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教育|ChatGPT|人工智能

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652:60%的孩子正遭遇脑损伤,家长却毫不知情

作者:鲁春林老师发布时间:2024-01-12

原标题: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652:60%的孩子正遭遇脑损伤,家长却毫不知情

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652:60%的孩子正遭遇脑损伤,家长却毫不知情|2024年,我们预测这些教育热点将持续火热

作者|湾妈Club===来源|湾妈看世界(ID:greatbaymom)

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流行过一个炸裂的3S魔咒:

study(学业)、social(社团活动)、sleep(睡觉),只能三选二。

谁都希望成为管理大师和人生赢家,完美兼顾三者,但时间有限,绝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放弃睡觉。

牺牲睡眠来获得更高成绩和社交,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精英大学文化:学校越好,睡得越少!

▲美国可穿戴设备公司Jawbone对137所美国高校、18,500名佩戴其腕带的学生数据跟踪并汇总了他们的睡眠时间,列出了全美学生最缺觉的大学榜单

不光在大学,这种牺牲睡眠的文化在美国知名高中也蔓延开来了。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曾在北美顶尖的惠特尼高中“蹲点”采访,发现了魔鬼高中的状态:

为了4.0的GPA,每天只睡4小时,4杯咖啡提神,学生睡眠不足已是常态!

视线拉回到国内,睡眠不足何尝不是我们孩子的一大病症。

内卷加剧后,这种现象还在愈演愈烈,睡眠不足引发的危害也开始显现出来,家长还毫不知情。

苦逼的中小学生

刷到一个点赞、转发、收藏破10万的视频,内容是各个家长记录高中孩子吃饭时的状态:

筷子夹着夹着,饭菜还没送到嘴,人就睡着了;

坐着吃饭,不到5分钟呼噜响起;

嘴里惯性嚼着饭菜,眼睛早已睁不开了.....

桌子原本是吃饭的,现在成了专业补觉的了......

▲图源|视频号

隔着屏幕就感觉到了孩子们的浓浓困意,评论区的家长们更是心疼不已。

在全职妈妈聚集的小红书上,孩子严重睡眠不足已达成全国共识。

有山东的家长说:

孩子通常在晚上23:00-23:30左右写完作业,洗漱完就快12点了,早上5点多起床,睡眠不足6小时;

来自北京的家长:

孩子高一,晚自习回家吃饭玩会手机,洗漱完先睡1小时,再起来学习到凌晨,又接着睡到五六点多起床;

还有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家长:

孩子17:30放学,三四科作业写完就21点多了,再磨叽下、打打游戏,23点才能躺下,7点起床,真正不足7小时睡觉时间。

每次课间,原本是上厕所和放松的时候,结果大片大片学生趴在桌子上,10分钟的课间活动成了补觉的主战场。

睡眠不足,其实早已引起媒体和教育部的关注,2021年教育部更是直接下达了“睡眠令”。

明确规定:小初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长应达到10/9/8个小时。

然而,行政手段很理想,实践效果却堪忧。

实际上最新的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睡眠平均时间仅有7.65/7.48/6.5小时。

超过60%的6-18岁学生睡眠时长在8小时以下。

▲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

被挤占的睡眠时间都跑去哪了呢?

超六成的青少年用睡眠时间来玩手机、打游戏和追剧,27%的青少年压缩睡眠时间来写作业、学习。

▲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

睡眠不足危害1:

认知受损

睡眠不足,看起来短期影响不大,最多就是感觉有点糟糕。

比如,上课昏昏沉沉,头晕眼花。

但它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最终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严重损害。

大脑中的海马体、前额叶、杏仁核,影响着我们的精神(心理)状况。

睡眠不足,首先会损伤海马体

▲图|从不同角度观看红色海马的位置

海马体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起到信息编码、记忆及空间定位作用。

为了研究睡眠不足会对大脑产生什么影响,科研人员以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老鼠为实验对象。

先让实验组小老鼠两天不睡觉,然后监测它们如何穿过简单迷宫及怎样识别新物体。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提取了小老鼠海马体中的蛋白质,并测量其变化。

对照组的小老鼠是正常休息,研究人员记录下了它们在迷宫及识物方面的表现。

结果发现:一种叫做多效蛋白(pleiotrophin,简称PTN)的物质在睡眠不足的小鼠中下降了。

PTN是一种生长因子,它会参与到骨发育、神经再生、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它能抑制海马体中与学习和长期记忆有关的细胞分子,PTN缺失还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主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其损伤脑区

简单来说,长期睡眠不足会给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造成伤害。

外化到孩子身上就是健忘,记忆力和想象力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获取信息比较困难,出现这种情况,孩子想高效学习都难。

也有学生说自己熬完通宵,感觉第二天仍然很兴奋,丝毫不受影响。

没有症状不代表不会出现问题。

这就是负责认知和思考的前额叶受到了影响。

熬通宵过后,大脑中控制快乐和奖励的神经回路(多巴胺)会受到强烈刺激。

这也就是你会充满斗志,积极乐观的原因,然而它不仅只是短暂的欣快感,还容易助长成瘾和冲动行为。

这好像坐上了一辆没有刹车只有油门的汽车。

▲大脑中的主要多巴胺路径

如果长期以来,大脑中负责计划和评估的区域就会关闭,这会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最终我们的反应速度和认知灵活性都会降低。

睡眠不足危害2:

情绪崩溃

睡眠不足,不仅会出现认知问题,还有一个显著的伤害,就是情绪不稳定。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增加大脑情绪快速反应中心(杏仁核区域)的活动。

睡眠不足时,杏仁核区域就会过度运转,孩子的反应会强烈,也很敏感。

这种反应过度,并不是孩子有意为之,而是大脑中负责理性分析、处理复杂任务的前额叶罢工了。

▲大脑中有两个与愤怒有关的系统。一个是以杏仁核(Amygdala) 为主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另一个是以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为主的新皮质系统(Neocortex System)。杏仁核主要是负责情绪记忆以及快速反应;前额叶主要是负责理性分析以及整全反应。杏仁核是保护我们的持续生存;前额叶是促进我们的和谐关系。

缺乏睡眠时,这些区域无法进行任务处理,结果孩子一点就着,异常烦躁、愤怒,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降低,不会深思熟虑,理性思考。

长期来看,强烈情绪反应让孩子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也会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反应过度,事后又容易自责和消极。

被情绪裹挟,一遍一遍笼罩在这些负面想法中,难以摆脱,陷入内耗。

这就是心理学家说的重复性消极思维(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RNT)。

RNT的特点就是以一种无效和难以控制的方式反复去思考消极想法,而它与抑郁症有很大关联。

上文我们提到的海马体受损也会引发精神和心理疾病。很多抑郁患者在做脑部成像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大脑海马体萎缩。

伦敦大学学院(UCL)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的基因研究表明,每晚睡眠时间持续不足5小时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人生的三分之一都在睡觉,睡眠不是浪费时间,这段时间大脑在帮助我们清除废物和修复。

我们的睡眠周期是由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REM sleep)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sleep)组成。

整个晚上它们会循环交替,随着睡眠深入,非快速眼动睡眠逐渐变短,而快速眼动睡眠逐渐变长。

快速眼动睡眠对处理痛苦和困难的记忆尤其重要,它会缓解这些不好记忆带来的情感刺痛,帮助我们恢复到更中立和理性的的状态。

所以睡眠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消除疲劳、恢复精力,还是情绪重置和心理健康的保障。

如何应对睡眠危机

睡眠不足已然是一种全球流行病,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睡眠危机?

首先,要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只有认知到了睡眠不足的危害,才会采取行动。

20世纪40年代,人们平均每晚睡眠略高于8小时,现在每晚大约睡6.7、6.8个小时。

短短的70年时间,睡眠就呈现了大幅萎缩,最糟糕的是这种萎缩蔓延到了孩子身上。

作业要做,课得上,报告必须写,只能不断压缩和挤占睡眠时间。

看着凌晨一两点对着作业情绪崩溃的孩子,看着对着饭菜打瞌睡的孩子,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背后的伤害,反而在拼命督促孩子。

其次,要学会做减法;

学校里有三四科作业,每科20分钟,就得一小时,效率再低点的孩子,二小时也很常见。

放学后,校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兴趣班,赶上节假日和寒暑假,孩子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

要缓解孩子的压力和精神疲惫感,家长必须得做减法,很多课外班毫无意义,只是为了满足家长内心的不安感。

要想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就必须减少内耗,放弃攀比和竞争,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赛道。只有睡眠充足了,孩子才有动力、高效率和精气神。

最后,调整作息,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人根据睡觉时间将人分成了晨型人与夜猫子两类:前者倾向于早睡早起,早晨有精神和体力;后者更喜欢熬夜晚起,晚上精神状况较好。

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两者中间的,学校里的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二元论。

不管是哪种类型,睡眠时间和品质才是最终的目的,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生物钟,保持下去。

中午再忙也要让孩子抽出30分钟左右的午睡时间,整个下午才会保持清醒。

总之,孩子长身体的时候,既要又要还要的心理只会让孩子后劲不足,健康失衡。

良好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才是一切规划的前提。

2024年,我们预测这些教育热点将持续火热

2023已经悄然离去。

这一年,是中国教育不平凡的一年。“教育强国建设”成为2023年中国教育最重要的关键词;“ChatGPT”让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必然颠覆我们的教育;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沉重成为被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引发人们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关注,还有“安静的课间十分钟”“预制菜进校园”……

这些教育事件,在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变革;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教育改革的大致脉络和走向,我们更需要在教育巨变的时代寻找答案。

2024年匆匆到来,当代教育家传媒编辑部整理了在过去一年引发广泛讨论,且对未来教育仍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教育热点,我们共同温故知新,在2024大踏步向前,为未来的教育寻路!

01

家校社协同育人

1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意见》指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园里,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独特的、终身的教化功能。家庭、学校、社会,厘清不同教育因子的边界,使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教育课题。

02

人口负增长影响教育

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即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意味着我国人口将告别持续攀升的历史。

出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滑,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非常直观。根据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学前教育阶段,全国幼儿园比上年减少5610所,在园幼儿数量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数量比上年减少5162所,下降3.35%,招生比上年减少81.19万人,在校生比上年减少47.88万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区域教育分会理事乔锦忠表示,根据模型预测,12年后,小学数量将至少减少一半。初高中和高校也将随之产生连锁反应。到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乔教授同时还表示,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布局发展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采取哪种战略?必须做出前瞻性的教育发展规划。这对未来孩子的入学,以及构建生育友好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03

ChatGPT冲击教育

2月,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发舆论风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采访时表示,ChatGPT像互联网的发明一样重要。此前,马斯克(Elon Musk)也称:“ChatGPT好得吓人,我们离危险的强大人工智能不远了。”

ChatGPT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数字编辑能力、数字创作能力,掀起一场学习革命,也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应对这一挑战,教育要从以前的重视知识教育转向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关心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只有知识很难应对未来的挑战,要培养创新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时代的挑战。未来十年,这都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04

“普职分流”加剧内卷,弊端丛生

2月,某中学一初三学生在入学报名时,因学习成绩较差遭到了校方“劝退”。按照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校方只是建议其参加职高春招,是为了让该名学生多一种选择,从而实现双赢。这一事件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了“普职分流”问题上。

此前发布的《中国教育内卷报告2023版》曾称,中考制度过早普职分流,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的进一步内卷。“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及其家长们就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试,尤其是必须努力进入一个好的初中。中考成了高中入学的分层考试,也成了高中“升学”和职校“就业”的分水岭。为了避免初中毕业就被绑定进入职校,家长和学生不得不为备战中考而补课。有些地方在更早的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开始考试分层,于是学生和家长又需要为进重点初中、重点小学而不断内卷。教育分层变得越来越早,熬成了深度的教育无效投入与浪费。”

过去几年来,有很多人大代表,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提议取消中考、取消中职、普及普高、缩短学制、发展十年义务教育,受到很多网友的追捧。

但这些提议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没有真正地让职业教育按照“类型教育”的要求来发展。职业教育地位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整体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要推进职普融通、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来缓解中考后的“分流”焦虑,让分流不再是分层,而是实现人才的多样发展,给受教育者多元的选择。

05

校园欺凌

9月,山西省大同市一小学生遭男同学极端欺辱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10%左右的孩子有过欺负别人的经历,而20%左右的孩子有过被别人欺负的经历。

在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也频繁曝出。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山西襄垣某学校,一女生因怀疑另一女生传闲话,与4名同学在学校厕所对其掌掴,受害女生被抽到嘴角流血;海南临高某学校,13岁受害女生被一群女生拳打脚踢哭泣求饶,最终造成耳膜穿孔……

如何营造更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已经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06

预制菜进校园

9月,江西赣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视频抱怨学校菜品差等问题,引发人们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激烈讨论。对此,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回应称,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阶段,预制菜的营养价值怎么样?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难免让家长们有所焦虑和质疑。预制菜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餐饮解决方案,但菜品的品质,以及运输、储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让家长感到担忧。

孩子们的餐桌无小事,健康、营养、安全必须严加监管,全方位保障。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预制菜是否进校园本不应该成为学校出给家长的“判断题”。对于各地教育部门而言,怎样让校园餐更加营养、健康、美味才是必答题。孩子们吃什么、怎么吃,学校应当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严格审核评估,各级监管部门则要对采购、制作、服务等各环节严加监管,明厨亮灶,让孩子们健康、家长们放心。

07

中小学老师减负刻不容缓

10月,郑州一23岁教师吕某留下遗书后去世引发关注。据家属提供的吕某遗书显示,吕某除教学工作外,还要应对上级检查,拟写材料等课外行政工作,承受着比较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双减”之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一线教师们的工作重点;但是,一些不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及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仍在消耗老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的结果,不仅使教师负担过重,还会影响到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为教师减负喊了多年,但是现状仍未见有多大转变,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形式主义何时休?教师非教学事务何时减少?如何让教师回归教学主业、潜心教书育人?吕老师离世牵出来的追问,需要我们好好深思,认真解决。

08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10月,成都某中学一名学生在校内自缢身亡。警察通过对学生通讯工具的检查,发现该生一直存在情绪不稳定状况,既往还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但是现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了大问题。《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另据来自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抑郁科就诊的患者中,小于15岁的就诊人数从2018年3148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10613人次,3年增长了3倍多。

初中阶段很多孩子由于升学压力、学业压力、亲子矛盾、青春期问题等原因,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在高中入学把抑郁筛查作为学生体检的一项指标,可见问题的严重。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有的学校配备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足。另外,另外,一方面我们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不断地强化学习竞争。在升学压力下,孩子的心理负担沉重,心理问题的根源问题难以解决。

09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10月,有关“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教师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等话题频繁登上各平台热搜,“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据调查,一些学校因为怕孩子课间打闹出安全事故,规定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去户外活动,甚至除了去洗手间不能走出教室。

其实从几年前开始,学生在课间活动受到限制的现象就频繁被媒体报道,然而时至今日,“课间圈养”仍未消失。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针对一些中小学校“课间十分钟”变“课间圈养”的现象,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作出回应:中小学校要确保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但是在有法律规定的背景之下,有的学校还是采取圈养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课间不能去走廊、教学楼下自由运动,还有一些学校连正规的体育课也取消。这实际上就导致了学生的体质下降,导致孩子的近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这个话题的背后,是要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的教育诉求。

10

中小学生午睡难题

能否让孩子在学校实现午休舒心躺睡?11月,教育部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628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将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统筹现有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创造学生午休条件,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午睡对于中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大多数人都明白。问题在于,怎样的午睡才能起到效果?传统上,不少非寄宿制学校只是安排学生在课桌上趴睡,如此午睡不仅不能保证睡眠质量,还会对学生的脊椎、眼球、心脏和肢体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升级课堂设施,并优化管理办法,为孩子们提供“躺睡”的条件,赢得家长和舆论的赞誉。

比如,有的学校使用可躺式桌椅,到了午休时间孩子们就可以把课桌转换成可以平躺的“床”;有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研发了“唐榻式午休床”,孩子们抽出折叠睡板、铺上睡垫就能躺下;有的学校则在教室内铺上了可防潮的瑜伽垫。事实证明,办法还是要比困难多,只要用心用情,孩子们的午休就能获得更好条件。

说到底,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包括午休在内的校园生活细节,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值得社会各方多想想办法,大家一起出出主意。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