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和认知,并提前锁定了2024全年热词榜单。前者是来自决策的科学指引,后者是来自产业前沿的时代召唤,两者共同指向了关于生产力的变革与迭代。
任何阶段生产力的跃升,都离不开突破性生产工具的引领。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成为撬动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力量。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或者服务,而且能够实现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和重构,从而驱动效率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青岛把人工智能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产业链布局正在进一步提速、提效。
画面由人工智能生成
项目聚集,从量变到质变
近日,青岛市领导分别到西海岸新区、崂山区、市南区和市北区等调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密集走访了一批人工智能企业,涉及的企业涵盖算法软件研发、模型训练到场景应用等领域,显示出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链不断完善,也可以看出制造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的积极态势。
今年年初,极视角开启上市路,引发业内关注。极视角是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它首创了全国最大算法商城,孵化团队并在青注册AI公司累计近20个。与极视角一样,创新奇智、以萨都是青岛前期引入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面向工业互联网、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业务,让这些企业迅速打开市场、实现了持续成长,也为青岛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打开了局面。
如果是这三家企业是“急先锋”,那么去年揭牌的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也是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大部队”。园区聚集了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东华软件副中心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去年,优必选科技、北京标贝科技总部、陕西雷神智能装备总部等50余个项目强势加盟。挂牌1年,园区的产业规模已经突破百亿元,产业园的磁场效应逐步显现。
AI大潮已至,青岛要抢占潮头,还需要依靠不断完善的生态和专业的园区,吸引更多AI算力平台、算法模型以及头部企业。在放大应用层面优势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招引聚焦基础层和技术层的项目,不断平衡和提升产业结构。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
深度赋能,从技术到应用
“人类发明AI,是为了帮助人们去工作,让人们有时间去写诗和作画。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机器人学会了写诗作画,人们依旧在工作。”有人曾以此来生动地解释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落地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除了算法上的原始创新,唯有在一个个具体应用场景中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撬动生产力的跃升,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的逻辑。
青岛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丰富,将大模型与垂直行业结合,正是青岛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项。目前,青岛已经涌现出“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以萨技术天工大模型、海尔智家HomeGPT大模型以及全球首个橡胶轮胎行业大语言模型——赛轮橡链云聊-EcoRubberChat等10余个投入使用并商业化应用的垂直大模型,赋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聚焦细分赛道与行业场景,青岛的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方面形成了规模化的成熟应用。比如以萨技术推出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已经在多地落地。在淄博,通过AI违法预审功能,辅助交警部门单日处理7万余条交通违法数据、过滤5万余条无效的废片数据,大幅提升了审核效率。
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作为青岛的优势产业,也是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应用场景。相关产业的头部企业也在积极入局人工智能领域,比如海尔智家推出HomeGPT大模型,就是利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深度理解和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从车载智能系统、自动驾驶、充电网络到智能家居生态、人机交互,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和家电产品下半场主要的竞争焦点,青岛在“人工智能+制造”的融合上空间巨大。
画面由人工智能生成
算力底座,从设施到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需要超大规模的算力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普惠性的城市算力网络,可以让算力服务成为水电一样的公共生产资源,大幅缩短企业的开发周期,同时节省企业巨额的设备投资。
近年来,青岛加快智能算力中心布局,并鼓励算力中心为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平台提供优惠人工智能算力服务,提升整体算力算效,目前已初具规模。
去年2月上线运营的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省内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期建设100P算力,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电脑算力。上线后,面向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普惠公共算力服务,算力使用率峰值高达82%。此外,“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计划于今年第二季度上线运营。届时,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将形成“双算力中心”。
2023年可以成为青岛算力的一个“丰收”年。中国联通(青岛)智算中心、移动云青岛算力中心、青岛云天元宇宙算力中心相继启用上线。今年的2月19日,青岛自贸片区2024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中,投资约6900万元的青岛自贸片区大数据算力中心建设项目开工……有效联通和共享这些算力,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推力。
AI时代对算力的需求永无止境,要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青岛须持续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和普惠服务,聚合更多算力、研发和应用创新项目。(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作者:王国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