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To 所有女生:人生无限可能,科学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果壳网发布时间:2024-11-04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而每一位女科学家都曾是女生。

从玛丽·居里开创放射性研究领域,到罗莎琳·富兰克林通过X射线衍射图捕捉DNA双螺旋结构,再到屠呦呦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女性科学家的卓越成就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边界,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着力量。

尽管近年来科技领域中的“她”力量已经有所提升,女性科学家的数量和占比正在逐步增加,但女性科技人才面临的“管道渗漏”效应依然存在。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女性的比例并不低;但越往后走,博士后、教授乃至院士,女性的身影却越来越少,她们似乎从这个系统里“漏”了出去。

图源:图虫创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数据统计,全世界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仅约33%,只有4%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发给了女性。在我国,女性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仅占7%,2023年增选的133位两院院士中,只有6位女性。

这些现象的背后,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女性在科研事业的各个阶段,常常面临显性和隐性的性别偏见以及结构性障碍。一项采访显示,父母对儿子和女儿未来职业的期待仍然是不同的,这种性别区分的观念无疑会影响下一代的人生选择。为了守护年轻女性的科研梦想,让更多女科学家站进“科学的核心”,直面她们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压力和阻碍, 集社会各界之力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科学教育支持网络,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旨在激励更多女性踏上科研征程、为女中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一场探讨女生科学教育新路径的圆桌对话在教育者、科研工作者、企业家和科普工作者之间展开。

我们深入分析了多位女科学家的真实经历,提炼出她们普遍面临的三个共性问题:遇到困难,应该死磕到底还是华丽转身?在瞬息万变的当下环境中,是唯快不破成效更高,还是要放慢节奏、后发制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减少内耗、获得自洽?这些课题不仅会给即将踏上科研之路的女中学生们带来困惑,也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的两难选择。

死磕到底,还是华丽转身?

果壳联合创始人、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博士刘旸以一个身边的案例开启了讨论:一位女科学家朋友,本科学的是文科,读博时的专业是第四季地质学,工作后转型研究矿床同位素。后来她去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做博士后,导师转型开始研究月球,她不得不再次转换赛道。但好消息是,她今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自己第一篇关于月球的论文,这正是一个不断重启、最终“逆袭”的故事。

人生路上,选择和纠结从未缺席。面对困难的抉择,究竟应当死磕到底,还是华丽转身?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高级辅导员、畅销书作家 和渊

在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任教的和渊老师指出,中学生通常把高考看作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实际它是一个简单命题,努力了就能获得回报。而人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混沌系统,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出选择,且往往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因此,面对抉择时,我们需要两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对内的自我评估和对外的环境分析。对内要“择己所长、择己所爱、择己所利”,也要“择势所需”;对外的分析则关乎对行业发展的洞察感知。和渊真诚地向女生们分享:“其实无论你怎么选都是对的,没关系,不用后悔。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所说的, 人生就是'Connecting the dots',每一步都算数。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分子与纳米医学平台主任、个性化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丁显廷

作为已经踏上科研道路的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丁显廷给出了另外的解读,他认为“死磕到底”和“华丽转身”看似对立,实际上并不矛盾。他讲述了一个自己身边的故事。10年前,一名高中女生从新疆来到丁显廷所在的实验室做实习生。当时她的汉语不好,小组会议的讨论她都跟不上,但她有一种懵懂的憧憬,想要做科研。每当女生问他“我能行吗”,丁显廷就会反问道:“你愿不愿意?你愿意,就可以去试一试。”于是这名女生在他的鼓励下一路死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丁显廷直言:“这两个词之间并不矛盾。 无论在哪个阶段,你都可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愿不愿意?值不值得?我能不能?这里面‘愿不愿意’永远是最重要的”同时丁显廷也呼吁,导师应该去关注各种背景的同学,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机会。

国家督学、福建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迅

在教育界耕耘四十余年、同时也是数学竞赛金牌导师的李迅老师表示,他曾带队辅导无数孩子参与竞赛,他坚信女生的科学素养非常出色。对于“死磕”还是“转身”这个问题,他带来了另一个视角的回答。24年前,李迅带领四名优秀的女生代表福建队参加了中国首届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今天她们都没有成为数学家,而是有的在做金融,有的在科技公司做算法模型。但她们每周仍旧会在微信群讨论数学问题。李迅发问:“这样的例子,算是放弃梦想、重启人生吗?在我看来,这四个女生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热爱的数学。 时代变化,工作岗位也更加多元、灵活,不是只有在象牙塔里搞研究的才叫科学家才叫做科学。我们应当调整这个标准和定义,不用定义去束缚自己,永远保有内心的热爱。

唯快不破,还是后发制人?

在探索实践的征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遭遇另一个挑战:社会发展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变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降临。例如在互联网产品领域,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话:“如果你推出了一个完美的产品,那你一定已经晚了。”面对这样的现状,究竟应该加速前进、唯快不破,还是放慢节奏、后发制人?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 兰珍珍

与欧莱雅相伴成长三十载的兰珍珍分享了她的洞见:“ 相信自己的直觉。”她鼓励女性在选择道路时,寻找那些能够引起内心共鸣的方向,因为这样的选择将赋予她们前行的信心。一旦确定方向,便应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她强调,只有长期耕耘、长情坚守,才能最终收获成功。兰珍珍回顾了自己30岁时加入欧莱雅的决定。尽管当时其他法国大公司纷纷向她投来橄榄枝,她却对欧莱雅情有独钟。一旦加入,她便全力以赴,加速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兰珍珍深知,有些目标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耕耘。因此,早在20多年前,她就与团队共同发起了支持女性科学家的项目。如今,该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地将中国女科学家推向了国际舞台。今年,她也发起了针对中学女生的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希望能让对科学感兴趣的女生从容自如选择科学。谈到对女性的赋能,她提到无论处于哪个阶层、什么时间和年龄,女性总有需要支持的时刻,“ 在金字塔的底部,我们扶她们一把;在腰部,我们撑她们一把;在肩部,我们推她们一把,让每一位女性都能获得助力。作为企业,我们拥有资源和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善用它们,以更好地赋能年轻女性,让更多的科技事业后继有人。”

丁显廷以自己实验室里的座右铭“谋定而后动”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强调在着手任何事务之前,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先确保方向的正确性。他常和学生们讲:“ 实验方案是第二位的,立项依据是第一位的。”在他看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投入精力,远比具体的执行方法来得更为关键。而一旦确信某件事值得去做,在行动上就应该迅速、果断。

而如何判断一件研究值得去做呢?丁显廷认为是“兴趣”。在他领导的实验室中,沿袭着一个温馨的传统:每位学生毕业时,都需要绘制一幅漫画。他们会在漫画中描绘自己五年的研究生活,回答一个问题——“你的研究为什么有趣”?对丁显廷而言,他办公室抽屉里最珍贵的财富,并非学生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代代学生留下的漫画手稿。

面对“快”与“慢”的话题,李迅则笃定地表示:“在我逾四十年的教学历程中,我几乎未遇过所谓‘后发制人’的学生,没有见到40岁后重温少年梦想、再做科研的。”李迅建议年轻的学子们,不要单纯地寄希望于未来,而应把握当下, 在应有的学习阶段扎实好自己的“内功”,“内功”浑厚了才可能笑傲江湖。在每个阶段把该学的东西掌握好,即便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立即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当机遇来临时,也能以更坚定和自信的姿态迎接成功。同时,李迅也指出,我们的社会也应为学生们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路径。

正视内耗,走向自洽

“内耗”和“自洽”是当下被热议的话题。刘旸分享了个人的心路历程,她经常面临外界的质疑:为什么没有在读博后继续做科研?这是否意味着博士学位的浪费?这些质疑给她带来过很多困扰,也曾引发过情绪的内耗。

同样博士毕业的和渊也遇到过类似的内耗情况。她应对的心法是“ Aim big,aim high”,即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这样在遇到鸡毛蒜皮、蝇营狗苟时,就会升起一种“I don't care”的状态。她提倡通过深入自省来建立强大的自我,“前进一步求增长,后退一步求安全,这完全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选择。而怎么就能让我们内心更加强大呢?我觉得更多的你要知道我是谁,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情,我有什么样的人生使命,我要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和渊进一步建议,要实现自我和谐,需要对外自我精进,对内安顿我心。

对于这个问题,兰珍珍分享了她女儿的故事。她的女儿喜爱舞蹈,即便在学业紧张的时候也坚持每天花费3-4个小时跳舞。兰珍珍最初并不理解,但女儿解释说,跳舞对她而非负担,而是一种放松和充电的方式。她的女儿后来成功考入了不错的学校。这段经历也让兰珍珍认识到投入个人兴趣、坚守个人追求的重要性。兰珍珍认为:“ 内耗和自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什么绝对内耗,也一定要在内耗中去找到自我才能够成功。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原馆长 王小明

王小明特别强调了科学教育的关键作用。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更是一种培养科学思维和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教育能够帮助年轻的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和关注社会,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发展,以达到自洽的状态。他进一步阐述了科学教育在科技馆中的应用。 他戏称科技馆是一个“三无”场地——无性别、无门槛、无年龄限制。在这里沉浸式的科学体验,可以唤起每一个人的好奇心;科技馆也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紧张和焦虑的情况下接触和体验科学。王小明相信,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想在科学领域发展的女性,还能促进所有人的成长。

怀揣希冀,寄语未来

这场对话发生在10月26日的上海临港新片区,“一代耀一代”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教育论坛暨欧莱雅中国科技女生赋能论坛上。欧莱雅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携手,将立足本土的科技女生赋能队伍首次拓宽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跨多年龄段的团队。在本次论坛中,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也分享了各自人生旅程中的非凡经历,用真实的故事激励女性在科研领域成长与探索。

兰迪·谢克曼教授致辞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在开幕致辞中表示:“ 正如此次论坛的主题——‘一代耀一代’,我们一同把承载着知识、灵感和智慧的火炬传递给科技女生,而未来她们也将高擎同一火炬,带领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同时,他教导所有的女性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真正的激情”。

杰瑞米·内森斯教授发表演讲

2024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教授和眼科学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杰瑞米·内森斯(Jeremy Nathans)动情地回忆了他的姑妈,她在女性地位不易的年代依然绽放出自己的光辉。他直言“科学领域的竞争压力是巨大的”,但他希望 “未来的女科学家们把科学视作享受而不是牺牲。享受每一分钟、每一步,享受思考,最终它们会开出美好的花朵。

曾凡一教授发表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科学艺术家、著名医学遗传学家曾凡一教授也从自身经历出发,强调了遵从内心、享受科研旅程的重要性。“遗传学的本质是研究生命的艺术,而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多元的、立体的综合体。以我个人为例,科学研究和音乐就是我立体的追求,它们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一样交融在一起,”曾凡一教授说道,“ 希望女生们不要被他人设定的标准所束缚,把握当下,做个全面的科学人才,享受我们绚丽的生命,把每一点都勾连起来,交织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双螺旋。

布鲁斯·艾伯茨教授发表演讲

作为本次论坛最年长的科学家代表之一,2016年拉斯克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科学教育名誉讲席教授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则向在场的科技女生勾勒了科学家这个职业的迷人之处,“ 我都想象不到还有什么其他工作是别人付给你钱,让你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援引法国著名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名言:“科学无国界,知识属于全人类”,以鼓励更多女生探索科学、爱上科学。

在活动现场之外,欧莱雅中国还特别邀请了众多全球顶尖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及科技女生代表,通过视频的形式分享他们对科技女生的独特寄语。他们若能重返学生时代,会对那时的自己说些什么?在科技女生的成长过程上,他们认为最关键的三个词是什么?又是什么促使他们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点击下方视频,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

各界携手,共筑女生友好的科教新生态

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赋能,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在论坛的终章,欧莱雅与全球顶尖科学家论坛携手,邀请各界代表共同发布《一代耀一代:科技女生赋能倡议》。

陈赛娟院士宣读倡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终身名誉导师陈赛娟院士宣读了该倡议。她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并进,共同托举科技女生成长。倡议强调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号召, 鼓励更多人做科学教育引导者,启发女生探索科学驱动力;做科教资源提供者,拓展科学教育创新生态;做科教观念传播者,用科学精神“一代耀一代”。

各界代表同台发布倡议

值得一提的是,由“科技女生赋能计划”选拔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5位科技女生代表也受邀参与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T大会,通过《科学第一课》、桌布论坛、成果展示等精彩环节,科技女生们与青年科学家开展了“近距离对话”,也对科学有了更加生动和深刻的理解。在本次圆桌论坛现场,几位女生也与顶尖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杰瑞米·内森斯教授与科技女生亲切交谈

来自的天津海嘉学校的吴同学坦言,她被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的阿鲁妮玛·拉伊(Arunima RAY)深深触动了。女性科学家的故事让她明白,在科研道路上她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因此要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阿鲁妮玛·拉伊为科技女生写下箴言

“Be stubborn, be true to yourself, keep doing the things you love(坚持自我,忠于自己,持续做你所爱之事)”,吴同学说:“在会场的走廊上我遇见了她,我向她复述了这句打动我的话。伴随着我的复述,是抑制不住的泪水。我请她给我写下了一句她最喜欢的箴言,‘to do what you want’,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钻研,永远不要放弃。”

女性科研精神的代际传承令人感动,她们如同星辰,相互照耀,彼此扶持。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先生在本次活动上表示:“ 每一位女科学家,都曾是揣科学梦想的女生。守护科技女生蜕变为科研女性,就像呵护幼苗成长,离不开科学梦想的‘光亮’、榜样力量的‘温暖’,更离不开科教‘沃土’的滋养。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先生发表致辞

这也正是今年欧莱雅中国与新浪扬帆公益基金联合启动“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的初心。“一代耀一代”,为下一代女科学家点亮前行的灯火、铺就成长的道路。

正如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黄冬梅女士在致辞中所说:“ 也许,未来的杰出女科学家就诞生于我们当下的努力之中。

-果壳商业科技传播部出品-

-广告-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