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OpenAI|ChatGPT

杨植麟闫俊杰都来站台!钉钉要建中国最开放AI生态

作者:量子位发布时间:2024-07-01

明敏 雷刚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大模型趋势的风向,开始变了。

去年,圈子里关注技术本身的突破。厂商们夜以继日地在AI路上狂奔,比谁的模型性能更强。大模型更新换代的速度,最快以小时为单位推进,趋势中几乎每一位潜力股都曾坐上过“最强王座”。

而今年,市场开始谈应用落地、谈商业模式、谈如何可持续

“杨植麟们”也越来越一同出现,足迹遍布各种发布会、论坛、峰会。这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

大模型的风向,已经开始吹到应用场景侧,而且大有未来。

都有哪些应用场景?会吹到谁的应用场景?

钉钉是最新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一个。

AI头部玩家扎堆了

刚刚举办的钉钉2024生态大会,现场热闹,趋势明确:大模型公司扎堆来合作。

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猎户星空、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市面上最受关注的玩家几乎都到场了。

大咖云集下,观众席当然是爆满了。但还不止于此,展区里也是人山人海。而他们都是钉钉的企业客户。

其中,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当街”耍宝:

强脑科技仿生手现场秀书法(由人控制):

傅利叶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引发围观:

都让现场气氛变得更嗨。

当然还有大咖的精彩分享。之前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还带来了主题演讲。

不仅分享MiniMax从哪里来,更透露了要到哪里去。有一个词被他反复提及:AI渗透率

啥意思?

在AI普惠进程里,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技术不够通用。包括MiniMax在内的创新力量,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做底层研发让技术路线更通用,大模型趋势因此而来。

但AI普惠根本上还是要让AI能服务不同用户,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由技术驱动的产品

所以MiniMax在研发底层技术的同时,也构建了面向普通用户的应用,还将构建经验通过开发平台构建给更多行业伙伴。

用一句话总结这些动作,就是提高AI渗透率。这也是MiniMax接下来的优化方向。

乍一看,或许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某个行业性的AI活动。

是的,这么多“AI当红炸子鸡”,实际已经“绑定”钉钉,谋划合作。

对所有大模型厂商开放

这场生态大会,核心就一件事:

钉钉将对所有大模型厂商开放,构建国内最开放AI生态

除了原有就接入的通义大模型,首批接入的大模型厂商有6家,分别是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猎户星空、零一万物、百川智能。

这意味着原本用户只能在钉钉上用通义大模型,如今可以自由选择大模型来创建AI Agent,并且钉钉支持随时切换大模型。

为了支撑这个开放的AI生态体系持续发展,钉钉设计了三种与AI大模型合作的方式:

第一种是一方品+大模型

其中一方品是指钉钉上底层模型固定的产品。比如钉钉文档、钉钉会议都属于一方品,它默认接入通义大模型,普通用户在使用钉钉文档时不能选择其他大模型。

现在,钉钉将这一产品品类开放出来,结合各家大模型的特长,共同探索相应能力在钉钉上的场景应用。

比如钉钉与Kimi大模型(月之暗面)正在探索教育场景下的一方品。

第二种是Agent+大模型

钉钉将把AI Agent开发平台做进一步开放,让开发者在钉钉上创建AI助理(AI Agent)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大模型。包括通义旗下的垂直行业大模型和首批接入钉钉生态的6家大模型。

第三种是定制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下,钉钉会和大模型厂商一起,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解决方案,可实现私有化部署。

目前,钉钉正在与MiniMax一起,为某化工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在环评报告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钉钉还公布了AI应用生态的最新进展。目前AI助理总数达到50万个。

钉钉总裁叶军表示:因为AI时代的到来,今天钉钉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钉钉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模型领域的核心话题就从“百模大战”逐渐向“商业模式探索”转变。

烧钱之后如何挣钱?有人坚定To C或To B,有人双管齐下。背后统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都是找场景

而聚集了海量场景的钉钉,现在要将入口向所有人开放,为探索大模型商业化模式给出新方式。

这种方式好不好?大模型玩家们已经用脚投票纷纷加入了。

但究竟能释放哪些价值?为啥大家都愿意加入?头部大模型玩家,也都表明了态度。

头部大模型玩家怎么看?

从行业发展背景来看,大模型领域存在商业化之困

智谱AI COO张帆旗帜鲜明地认为:

从模型到业务价值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最后100公里。只有一个好模型,不代表你能得到一个好的商业结果

能够验证这一观点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Stability AI。

他们一手打造了引领AI绘画趋势的明星产品Stable Diffusion,如今却因为商业模式不清晰、在开源与盈利之间没找到明确平衡点,而面临财务危机、主创团队出走等问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样主推AI绘画的Adobe却在这波趋势中成功走出低谷,股价一度涨幅超过90%。

二者之间的反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IGC创业玩家和场景玩家面临的不同境况。更进一步验证,在大模型领域,场景与技术匹配是产品落地的首要因素,技术成熟度则决定了落地速度

对于大模型厂商而言,技术是长项,关键就在于如何打通场景。

过去一年里,厂商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初步明确基本路径。比如月之暗面锚定生产力场景,主要做To C,希望打造出一个超级APP;智谱AI则更强调To B和To G。

第二步,则应该是解决规模化的问题。

智谱AI COO张帆认为:

真正的大规模应用或者价值验证,是通往AGI的必要路径。

对应到实际动作,今年月之暗面、智谱AI等厂商曾来过一波集中广告投放,在大众层面引发一定关注。

不过相较于“广撒网多捞鱼”,还有更为高效的方式——和场景玩家借生态

比如OpenAI和苹果的合作。ChatGPT能借助苹果强大的生态,吸引更多用户,扩大规模;苹果则能通过ChatGPT来加强Siri的智能属性,满足用户对大模型智能终端的期待。

更值得关注的是,苹果还向更多大模型厂商开放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多潜在选择。消息称,Meta、Anthropic等都在和苹果接洽。

对应到国内,同样需要有类似角色为大模型厂商提供流量入口

月之暗面创始人&CEO杨植麟提到,User Scaling是产品用户从Early Adoptor到主流用户的一个不断跨越鸿沟、扩大规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用户触点非常重要,钉钉天然拥有海量用户以及生产力心智

所以钉钉向大模型厂商开放生态,其实是对市场需求的满足。AI产品需要PMF(Product Market Fit),AI赋能的产品和场景,也在被PMF驱动。

目前,钉钉用户数已达7亿人,付费DAU超过2800万,生态伙伴超过5600家,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体系。

长期以来,钉钉一直坚持生态开放的战略,PaaS first,Partenr first。为客户提供了规模化、集约化的一些通用能力,也搞低代码,降低应用开发门槛等。

这使得钉钉的定位,更像是一个供需聚合市场。

在大模型趋势下,钉钉非常早就提出“要用大模型重做一遍”,并快速构建起了AI应用生态。

截至5月底,钉钉上的助理总数达到50万个

将生态向大模型厂商开放意味着,这不仅能激发第三方大模型在钉钉平台上的应用创新,也能满足不同大模型厂商的发展需求。

比如对于月之暗面而言,它的战略是主要做C端应用,B端只联合少数核心伙伴输出标品,不做定制。

杨植麟指出:

用户触点非常重要,钉钉天然拥有海量的用户以及生产力的心智,他们很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对产品的反馈。

我们相信AGI最终是一个和用户协作产生的东西。Kimi大模型的迭代很快,基本上每两周就会更新,如果拿到这些用户需求,就能马上整合到新版本里去。

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表示,对于双方而言,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他们也希望基于钉钉,探索通过跟更多的企业合作,看能够产生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以及模型如何能迭代更快。

智谱AI COO 张帆说,大模型落地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是最后100公里,因为它有很长的距离,你有一个好模型,并不一定能得到一个好的业务价值。

因此他们除了有完整的模型矩阵和完整的模型运营的Maas平台,还有扎到场景里去的能够帮助客户梳理业务的本地化团队。只有深入场景,才能完成从交付模型价值,到交付应用价值乃至交付业务价值的转变。

对于智谱AI,我们不仅希望在产品层面接入模型,还希望把模型的原生能力和钉钉结合,我们也很重视把Agent平台转化成真正的应用,不只是在钉钉产品场景,并且能够延伸到更多的财税、法务、CRM等细微场景的应用,给客户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当然,钉钉选择开放生态,最核心的驱动力还是自身的战略选择、发展需要

叶军有过论断,钉钉已逐渐摸索出一条商业化路径,即PLG(产品和PaaS驱动)加上SLG(销售和服务驱动)的结合,在保持平台化产品力的同时实现生态开放,从而为企业服务做深价值。

大模型浪潮下,用户最广泛和突出的需求,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大模型。钉钉作为一个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是与生俱来的使命。

通过与通义大模型的结合,钉钉在过去一年中初步让用户感知到大模型应用能做什么。但不同大模型各有所长,用户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也是时候丰富钉钉上的大模型选择,这既是巩固钉钉的生态优势,也是促进大模型应用市场的整体发展。

如今,大模型的能力还在不断提升,随着模型能力涌现,还会有更多应用场景逐渐浮现出来,应用落地的形式或许也会呈现出更多新特点。

随着AGI时代的到来,基座模型提供强大通用能力,产品是由用户使用共创,并且从基座模型中涌现出来的,To B和To C的融合将成为新趋势。

AI来到“傻瓜相机”时代

纵观整个领域,全球范围内,大模型浪潮都在呈现着这样的三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第一阶段竞速期迎来尾声,格局初现,马太效应明显

国内国外,大模型的热潮都是由ChatGPT一炮打响的,全世界都看到了生成式AI的变革之力,于是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模大战”……但不同于其他“大战”,大模型对于入局需要的技术能力、算力资源、数据能力都绝对空前,非等闲之辈可以跟得起。

于是一年之间,格局就已经相对清晰明确。至少在创业玩家之中,头部梯队已经渐渐水落石出,百模大战之后,五虎也好、六小强也好,不同并称体现的是同一现象:依然留在牌桌的,屈指可数了,第一阶段竞速,已经来到了尾声

在创投领域,大模型创业现实又残酷。如果当前依然无法展现出有竞争力的自研通用大模型、没有产品和应用的打造能力,就没办法吸引更大规模的投融资,而没有更大规模投融资,就无法推动创业进入技术迭代、数据迭代和商业化试水的进程。

马太效应已经开始了,即便留在桌上的玩家,也开始寻求新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证明:过去是模型跑个分,找个利于自身模型的榜单输出性能,现在则需要直面应用场景、用户体验反馈的检验。

即便是打造了ChatGPT的OpenAI,也已经不再显得“遥遥领先”。

这就是大模型领域的第二大变化:从性能跑分为王,到用户为王,场景为王

今年4月,OpenAI的一个小举动震惊了行业内外:宣布解除ChatGPT的登陆访问限制,无需用户注册登陆,就能直接使用

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同方向的解读。有一种说法是OpenAI为了解决用户活跃下滑的挑战,另一种说法则是token成本降低带来的效应。但不论哪一种,实际都暴露了OpenAI并非依然铁板一块、一骑绝尘,甚至更诛心的说法,认为OpenAI也开始焦虑,担心在更多大模型玩家、产品入局后,ChatGPT对于用户吸引力的下降,不再成为首选,没有数据交互和反馈,动摇的是整个AI模型迭代的未来。

ChatGPT确实是爆款产品,背后的GPT大模型技术确实开创了新时代,但技术的壁垒到底可以守多久?没有场景生态的护城河,是不是又会掉入创新者的囧境?

而就在最近,另一则合作更加印证了这种正在变化的新风向。

在苹果的开发者大会上,库克正式宣布与OpenAI合作,引入ChatGPT,一时股价大涨,未来预期暴涨,对于OpenAI,也被视为找到了新场景,得到了最强硬件产品玩家的认证证明,双赢合作,连马斯克都妒火中烧。

但这不就是钉钉大会上的剧情的另一种展现吗?大模型技术玩家+应用场景生态,你有技术我有场景,你有模型我商业化闭环,都只需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就能把能力和体验带向更上一层楼。

所以连点成线,不论是OpenAI和苹果的联手,还是国产大模型头部玩家和钉钉的合作,印证的都是AI领域的这种场景为王、技术到商业闭环的新风向新趋势。

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到商业飞轮,比AI1.0时代,来得更自然、更迅速,更容易人人可感知

相信对于所有用户来说,很快就会告别2023年以来的AI焦虑,那种害怕错失新技术的焦虑。

这也是第三个新风向:AI正在快速来到“傻瓜相机”时代

一个苹果用户,需要知道ChatGPT的技术原理吗?需要知道大模型、预训练、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之类的专业技术机制吗?当然不需要。苹果之所以成为苹果,iPhone之所以始终有魔力,不就是因为用户最后感知的是产品和体验,拿起来,好用易用,而不需要分辨背后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

在iPhone之前,更通俗大众的类比对象是傻瓜相机,按下快门,即可获得成片,用户不需要具备任何光学、影像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目前的AI领域、大模型领域,这样的趋势也在越来越清晰明确。你不需要懂AI,不需要知道大模型原理,如果你已经是钉钉这样国民应用的用户,那就会“自然”获得最新的AI赋能和体验。这不光是国民应用自身危机感驱动,也是用户场景和开放生态带来的虹吸效应,所有的有能力模型厂商都会齐聚,提供自己的能力,利用钉钉的管道,流进去的是技术,用户端接收的就是体验。

而且对于国民应用来说,既有的用户和场景优势,又会进一步转换为用户福利——因为模型玩家齐聚,用户可以选择最好用的、最想用的模型,或者不用思考,对着自己的需求按下“快门”即可。

而且就在这两天,关于OpenAI断供中国开发者的公告,又把大模型应用落地热议推向了新维度——不过也是一个之前已经被不断重复过的维度

OpenAI的决定是停止对包括中国在内地区的开发者API服务,但相比其他断供,就在这一公告发布后,国产大模型玩家纷纷一呼百应,齐刷刷给出了无痛搬家、2折平替这样的选项。

OpenAI的大模型,不会成为中国AI应用的基座了,中国AI应用的发展之路,也会与OpenAI所在的硅谷不再相同。

这似乎也是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范式和传统的延续。硅谷总是新技术的发明者,而中国市场的用户、数据、运营和服务,会长出体验更优、规模更大的产品和应用。

从门户网站、电商网站、社交应用,再到团购外卖和打车平台,太平洋两岸,不断重复着两个平行宇宙的发展逻辑。

在中国这个宇宙里,用户为王、场景为王、产品体验为王。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哦~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