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郑哲敏院士诞辰百年!在钱学森面前,他“炸”出个新学科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10-02

“轰!”

1955年的一天,北京汽车厂里传来了一声爆炸的巨响。

这并不是发生了安全事故,而是一位科学家在进行小轿车行李箱盖的生产实验。遗憾的是,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

“那时候有点盲目感,结果一炸,钢板就像块布一样稀巴烂了,根本达不到汽车零件的精度要求,后来我就被人家客气地请出去了。”多年以后,主持这次实验失败的科学家这样回忆道。

郑哲敏院士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想法完全是异想天开,人怎么能够控制爆炸呢?但仅仅几年后,这位被“请出去的人”,就带头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爆炸力学。他就是物理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

留学美国的郑哲敏告别恩师钱学森,几经辗转,于1955年2月,先一步回到阔别6年半的祖国。第二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郑哲敏成为该所首批科研人员,也是18位建所元老之一。

1955年2月,郑哲敏(中)回国途经香港留影

他牢记钱学森嘱咐他的“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都可以做,而且应该做”,在早期的科研中,解决了当时的一些燃眉之急。但随着涉及的领域增加,他开始做更深一步的思考。

1960年,郑哲敏开始研究爆炸成形问题。“爆炸成形”是通过控制爆炸时能量释放的方向和力度,将材料炸成预先设定的形状。

同年秋天,力学所篮球场上围了一群科研人员,一个小型爆炸实验正在进行。砰的一声,一块手掌大小的铁板被雷管炸成一个规整的小碗。钱学森兴奋地说:“可不要小看这个碗,我们将来卫星上天就靠它了。”

郑哲敏写给父亲的家书

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计划逐步深入。由于国内没有大型水压机,有些零件的成形难以控制,要如何制造导弹和火箭急需的喷管?

1961年5月,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安排使用“爆炸成形”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片空白。

“虽然是一个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

自此,郑哲敏拿出了自己小时候自学的坚韧和毅力,日夜苦思冥想。在同事们大量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凭借坚实的学术功底,他终于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为我国高精度导弹零部件生产铲除了一大障碍。

爆炸成形问题的解决,也催生了一门新兴学科。1963年,钱学森前瞻性地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郑哲敏就此成了这门学科的带头人。

之后的30多年里,郑哲敏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又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经典理论,成为“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证书

2013年,郑哲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有记者问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开玩笑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走人的打算了。”8年后,郑哲敏与世长辞,享年97岁。他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参考资料:

[1]中国人的故事|强国脊梁:爆炸力学“开拓者”郑哲敏[OL].中国青年网,2019.08.16

[2]邓丽君 王颖卿.大师背影|郑哲敏:拓荒“爆炸力学” 科研为国为民[J].中华英才,2023.08.20

[3]田亮.“驯服”炸药的郑哲敏院士走了,最后一个生日的细节令人泪目……[OL].环球人物,2021.08.26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