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WAFI前沿瞭望|他山之石:农业科研管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国际视角

作者:爱思唯尔科研医学服务发布时间:2024-11-14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是以“创新农业 共享未来”为宗旨的世界农业盛会,被誉为世界三大农业盛会之一。爱思唯尔携手WAFI组委会合作推出“WAFI前沿瞭望·对话高被引学者”系列栏目,聚焦促进全球农食系统转型的前沿创新,邀请多位高被引学者,共同探讨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视角、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AI技术的新应用,为农业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创新以及大学未来发展提供前沿洞见和价值参考。

农业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已成为解决未来挑战的关键议题。这一期栏目,我们有幸邀请了三位国际知名的农业科研管理领军人物:法国巴黎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INRAE)副院长Jean-François Soussana,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自然与农业科学学院院长Kadambot H.M. Siddique,以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可持续粮食安全卓越中心主席Mark Tester。他们结合各自领域的科研实践与深刻见解,为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代大学”:让创新生态系统赋能跨领域科研创新

Jean-François Soussana教授从全球视角探讨了农业与环境挑战的高度相互关联性。他指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从农业到食品、环境及健康的复杂挑战,往往是彼此紧密关联的。单一学科的创新难以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方案必须依赖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国界的融合创新。他在欧洲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科研实践中发现,跨领域的融合是一个让各类利益相关者认识到创新所带来的潜在优势,从而形成更大的共识的良性循环过程

Soussana教授强调,成功的跨领域合作必须建立一套任务导向的知识体系,创建一个包含各利益相关方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将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甚至跨国界等多方力量汇聚在一起,通过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激励整个链条中的各环节进行创新。

Soussana教授同时指出,除了跨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还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追求科学、政策和社会的共识。科研创新的目标在于帮助决策者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通过影响决策者的公共政策实现。身处科研创新一线的科学家,是审核、评估、衡量公共政策及其影响的重要成员,科学基础在推动决策制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Soussana教授提出的创新生态系统理念,与爱思唯尔提出的全球学界正在步入“第四代大学”的概念完美契合。“第四代大学”不仅强调传统的科研、教育与成果转化,更加注重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各方跨界合作的整体创新生态,并推动教育科研从传统模式逐步转向使命驱动、挑战导向的新模式。从组织形态上说,“第四代大学”也正从单一的研究院、研发中心,转变为关注创新空间与领域的多元平台,其互动模式也从单一的产业合作拓展至全球与地方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初创企业的紧密协作,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挑战。

点击查看《全球高校转型新视角:迈向第四代大学的学术生态》,了解爱思唯尔学术与政府事业部全球高级副总裁Said Taha于WAFI中外校长论坛上的精彩演讲

“风险投资”: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激励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科研评估体系往往过于依赖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引用次数。对此,Mark Tester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指出,现行的评价体系忽视了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在实际交付成果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Tester教授认为,大学应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制定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以推动科研发现向实际应用的高效转化

Tester教授分享了国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学在激励科研人员方面的具体做法。该校通过一套完善的技术成果利润分享机制,鼓励科技成果发明者积极参与技术许可协议或知识产权销售,并提供丰厚的利润分成。同时,学校采取灵活的合同聘用机制,允许教学科研人员在合同中将20%的时间用于校外活动,如商业合作或产业创新。Tester提到,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帮助学者初创的企业渡过早期“死亡谷”阶段,避免因缺乏资金而导致的创新失败。

在Tester教授的经验中,大学与产业的协同合作不仅限于与大型企业合作,还需要与中小型企业、初创公司和农民合作社建立密切联系。他建议,大学可以通过设置产业培训项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解行业动态和驱动力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并理解产业的思维方式

“来者之鉴”:导师制与社会对话的持续深化

在中国,各大高校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Kadambot H.M. Siddique教授认为,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应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应致力于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平台,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激发潜能。大学需要培养一群公民和个体,让他们拥有成为各自领域未来领导者的工具和能力,从而为人类、地球和更广阔的领域提供好的解决方案

Siddique教授强调,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导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更明确地设定研究目标,还能掌握从分析数据到展示成果再到撰写学术论文等各项关键技能。更为重要的,导师通过应鼓励学生参与行业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科技创新与社会深度对话。Siddique教授介绍,在他所领导的西澳大学农学院,设立了一个名为“年度研究生农业前沿展示会”的项目。该项目不仅为博士生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让他们直接与所邀请的来自工业界、农业领域和技术行业等不同领域的嘉宾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开阔学术视野。

从社会层面上,构建一个更加广阔的科研创新与社会对话的平台不仅仅需要科研机构单方面的努力。以澳洲的合作研究中心(CRC)的系统为例,该系统通过让产业、政府甚至是一线的农民投入资金,给予系统所合作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奖学金,以鼓励他们以实际的社会和产业问题为导向进行科研创新。通过科研资金将社会与科研创新相链接,实现科研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双赢。

“博采众长”: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科研软技能

在访谈中,三位国际科研管理者基于自身的科研管理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农业科研人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Soussana教授建议,中国在推动农业科研创新时,应注重培养科学家在不同学科之间穿梭、整合知识的能力。他强调,科研人员必须保持任务导向的系统思维,将科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Kadambot H.M. Siddique认为,科研人员不仅需要精通科学本身,还需培养包括批判性思维、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等在内的软技能。Siddique教授指出,未来的农业科学家应具备制定计划、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并善于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进行灵活应用。

Mark Tester教授建议中国的研究者在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时,应更加自信。他强调,科研人员应该主动挑战现有的研究范式,积极展开跨学科合作,迎接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各种机遇和挑战。Tester认为,开放心态和合作精神是推动农业科研进步的关键。

结语

创新驱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学则是这一变革的重要引领者。三位国际领军人物在跨学科协同、全球视野拓展和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中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角与启示。他们所倡导的跨学科创新生态、目标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高度契合。在当前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关键时刻,优化科技创新的组织机制,构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完善科研管理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将为卓越科技创新注入源源动力,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倾听、思辨、洞见

期待通过我们的镜头和文字,与您共探农业科研领域发展的下一篇章!

WAFI前沿瞭望系列

南农的创新蓝图:校长陈发棣谈科研组织与人才评价的顶层设计与实践

张英俊和他的“小草大业”:以科研行动守护草原生态,用社会服务助推农业创新

崔振岭:立足AI与学科交叉,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崔振岭:从“科技小院”到多元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活力沃土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