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中学召开。会上展示了门头沟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创新探索成果,来自市区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未来发展进行研讨,分享经验成果。
带人工智能走出校园
助力家乡绿水青山建设
活动现场,来自大峪中学、育园小学、军庄中学等学校师生展示了自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创新发明: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京西分校师生展示了一款可根据光照和雨水调节的智能窗户。“窗户设置了手动和自动调节模式,可根据噪音、强光、雨水等外界环境的变化,自动匹配具有相应功能及材质的窗帘,从而进一步提升房屋居住的舒适性。”研发团队学生宋家通介绍。
大峪中学学生则通过关注老年人生活中的不便,开发设计了可以智能取药的医疗小车机器人和自动监测独居老人跌倒的家用智能报警器。
军庄中学学生根据门头沟区地形地貌,利用所学知识,利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设计了一款能够开展立刻救援的报警系统。
门头沟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展示的都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之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己寻找解决方案的创新实践。目前,门头沟区中小学不仅将人工智能课程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和社团实践活动的重要一课,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人工智能及科学素养,更通过引导学生以“科技+生活”的理念,解决身边问题,助力家乡绿水青山建设。
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
为乡村学生打造AI“小伙伴”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进入了门头沟区中小学生的课程和活动中,还被引入课堂,以科技元素激活乡村课堂,有效助力教师教育教学,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成长。
据了解,门头沟区各中小学已经结合学校实际教育教学特点,积极探索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学科课堂的实践应用:
在中学语文课堂尝试“基于AI评阅的作文讲评”。在作文讲评课导入阶段,学生与大模型中的“孔子”对话。同时,师生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议论文语文知识的总结与巩固,并进行现场习作的人工智能评判,实现高效的语文作文讲评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通过大数据采集和知识图谱智能推荐技术,基于学生在三角形等图形学习中的单元测试数据,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错因,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达到精准练习的效果。
在大峪中学高二年级英语课上,教师齐凯就通过AI人工智能生成的丰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设置跟读、朗读听写、单词PK等形式的人机互动英语听说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AI人工智能技术为英语课堂带来强大助力。通过打造全场景的AI语音助手,创新互动教学方式,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学生勇于开口交流对话,提升了语言素养。”
“门头沟区教委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校园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更多智能化的学习场景。”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曹彦彦表示。未来,门头沟区将基于AI视觉分析技术,打造全方位学校智能安防场景。通过预判预警,对外强化校园安全,对内监测校园欺凌,提高校园安全。运用AI心理伙伴,引导学生调节情绪,解决亲子关系方面的困扰。“我们还将开展特级教师倍增计划,把特级教师做成AI数字人,通过教师与数字人开展对话和训练,实现自我专业成长。同时,开发基于AI技术的‘向阳花小伙伴’研学路线智能推送系统。让学生们研学旅程中,有一位‘掌上教师’和‘研学伙伴’,提高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区域学校分享经验
让人工智能全方位为教育赋能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教育?会上,来自东城区、朝阳区、北京市十一学校等区域和学校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周林介绍了东城区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作为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一环,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创新实验。东城区通过制定“五个行动、五个一批”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
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肖汶从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环境、立牢人工智能课堂新支点、赋能高阶思维培养新模式和构建人工智能育人新生态四个方面,分享了朝阳区教委开展人工智能融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探索。
于学校而言,人工智能工具能够有效帮师生减负,塑造出一种更加高效科学、更有人文性的教育景观,让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育薄弱地区的均衡扩优。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AI智囊团”逐渐获得老师们的信任,成为老师处理日常事务和拔高提升的可靠助手。今年,学校还成立了AI应用项目组,选拔各学科对技术敏感并且思维比较活跃的教师,定期开展交流AI工具在文档写作、学术研究、图文加工整理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以驾驭数智化来优化教研。学校教师田俊介绍:“不同学科的教师已经尝试着操作AI去理解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结构,用AI的‘思考结果’来辅助自己进行教与学的设计、协助资源的整理和作业的研发,这样能够让教师有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分校则通过一只小小的“智慧笔”,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革新。智慧笔支持传统纸笔作答模式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即时上传与呈现。这一创新不仅保留了师生的书写习惯,更增强了课堂的交互性和学生的参与感。学生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用智慧笔进行学习,形成了课前促预习、课中促互动、课后促反思的学习模式。“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交互过程,使教学走出程式化陷阱,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循环活动中实现了螺旋式发展。”校长王晨说。
“通过应用示范或者典型案例的分享,能够明确哪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可用且好用的。”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黄华对研讨会上区域和学校分享的经验案例的成果价值表示肯定。黄华指出,同一人工智能产品在不同教育场景中不具备普适性,因而在选取AI工具时要考虑学校需求及学生实际,持客观谨慎的态度做好前期评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羽建议,数字化时代,AI已经正式介入学生生活,但学校仍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诚信意识等基础素养,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数字媒介。
对此,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在讲话中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影响学校和教师关于“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还影响着“为谁培养人和谁在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关注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李奕指出,今年,全市启动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关于人工智能的培训策略。未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研究中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学会应用。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指出,北京各区已借助AI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并持续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牢牢把握住“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机遇。通过案例整理、分享的形式,能帮助更多教师用好人工智能。未来,北京将根据师生实际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师培养、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制度,为各区全面夯实“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品牌,促进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文:苏珊 姜思瑶
摄:蔡赫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