋波”还是硅谷博弈的“暗潮汹涌”。一切都昭示着,在通向“AGI能够造福全人类”目标的路上,OpenAI需要在理想和商业现实之间做好平衡。
一名资深大模型从业者告诉记者,商业公司大模型不开源很正常,公司需要赚钱,也有公司是将低版本开源以吸引用户,但根本上商业化是目的。开源模型仍有自己的价值,就像开放的Linux体系一样不断壮大。月之暗面创始人兼CEO杨植麟则认为,像OpenAI一样的闭源是通往超级应用的唯一道路,开源只是to B的获客手段,做得好的C端公司都是基于闭源模型。一个原因是,开源本身是分布式部署,没有一个集中的地方收集数据,以便通过虹吸效应持续优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