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京师保卫战的真相:阻止明英宗回京之战

作者:精神通古斯直立人种发布时间:2024-09-16

求点赞、投币、收藏、转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引言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一场兵变中,我们通过梳理各方史料,分析了土木堡之变中各方的行军路线和兵力,并探讨了石亨与杨洪等人的行踪,最终证明了土木堡之变是一场兵变。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土木堡之变的后续事件。

在土木堡之战后,明英宗见到前来访明的瓦剌首领也先,于是英宗让也先等人护送自己抵达边镇。但边镇的守军却拒绝给英宗开门,也先只好带着英宗往瓦剌本部集结人马。在此期间,群臣在京师发动宫变,并制造了午门血案,朝堂上的权力结构也逐渐重组。然而,也先竟集结了自己的本部人马,试图送明英宗回朝。

而于谦等人为了保住兵变的果实,则主动挑起了京师保卫战,阻止英宗回京!

接下来我们将梳理各方史料,以理清京师保卫战的始末。

注:在本文中,灰色字体表示引用的史料,且未特别标注的史料皆出自《明实录》;绿色字体表示可以跳过的内容;橙色字体表示纯粹的猜测。

一、宫变

正统14年8月15日,明英宗朱祁镇的大军在土木堡被边军击溃,明英宗侥幸逃生,但随行的文武重臣、亲卫侍者几乎全部阵亡,司礼监太监王振也自尽了。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一些细节

这下,英宗身边只剩下忠勇伯把台、太监喜宁、锦衣卫校尉袁彬。兵力尽失的英宗无法回京,只好往别处走,结果撞见了一群前来访明的瓦剌人,又见到了瓦剌太师也先。

见到英宗的也先感到非常惊讶,但还是对毕恭毕敬地将英宗往宣府护送。抵达宣府城南后,英宗宣告杨洪等人开门来见,城上人却拒绝开门,还说:“杨洪也出去了。”

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及见,致礼甚恭。奉至宣府城南,传旨谕杨洪、纪广、朱谦、罗亨信开门来迎。城上人对曰:“所守者皆皇上城池,天暮不敢开门杨洪已别往。”

见此,也先只好绕过宣府,带着英宗往西北方向走。英宗则遣喜宁回京,和通事岳谦等人一起取来必要的金钱、珍珠和丝织品,并与京师方面保持沟通。

同一时期,皇帝兵败的战报传入京师。

此时京师戒严,群臣相议对策。兵部侍郎于谦等人主张守在京师,得到一致同意。

8月19日,群臣调入大量的粮草和兵力,准备宫变。

新选余丁、官舍并旧操舍人及报效者,人赐银一两、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并皇城四门内外官军,人赐布二匹。顺天府起车五百辆通州

一开始,英宗的母亲孙太后还让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又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试图控制局面。但于谦等人兵权在手,不受孙太后等人制约,故在朝中占了上风。后来翰林侍讲周叙提议让孙太后垂帘听政,也没被采纳。

(9月16日)周叙谨启:“......且议奉皇太后于文华殿垂帘,或隔一日令辅弼大臣随殿下于帘前奏决大事,毋拘时平条例,以权一时之宜。”(《皇明文衡》)

除调兵入京外,兵部还请召宁阳侯陈懋、靖远伯王骥入京。朱祁钰批准了兵部的各项建议,唯独不让王骥回京,因为王骥正在华南平定苗乱,他的手下有十多万明军

兵部言:“宜取河南等都司并南北直隶卫所......其山东、南直隶备倭军士,宜选精壮者四千五百,江北直隶、北直隶运粮官军三万六千,宜俱取赴京操练。福建、浙江贼已多就擒,贵州、湖广苗贼为害止于一处,宜取总兵官宁阳侯陈懋、靖远伯王骥等皆回京师。如贼未尽宁息,止留参将等官剿捕。”王令皆准所拟,惟王骥姑留彼不取。

8月20日,除在京训练新兵之外,明廷又从每府预调士兵两千,共七万八千人入京。

户科给事中李侃启三事一:“......乞差廉干京官驰往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狭西各处选操民壮,每府五千名,其操习可用,选二千名赴京,听调杀贼。”

当天,近期没有任何军功的为事官石亨被升为右都督,掌后军都督府。不久,石亨又获封武清伯,充总兵,总领三大营,接管京师防务。

8月21日,于谦升为兵部尚书。

在后一段时间里,不少官员同于谦一样,纷纷得到升迁,如礼部尚书胡濙升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王直升为太子太保,工部左侍郎周忱升为户部尚书等等。

于谦成为尚书后,第一份谕令就是让各关不要开门,并剿灭来访的部队。这笔操作相当于试图将英宗灭口,因为当时除了宣府,各地将领还不知道英宗在瓦剌部。

令谕守备居庸关都指挥孙斌及沿边诸将曰:“迩者大驾亲征,所有御用器物并龙旂、御马、驾牌、旗号等物,俱为虏寇所获。恐持前项器物,诈言大驾回还,胁尔开关,切勿轻听,堕其奸计。即运谋奋勇,相机出奇剿杀。”

当天,英宗和也先抵达大同,总兵广宁伯刘安出见。但刘安已被架空,大同由参将郭登控制。英宗只好让人取来银钱赏赐也先等人,并随也先去瓦剌本部调兵。

实际上,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明朝和瓦剌之间的关系都相当不错,因为明朝需要用瓦剌来压制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被也先家族把持的瓦剌部也需要明朝的支持。但在土木堡之变前,有人挑拨了明朝和瓦剌的关系,一部分边将更是无故弃守,诱使瓦剌入寇,为的就是转移英宗的注意力。

在劫掠边镇之后,也先应该是真的担心明廷怪罪自己,于是主动访明。关于来使访明的路径,《大明会典》有载:鞑靼、瓦剌部“贡道皆由大同入居庸”。根据后来也先的路径来看,瓦剌人此来的目的应是假借朝贡来请罪,在路上见到英宗属于意料之外。但也先仍试图将英宗复位为帝,并保持自己和明朝的良好关系,因为也先在过去得到了明英宗的有力支持,英宗的复位给也先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小。若想进一步了解明朝和瓦剌的关系,土木堡之变之疑:明朝和瓦剌的关系有相关论述。

8月22日,辽东总兵曹义无诏带军入京,辽东守将焦礼、施聚分别充左、右副总兵。

宁远守备右都督焦礼同辽东总兵官曹义率军入京。(《国榷》)

这下,英宗留在京师的势力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了。

见时机已到,群臣随即发动宫变,对英宗的派系进行清洗。

8月23日,于谦领群臣在午门向朱祁钰弹劾王振,请将王振灭族。

朱祁钰一时惊慌,走入午门躲避。群臣争相跟入,却被太监金英拦住,群臣便欲殴打金英。于是金英怕了,便让锦衣卫指挥马顺去给王振抄家。群臣以马顺是王振余党为由,提议让陈镒给王振抄家。马顺见到群臣,便上前劝解。

突然,给事中王竑抓住了马顺的头发,群臣争拥而上,顷刻间将马顺围殴至死!

谦等言:“振罪恶滔天,今日不正典刑,灭其族,臣等皆死于此,不但已也。”因痛哭,声彻中外。王起入内,中使将阖门,众拥谦等随入。太监金英传令旨:“且退。”众奋欲金英。英惧,言令藉没振,遣指挥马顺往。众曰:“顺,奸臣党也。宜遣都御史陈镒。”金英脱身入。顺前劝解,辞色(稍遽), 给事中王竑捽顺首,众争殴之,蹴踏撦裂,顷刻而毙。(《否泰录》)

紧接着,群臣又将内官毛贵、王长随围殴而死。

咸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寘诸法。”遂于门隙中出二人,又捶死之

群臣还想将毛贵、王长随抄家,但被朱祁钰阻止了。

后来,王振的宗族也被不分老少,全部处斩。

脔王山于市,其族无少长皆斩。(《否泰录》)

数天后,群臣将郭敬、内官陈玙、内使唐童、钦天监正彭德清等人的家也抄了。

8月24日,在于谦的推荐下,宣府总兵杨洪获封昌平伯,都督同知朱谦升为右都督,掌控宣府防线;闸官罗通升为兵部员外郎,去往居庸关。

8月25日,群臣弹劾逃回的镇远侯顾兴祖等人,请将他们斩首和抄家,却被朱祁钰否决。群臣不依不挠,再次弹劾顾兴祖,建议将其斩首,朱祁钰只好将顾兴祖下狱。

8月26日,杨洪等人给朱祁钰等人送来一张文书。朱祁钰则下诏言道:“这份文书的内容是假的。若再有文书送来,不管真假,全都拒收,不要中了奸计。”

令谕昌平伯杨洪等:“今得尔等差人送原来黄纸文书一张,众辨此文委系诈伪。或复有文书与人来到,不问真伪,一切拒之,毋堕奸计。” 

8月28日,刘安回到朝中,将英宗身在瓦剌部的消息告知众人。听罢,朱祁钰却一口咬定:“这是虏寇的诡计......如果你们再听信这种欺诈,担心罪不容诛!”

王令谕安曰:“得报虏围拥一人称是至尊,尔等俱出朝见及,与银两、叚匹赏众,此盖虏寇设计诈诱尔等......如尔等日后再听诈诱,罪不容诛。慎之,慎之!”

8月29日,群臣合请郕王登基。朱祁钰再三推辞,但尚书王直、于谦、陈循等人坚持不退。恰逢孙太后下令,朱祁钰便顺势同意了。

是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华门,请郕王即位。王再三辞让。尚书王直、于谦、陈循等咸以宗庙社稷为言,力请不退。太后命亦下,乃许。(《彭文宪公笔记》)

实际上,朱祁钰不是孙太后所生的皇子,但孙太后为了让朱祁钰登基的合法性部分来源于自己,只能抢先支持朱祁钰登基了。

8月30日,刘安获佩征西前将军印;都督佥事郭登升为都督同知,充副总兵。

9月5日,刘安从大同回朝奏道:“皇上让我来传达情报,而且把我升为侯爵了。”结果,群臣纷纷弹劾刘安“擅离信地,径赴阙庭;素无智谋,莫救邦家之难;不由朝命,自加侯爵之荣”,认为刘安应当被斩。朱祁钰则从轻处理,仅将刘安下狱。

9月6日,朱祁钰登基,尊英宗为太上皇,明年改元景泰,是为景泰帝

英宗之前废除了杨士奇推行的保举制,恢复了洪武、永乐朝的选拔制度,官员重新被皇帝和吏部任命,而不是相互选举。但景泰帝登基后,紧接着就复用了保举制。

(正统13年7月)乞敕该部,暂停举保之例,仍遵洪武、永乐旧制。

(正统14年9月)今后方面及风宪官郡守御史,悉依宣德年间,令在京三品以上官举保任用,不限原任年月深浅,但举才德堪其任者。

登基之时,景泰帝给各路藩王的书信中,还宣传了英宗传位给自己的口谕。

奉书叔祖岷王楩曰:“兹者,大兄皇帝亲征虏寇......又遇指挥岳谦因虏中回,口传大兄皇帝圣旨:宗庙之礼,不可久废。我弟郕王年长又贤,令嗣大位奉祭祀。”

可是,英宗真的会下这种口谕吗?

根据侍奉英宗的蒙古人通事哈铭所记,岳谦和喜宁入京时,曾上奏也先欲送英宗回京之事,再三说不要立新帝,但群臣没有听从。显然,所谓的口谕是景泰帝伪造的。

后,朝里差都指挥岳谦等,同太监喜宁赍送赏赐于也先处,见爷爷,奏说:“家里如今要立郕王做皇帝。我再三言说:‘也先诚心要送皇帝回来,你且不要立。’朝里不肯信,只要立王做皇帝。”(哈铭《正统临戎录》)

事实上,英宗是在景泰帝登基之后,才无奈地让使者季铎将传位诏书送入朝中的。

九月十六曰,季铎赍赏,并圣母皇太后寄来貂裘胡帽衣服等物,到营见上说:“初六曰,郕王巳即皇帝位。”......皇上令臣写书三封,一禅位于郕王,一问安于太后,一致意于百官绝也先辟地之心,动景皇天伦之念。(袁彬《北征事迹》,录:尹直)

景泰帝此举,当属篡位无疑。

二、对峙

由于朝中无人将自己迎回京师,英宗打算借助瓦剌的力量回京。

幸而,瓦剌各头目经过商议,也决定送明英宗回京。

见朱祁钰登基,也先放出狠话,说他得位不正,自己要为英宗报仇。

(9月19日)副都御史朱鉴亦奏:“也先许以让为知院镇守大同。让教也先诈为上皇敕书,言皇上不当正位,也先必来为朕。”

由于人手不足,也先花了一些时间集结兵力。也先的姐夫可汗脱脱不花刚在辽东进行了劫掠,现在又与也先相约攻打京师。

(9月24日)锦衣卫小旗陈喜同自瓦剌走回,言:“脱脱不花王领一万达子去广宁,既回野猪口旧营,又往西南,欲与也先及阿剌知院约来攻北京。”命升喜同为百户。

虽然脱脱不花是名义上的瓦剌可汗,且是黄金家族出生,但瓦剌的主要权力却集中在也先手里。因此,脱脱不花仍在很大程度上听从也先的号令

见也先执意送回英宗,景泰帝便遣使者季铎给英宗送信。在信中,景泰帝一边假惺惺地为自己篡位找理由,另一边反复建议也先仅遣少数人马送自己的哥哥回京。

升都指挥同知季铎为都指挥使,遣使迤北赍书奉太上皇帝曰:“弟祁钰再拜奉书大兄皇帝......大兄到京之日,君位之事,诚如所言,另再筹画,兄弟之间无有不可,何分彼此?但恐降尊就卑,有违天道。望大兄与也先太师言之,送兄回国不必多遣人马,恐各王人马在京众大,势有相犯,不能自已,非弟所能保无恙也。只宜用五七骑送来即可,以全和好......太师宜少遣数十人送朕兄回京,庶几众军之心不疑,不至相犯,尤见太师保全和好之盛心也。往事彼此俱勿留意,颁去礼物至可收领,惟太师亮之。”

若也先听从景泰帝的建议,那英宗大概在半路上就噶了,而锅还是也先来背。

9月22日,于谦等人弹劾掌管三千营的忻城伯赵荣,并以孙镗代替赵荣之职。

此前,于谦让明军自行从各处粮仓运来粮草,又让人焚毁这些粮仓之中的余粮。当天,群臣又“命停各处清军御史”,英宗之前清查军账的活动便不了了之。

入对慷慨泣奏曰:“虏得志挟我大驾,势必长驱而南......通州仓欲守之,或不能委以与虏则可惜。宜令官军皆给一岁禄奉,听其自运,仍以赢米为之直。虏所急者草,诸厂宜亦听军称力取之,不尽则焚之,毋以饱虏马。”(《国朝献征录·兵部尚书于公谦传》)

9月24日,给事中孙祥、兵部郎中罗通俱升为右副都御史,分守紫荆关、居庸关。

这个罗通在正统初年因为性侵军营女眷,被王骥揭发而下狱,又被贬到东莞管理船舶。于谦直接将军政要职授予罗通这个管理船舶的小官,这是不是巧合呢

9月29日,明廷将紫荆关、居庸关的兵力分别增至一万二千、一万九千。

兵部议:“紫荆关原有官军七千,近已添调五千;居庸关原有官军九千,近已添调一万......宜行巡抚山西副都御史朱鉴等严督堤备。”从之。

10月1日,也先带着英宗抵达大同东门,并再次让人转述自己的话:“若太上皇不能回京复位,即使等五年十年,也定要报仇,杀掉作乱的人!”

是日,虏众复奉上皇至大同东门。也先遣得知院及太监喜宁、通事指挥岳谦到城下言:“今送上皇回京,若不得正位,虽五年十年,务要讎杀!”

也先又聚集众头目,杀马筵席,约定复立英宗为帝。

十月初三日,有也先聚会众头目,杀马筵席,立爷爷做皇帝。(《正统临戎录》)

在路上,喜宁提议从紫荆关入京。于是,也先领人马往紫荆关而去,又令部下不要寇盗,但还是有人私自寇盗。

次日,有太监喜宁就与爷爷说:“今也先领人马不往大路去,往紫荆关进腹里到北京。”有太监喜宁、忠勇伯把台,同也先弟大同王领前哨马行至广昌。也先传说不许抢杀,有部下达子私下枪杀。(《正统临戎录》)

10月4日,也先带英宗抵达紫荆关北口,守备孙祥遣指挥刘深出见英宗。见到刘深,岳谦便道:“此处达子三万,止有精壮者二万,又有二万从古北口入。”

京师城内,景泰帝下令严禁议和或南迁,又遣各官分守九门,并调藏兵入援。

国子监生练纲奏:“虏寇奸计,非特邀留圣驾索取金帛而已......群臣敢有以和议为词及劝南迁者,乞就之,勿留误国。并命各衙门堂上官分守九门。遣人催促各处军马,及调狭西吐番土兵入援,不宜迟缓。”帝深纳之。

为了应对瓦剌部,于谦规定赏罚,下令:立功者,重赏;投降者,全家斩首;纵兵劫掠者,斩首;将士避战者,斩杀;传播流言者,凌迟和抄家。

10月5日,杨洪奏道:“本月四日,达贼三万人马,过顺圣川洪州堡,欲侵犯京师。”

由于英宗在位时抬高武将和士兵的待遇,即便英宗已经在事实上被夺位,仍有不少明军忠于英宗,直到此时都没有攻击瓦剌部,有的地方甚至给英宗进献了食品。

在当天以前,也先和明应处于谈判的状态。而明廷应该是随着谈判逐渐破裂的同时,才向各关调配大量兵力的。

10月6日,景泰帝升孙镗为右都督、总兵,令孙镗和左都督毛福寿、都督佥事陶瑾同守紫荆关。孙镗出发前,景泰帝还令孙镗只能放极少人马送回太上皇。

帝召文武大臣议备虏之策,佥谓:“宜选精兵一万六千,给马五千匹,命都督佥事孙镗充总兵官,高礼充左副总兵,往紫荆关......宜量升擢,有所激励。”遂升镗右都督,通都督同知,寿都指挥同知。又选精兵二万,以一万益镗,以一万付都督毛福寿、陶瑾策应镗。敕镗曰:“近闻达贼从紫荆关进,如果送上皇回京,止许放五七骑或十数骑入关。若或过此数,拥众而来,必须固拒,飞报京师处置。”

这种条件显然不能让也先满意,谈判随即破裂,也先开始攻打紫荆关。

10月7日,兵部听闻孙镗与毛福寿不和,便提议增兵一万至紫荆关,得到同意。

兵部奏:“先命左都督毛福寿、都督佥事陶瑾领官军一万,策应孙镗杀贼。访得镗与福寿平昔不和,恐有误事,宜再添官军一万,令瑾率领。又据瑾言,管军署都指挥陈友、指挥巫启、刘鉴、母英俱堪任用,乞量升擢随瑾杀贼。”帝准所拟。

现在,一个小小的紫荆关,已经容纳了明军四万二千人马。

10月8日,景泰帝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之权,又升都督同知武兴为右都督,同时赦免之前被下狱的刘安、顾兴祖、刘聚。刘安充总兵,顾兴祖、刘聚充副总兵。景泰帝于谦分遣诸将领兵二十二万,于京城九门列阵,各门守将由石亨节制,于谦亲自督战

京师城防图(正统14年10月8日)

立国之初,明太祖定都南京,以便压制华南的地方势力,并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把他们当作防备塞北游牧势力的屏障。明成祖登基后,由于中国对地方的治理趋于稳定,成祖便改北平为北京,又营建北京城,以之集中资源弹压塞北,同时进行削藩成祖去世后,迁都北京的计划被暂时搁置。明英宗在位期间,将北京的修再次提上日程,并最终定都北京。当时的北京城已经非常坚固,而且兵力充沛。凭借京城和各个关卡的防御,景泰帝、于谦或许认为自己已经高枕无忧了。

如果仅凭也先的三万人马,英宗和也先连紫荆关都无法突破

景泰帝、于谦没有想到,他们在紫荆关的布防,根本没有起多少作用。

当天,都指挥韩青正在紫荆关领兵抵御也先紫荆关守备孙祥却状告韩青,要求把韩青换为其他将领,景泰帝居然同意了。

提督守备紫荆关右副都御史孙奏:“守备本关都指挥韩青号令不严,措置无法,即今防寇之际,恐误边计。访得彭城卫带俸都指挥佥事雷通,智谋出众骁勇有为,乞量升擢使来,与臣共理边务,将青取回别用。”帝从其请。

然后,紫荆关一带的防线就崩了。

10月9日,紫荆关的将领被英宗策反也先趁机突破紫荆关,孙祥、韩青阵亡。

是日,喜宁引虏骑攻紫荆关,副都御史孙祥与之相持四日。虏潜由他道入腹背夹攻,关破,祥死之

根据韩青的碑文可知,当时的紫荆关出现了大批明军避战的情况,以至于韩青只能召集骑兵百余。这些明军或不愿掺和此事,或支持英宗,于是大都弃守。

虏众猝至,乘虚而入不绝。我军至者才十之一。众寡不敌,惶惑奔馈。公挥旗招之,得劲骑百余。(《国朝献征录·镇国将军山东都指挥同知韩公青墓碑》)

后来,按察使曹泰发现了孙祥的尸体,居然直接将这具尸体焚埋了,而不是将之上报明廷。看来孙祥的人缘确实很差,也不知景泰帝和于谦是怎么想的。

(景泰元年11月)都指挥韩青率兵出战,死之。至夜虏乘胜陷城,督兵巷战,兵溃,遂被害。时兵科给事中叶盛误劾祥弃城逃遁。踰月,修关按察使曹泰令士卒觅得其尸,于战阵所有矢刃伤痕,遂命焚而瘗之置不以闻

因情况紧急,景泰帝令有盔甲的军全部出城,否则斩首。当时京军的披甲率只有十分之一。显然,尽管也先已经接近京师,于谦等人仍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

敕:“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是时,军士有盔甲者仅十之一云。

由于兵器不足,兵部还奏请在全城挨家挨户地搜集兵器,得到同意。

(10月12日)兵部奏:“即今鞍马军器给用不敷。宜令礼、兵、工三部委官督同五城兵马挨究,凡官吏军民等家有鞍马、盔甲、撒袋,送赴官,给价偿之。敢匿者治罪。”从之。

10月10日,明廷再召杨洪领兵二万,焦礼、施聚领兵三万来援。

这时,景泰帝才登基一个多月,朝中的矛盾还远未被调和,景泰帝也得位不正,对上英宗只有理亏。因此,景泰帝和于谦是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此事的,只能诉诸于武力。

景泰帝和于谦采取的方案也很是简单粗暴:强制明军出击,不给英宗和也先任何谈判的机会,以阻止明英宗回京。

10月11日,英宗和也先经过一路奔波,来到京城西南部。

也先护送明英宗回京路线

前不久,明廷遣使者张官保来给英宗、也先一行人送来礼品。经过讨论,英宗遣岳谦、张官保入京城传话,毕竟岳谦、张官保都是明廷最近遣来的使者。

然后,岳谦、张官保就被明军干掉了。

当日,又同喜宁太监计议,赍敕入城。奉圣旨:“差吴良、梁贵去。”有张官保当时说:“我是家里(差)送赏赐来的,到(倒)不差去,到(倒)差他每(们)去。”爷爷听说,说差岳谦、张官保。尽行杀了后,又差季铎同那哈赤。到彰义门,见官军擒获得紧脱走回营了。(《正统临戎录》)

英宗和也先没办法,又遣季铎和纳哈出到彰义门传话。

但守城的明军不由分说,见人就杀。季铎和纳哈出只好逃回营中。

当天,毛福寿、高礼领军出击,于彰义门北杀退瓦剌军三百人,生擒一人。

见明军无法沟通,也先便列阵至西直门,又将英宗安置在德胜门外的空房内。

当差岳谦同那哈出到彰义门答话,岳谦为官军杀了,那哈出奔走回营,与也先说:“他南朝人也不认得,杀岳谦。”也先听得,当令达子摆一字阵,直至西直门。上御德胜门外空房内。(《北征事迹》)

10月12日,也先护送英宗登上德胜门边的土城,请大臣来迎。

这下,朝中众人再也不能装瞎了。

景泰帝只好升左参议王复、中书舍人王荣之职,派他们出城见英宗。但英宗知道王复、王荣原为小臣,便让他们回朝,让于谦、石亨、王直、胡濴这样的大臣来见

景帝升吴良等官,以鸿胪卿赵荣(王荣)来见。上问:“何不遣大臣来?”也先问:“此何等官?”上曰:“都是小臣。”也先曰:“大臣如何不来迎?犬犹认主人,我奉驾至城门,不来接?”上命诸人回,令太臣来见大师。(哈铭《正统北狩事迹》)

当然,于谦等人是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出迎的。

虏众奉上皇车驾登土城,邀大臣出迎。帝疑其诈,乃升通政司左参议王复为右通政,中书舍人王荣为太常寺少卿,遣复、荣出城朝见,进羊、酒等物。既见,令复、荣回,复邀于谦、石亨、王直、胡濴出见。廷议,以谦等国所倚仗,不遣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在五个月后,居然当着朝中众人的面一口咬定:王荣、王直当时没有见到太上皇,也先则是假装议和。

(景泰元年4月8日)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等言:“......且以和议论之,去年秋冬,朝廷亦尝遣都指挥季、指挥岳谦往使财赂,方入穷庐,骑已至关口。继遣少卿王荣、通政王复又往,不见上皇銮舆而还。朝廷灼见虏情谲诈和,不足恃以,故绝使不与往。”

好家伙,这脸皮真不是一般的厚啊!

三、交战

10月13日,京师保卫战正式打响。

根据《明实录》所述,石亨、于谦先在德胜门的两侧空房设伏,又派少量骑兵迎战瓦剌军,诱其来攻,随后发动伏击,以火器击之。瓦剌军遭到埋伏,大败而退。

武清伯石亨、尚书于谦败虏于德胜门外。初虏以数骑来窥德胜门,谦等伏兵于两傍空房,先遣数骑迎战,诈败。虏众万余来追,伏兵起,以神炮火器击之,虏遂

然而,石亨、于谦的真实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因为英宗当时就在德胜门外。

别看史料说得好听,说白了,石亨、于谦就是在用火器轰击英宗的驻地!

归根结底,于谦等人主动挑起了冲突,以图击杀英宗。他们之所以使用火器轰击目标,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意图没那么明显,只不过没有成功罢了。

除德胜门之外,西直门也爆发了战斗。

当时,右都督孙镗领兵出西直门,攻打瓦剌军,斩其先锋数人。瓦剌军稍稍退却,孙镗便引兵追击,却被瓦剌军包围。毛福寿、高礼前来支援孙镗。激战之中,高礼被箭射中,而石亨也分兵来援。瓦剌军受到围攻,遂退离西直门。

这下,也先非但无法送明英宗入京,甚至连带走英宗都做不到了。

从当天开始,明廷再次调各地卫所军入援。

10月14日,都督武兴等人率军于彰义门外进攻瓦刺军。明军前队手持神铳,中队手持弓弩、短兵,后队为数百骑兵内官。瓦刺军前来迎战,被明军击退。

王敬、武兴与虏战于彰义门外。兴以神铳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报效内官数百骑列于后。虏至,以神击郤之,报效者争功,自后跃马而出阵乱。虏众乘之,遂败。虏遂至土,兴中流矢死,居民皆升屋以砖瓦掷之,虏少止。王竑、毛福寿往援,虏遥见旗帜,乃

就在此时,内官们忽从明军后队跃马而出,将军阵冲乱。瓦刺军抓住机会,发起攻势。明军随即败退,武兴也中箭而死。瓦刺军抵达土城,将英宗救走。

京师保卫战的真相:阻止明英宗回京之战

当天,另一批关外的瓦剌军运来板木、草束来攻打居庸关,也被明军用火器击退。

现在,送回英宗的计划已经宣告失败,但英宗、也先此来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这场战役让众臣确定了英宗还活着的事实,让支持英宗的朝臣有了信心。

10月15日,因担心各地明军来援,切断自己的后路,也先不敢恋战,带着英宗拔营撤退了。瓦剌军一边撤退,一边沿途大肆劫掠。

见瓦剌军撤退,景泰帝当即将石亨升为武清侯,将于谦升为少保。同时,景泰帝还不忘了给也先、知院伯颜帖木儿传信,以接近明示的方式,请他们把英宗交出来干掉。

致书太师也先曰:“使来得书,知太师欲送太上皇帝回京,足见厚意......太师倘能退劄山下,止遣一二十人解甲置兵,送至中途,此亦当遣一二十人解甲置兵来迎,重加赏赐太师及众头目,以全永远和好,庶几上顺天道,下协人心。惟太师亮之。”复敕知院伯颜帖木儿曰:“今者闻太师与知院亲送大兄太上皇帝回京,足见敬顺天道之意......今遣人来迎,倘得少遣人早送回京,自当重加赏赐,以答知院。”

也先不予同意,只是带着英宗快速撤走,袁彬、哈铭、喜宁亦随行。也先等人于17日出紫荆关,于19日到蔚州,于23日至猫儿庄后向西北行。为了躲避明军,也先甚至不敢在集宁海子的瓦剌大营停留,竟一口气跑到更西北部的瓦剌老营去了。当时天气已经转冷,以至于“连曰雨雪,上下艰难”(《北征事迹》)。

尽管也先已经率部撤离,关内仍有不少瓦剌军存留。于是在后一段时间里,明廷又安排杨洪等人带兵剿灭关内的瓦剌军残部,逐渐将其清理完毕。

11月8日,见关内已经基本没有瓦剌军,景泰帝便诏告天下,将这场战役定了性:也先率众至京师城下请求讲和,朕便遣大臣进入瓦剌营中,却到处都不见太上皇,遂焚书斩使,发兵清剿瓦剌军,斩获无数。

以虏退,诏天下曰:“朕以凉德嗣承大统......而虏以使来,请迎复者屡皆太上皇帝诏旨,谓若重遗金帛以来,虏必款送还京。朝廷固疑其诳,而于礼难辞拒,悉勉从之,奈何其计愈行而诳愈笃。乃十月十五日,也先悉众躬诣城下,仍以请迎讲和为词。朕遣大臣出迓,遍历虏营,不见大兄銮舆所在,遂焚书斩使,挥六师捣之,斩获其类无算。虏众大溃,乘夜奔遁。余孽散伏于近郊者,亦皆搜戮无遗,京师内外为之帖......特兹诏示,其各复尔旧宁,尔生永彰杀伐之功,共乐雍熙之治。”

至此,京师保卫战终于落下帷幕,京师解严。

当月,杨洪回到朝中,随后被升为昌平侯,又得于谦奏保,管三千营,兼掌后军都督府。景泰帝还批准了陈循等人的奏请,让杨洪领兵留在京师。

启遣官亟先清理选补京卫官军,四出招募军士舍余、义勇民壮、佥防民丁,替换京漕、江北卫分官军,俱隶三营,操备紫荆等处关口,奏保杨洪等督操三营。(夏时正《名臣经济录·于谦怜忠录》)

疏闻,帝甚嘉纳之,命、俊领所部兵留京师

作为回报,杨洪则提议授予于谦将权,景泰帝也同意了。

(景泰元年正月)昌平侯杨洪请重总督军务少保于谦将权,上是之。(《国榷》)

而于谦在被授予将权之后,他也成为了开国以来实权最大的文臣。

在土木堡之变中,五军都督府的高层如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等人大多阵亡,导致兵部的地位迅速上升。总督军务、掌握兵戎、总兵之权,都是之前五军都督府对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现在均由于谦掌握。景泰年间,于谦与石亨共同主导了京营的改制,从三大营中抽调精军十五万,分成十个营,并增设兵部尚书或都御使提督营务。这种改制将明军的人事权从五军都督府转移到了兵部,曾掌管天下兵马的五军都督府自此被逐渐架空,武将的地位也日趋下降。

由于高度集中的军事权力,于谦在军队中威望甚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指挥,“自总兵而下莫不箱口结舌以依从”。边疆情况紧急,于谦却含糊地请总兵们制定战略,以求兵败时自己不会被追责,“责在系于总兵”。

景泰一朝,军队赏罚不明,缺乏纪律,如“昌平侯杨洪等开报杀贼有功官军,当时兵部止凭所报滥升”,没有出门的人可以凭贿赂得到升赏,战死沙场的人却可能得不到升赏。听闻京师的将领常常私自役使士兵,景泰帝便下令检查这种情况,发现不在岗上的士兵数以万计,却没有严惩那些将领,反而赐他们珍馐和财宝,实在令人费解。

在夺门之变以后,于谦被杀,但从他开始,兵部权力的上升和五军都督府的衰微却成为历史趋势,直到明亡。(参考:《顾诚明清史文集·关于于谦研究的浅见》)

除于谦、杨洪等人晋升以外,还有六万六千多名明军因京师保卫战而升职加薪。

(12月11日)升都督佥事范广、卫颖、陶瑾为都督同知,其都指挥使以下官军六万六千有奇升赏有差,以德胜门及涿州等处杀败达贼并阵亡也。

四、交涉

而在塞北,也先仍然多次尝试送明英宗回朝。11月11日后,也先遣使者计安、苏斌等人赴京。结果计安、苏斌等人到宣府一带后,尽皆被杀。

是铭传封圣旨,说了后差使臣计安、苏斌等赴京奏讨使臣,到宣府地方尽行杀了。(《正统临戎录》)

行营之时,喜宁曾向英宗提议:和也先同去甘州,让都督佥事毛忠等人来接应,先夺下陕西,再攻取南京云云。

太监喜宁来与爷爷计议,要和也先领人马,请爷爷同去到甘州,教刘、马太监,毛忠都督等接了爷爷,将一带人马收拾,夺了陕西,爷爷坐了,去取南京等语。(《正统临戎录》)

喜宁的建议看上去有一定可行性,因为明廷的内部还有不少矛盾,再加上英宗之前优待武将,若英宗真这么做,说不定会有大量武将来助英宗,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最终,英宗拒绝了喜宁的建议,毕竟这笔操作的破坏力太大了,而且南京是士绅势力强大的地方,倘若进入南京时自己根基不稳,说不定会成为傀儡。而除此之外,众人暂时也没有办法送明英宗回朝了,英宗只好在瓦剌营中暂住。

喜宁在此时已经投靠也先,不久又试图干掉袁彬和哈铭,但没有成功。后来英宗让也先遣喜宁赴京,袁彬奉旨传递密信,让宣府的明军擒获喜宁,最终处死喜宁。

11月末,也先派遣的使者终于活着抵达京师,并传来消息:也先要求明廷遣大臣迎回英宗,否则瓦剌将再次入寇。明廷却以使者言辞轻慢为由,不予回应。

二十五(三)日,也先遣使来索大臣迎驾,约以后月初三日至其营,否且又入寇。言词甚慢不答。(《否泰录》)

这下,也先和明朝彻底撕破脸了。从景泰元年闰正月开始,也先频繁率部攻打明朝,打赢了就抢,打不赢就逃,目的很简单:给明廷施压,让英宗回京。也先一边劫掠边镇,另一边又向京师派遣使者,反复要求明廷迎复英宗。

也先的做法给于谦和杨洪等人带来了很大压力,因为他们需要掌控京师,又不敢将边防交给自己不信任的人,只好让自己的亲信、家人参战,如范广、郭登、杨俊、杨能、杨信、石彪等人皆带兵出战,但也无法平定边患,最终招致了其他朝臣的非议。

更关键的是,于谦还犯了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专权。

遍阅《明实录》,但凡于谦向景泰帝提出任何建议,景泰帝几乎都会赞成于谦。连《明史》都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此事:“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而于谦仗着自己拥有将权,往往不和其他文臣商量就进行决策,结果得罪了大量文臣。

景泰元年正月,右副都御史罗通就与于谦争锋相对,上奏道:“近来,边镇的守将只看到少许达贼,却动辄谎称数千虏寇犯边。之前京师保卫战时都不知道杀了几个贼人,却晋升了六万六千多人。京城之下尚且如此,何况远在边疆?”

见到罗通的奏疏,于谦不高兴了,当即否定罗通的说法,请求辞去自己和石亨的职爵、不晋升那些协同作战的明军,以此来威胁罗通。

奏下,少保兵部尚书于谦言:“辽东、宣府、大同各处,近日累报声息。若依通所言,一概劾其不实,恐边将果有警不奏,必致误事。其奏德胜关等门外滥升官军六万六千有余,盖以武清侯石亨缴功次册内,将当先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升一级,阵亡者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升二级,其余齐力之人止是给赏,并无六万之多。今通既谓官军不曾杀贼,宜将臣谦同石亨已升职爵革去,其余官军俱具不升。”

此后,于谦便对罗通心怀怨恨,在景泰元年6月就请将罗通调往山西镇守。罗通不想离京,便奏请让于谦、杨洪和自己一起去山西。于谦顺势请将自己调往山西,景泰帝不许。最后,明廷还是让罗通去往山西了。

见于谦飞扬跋扈,文臣们又开始想念英宗了,至少英宗会和他们议事,而于谦不会。

景泰元年6月1日,王直领群臣上言,请求遣使至瓦剌部,以图迎回太上皇,又以“今既留寓虏中,而归以太上之尊,不复事天临民”的理由来安抚景泰帝。

景泰帝答道:“卿等所言确实有理。皇位非所欲,只是大家拥立我罢了。朕累计五次遣使,用财物向胡虏索要大哥,胡虏却不肯听。若再遣使者,恐怕胡虏会以送驾为由,扣留我使,仍举众来犯京师,祸害百姓。朕意如此,卿等再议吧。”

但不久,又有瓦剌使者来访,胡濙等人因此奏议迎复英宗。于是景泰帝召集群臣,向他们讲明应当拒绝瓦剌人的理由。王直却再次向景泰帝请求遣使,使得景泰帝神色不悦。于谦见状,当即言道:“皇位已经确定,还有谁敢非议?要派遣使者,不过是为了尽礼节、解决边疆问题而已。”于谦此言,主张遣使,但没有涉及接回英宗之事。听罢景泰帝便即释然,让太监兴安传旨,令礼部侍郎李实等人出使瓦剌。

景泰元年九(六)月二十六日,礼部会奏:“虏请遣使迎复当从。”明日,上立文华殿门内,面谕公侯以下各堂上官、各科道官、印官曰:“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敌绝,而卿等累以为言,何谓?”吏部王公首对云云,大意以为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玉色稍不怡,曰:“当时大位,是卿等要我为之,非出朕心。”少保于公继有对,盖以为:“大位已定,孰敢有议?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辞畅而意婉。上意始释,曰:“从汝,从汝。”言已即退......既而升礼部侍郎李实等为正副使以行。敕书既下,则惟言报礼不及迎复。实惊讶,诣内合白之,遇兴安,被诟曰:“尔第奉黄纸干事,他何与焉!”(《水东日记》)

李实在收到敕令后,却发现敕书仅仅谈到礼节的回报,没有涉及迎复英宗的事。李实为此感到很惊讶,便找人咨询,结果被兴安斥责了一番。

于是,李实等人于7月1日离京,出居庸关,过独石后北行,于7月11日至瓦剌营中,对也先说明来意。之后,李实又去朝见英宗。7月14日,李实辞别也先和英宗后南行,于7月21日入京。关于李实此次出使的见闻,李实《北使录》有所记载。

在李实出使期间,瓦剌使者也奏道:“现今关外的十四座城都被我们瓦剌围困,如果再不遣大臣来,此事恐怕不会轻易了结。”胡濙将该消息报入朝中,景泰帝便令群臣商议。王直再次建议遣使回复瓦剌,景泰帝则以李实还未回朝为由搁置此事。

最后,景泰帝或许是被王直等人烦得受不了了,便命右都御史杨善等人为使者,持财物回报瓦剌部。胡濙等人提议给太上皇带去御用衣食,景泰帝却不予理会。

(7月18日)命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工部右侍郎赵荣为正使,都指挥同知王息、正千户汤胤勣为副使,使瓦剌,赍金银书币,偕皮儿马黑麻以往。礼部尚书胡濙等言:“太上皇帝蒙尘已久,御用服食宜量,与善等诣虏营进供。”奏入,不报

等到李实回京后,王直和宁阳侯陈懋等人便奏请另遣使者持礼品前去迎回英宗。景泰帝以杨善已经出使为由,拒绝再次遣使。

既至,宁阳候陈懋、吏部尚书王直等上疏曰:“臣等适询李实,言自出塞北,行道中凡遇群虏,闻为议和使臣,皆举手加额,欣幸其来......宜仍遣实以衣物礼币诣虏迎复上皇,于理为宜,于事为当。”疏入,报曰:“虏人虚诈难测,李实方回,杨善已去,不须更遣使臣。但以迎上皇之意敕谕也先,付其来使足矣。”

7月23日,瓦剌使团、五军都督府、六部官员奏请派遣使者,皆被景泰帝拒绝。

把秃等奏讨使臣,上不许。五府六部数四上章,请遣使,亦不许。(《北使录》)

李实也入朝上奏,表示也先将迎回英宗的最后期限定为8月5日,还调回了入寇各边镇的瓦剌军。李实因此请求景泰帝遣大臣迎回英宗,景泰帝却仍旧令人再议。

(7月25日)礼部右侍郎李实言:“也先约臣迎驾,毋出八月五日。也先言:‘此期决不可失。’遂令酋长同罗绮往大同诸边,调回侵骑。伏望陛下俯从群请,即遣才智大臣往。”上命再议。(《国榷》)

但景泰帝绝不会想到,自己派出的使者竟自行把英宗接回来了。

七月中旬,杨善等人从北京出发,于7月29日抵达也先的大营。8月2日,也先回营,见到杨善等人,经过商讨,也先决定立即送明英宗回京。

而杨善此来,尽管没有尚书级别的官员、要求迎回英宗的敕书、特别厚重的礼品,却成功地迎回了英宗。根据孙太后之兄孙继宗的墓志铭可知,为了帮助杨善,孙家倾尽了家财。看来,英宗之所以能平安回京,离不开孙家的打点上下。

巳巳之变,痛惟大驾北巡,竭家资以助迎复之使,升都指挥佥事。(《国朝献征录·太传会昌侯追封郯国公谥荣襄孙公墓志铭节文》)

回营当天,也先就宴请众人。8月8日,也先和众头目为英宗送行,杨善、袁彬、哈铭随行。临别之际,也先等人上贡鞍马、弓箭、貂裘,又下马拜辞,痛哭而去。

也先得知院等及其妻妾俱送上行约半曰程,也先下马叩头,跪着解所带弓箭、撒袋、战裙以进,与众达子罗拜,伏地恸哭,辞去。惟得知院领部下人马直送至野狐岭。(《北征事迹》)

8月10日,知院伯颜帖木儿领人马将英宗送至野狐岭后,英宗辞谢而去。伯颜帖木儿得知,大哭道:“我的皇帝今日进去了,再几时得见?”(《正统临戎录》)

是日,虏酋也先遣得知院等领人马,护送太上皇帝驾至野狐岭。得知院进马叩头,哭辞而去。仍遣大头目率五百骑送至京师

为了保护英宗,也先等人还留下了五百名骑兵将英宗送回京师。

与此同时,朝中众人已经得到了英宗南归的消息,景泰帝遣人往宣府迎见英宗,又让礼部商议迎见太上皇的礼仪。胡濙提议让锦衣卫指挥和校官将车驾抬至居庸关,文武群臣在京城内外朝见英宗。或许是觉得胡濙的安排过于隆重,景泰帝嘴上同意,却仅是让礼部左侍郎、锦衣卫指挥佥事数人将太上皇送至京城内,安远侯柳溥领军迎接太上皇。

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胡濙言:“宜令本部遣堂上官一人至龙虎台,锦衣卫遣指挥二人并官校执丹陛驾辇轿至居庸关,各衙门分官至土城外,总兵等官至教场门迎接行礼。太上皇帝车驾自安定门入,进东安门,于东上北门南面坐。皇帝出见毕,文武百官朝见,行五拜三叩头礼。太上皇帝自东上南门入南城大内。”诏从之。命礼部左侍郎储懋至龙虎台,锦衣卫指挥佥事宗铎领轿马至居庸关,刘敬领丹陛驾至安定门内。仍命安远侯柳溥率领马步官军沿途迎接。溥请给神铳、毛马、响铃等件,不许

实际上,群臣对迎回英宗之礼、景帝是否要让位于英宗,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千户龚遂荣就匿名写书言道:“今都人一闻驾旋,无不喜跃,则人心尚未厌上皇也。今日奉迎,礼当从厚。主上当避位,恳辞而后受命乃可,不然恐千载史书难洗。”(《水东日记》)胡濙得到此书,转示众臣。有不少朝臣认为,此书令人信服,或许能打动景泰帝。但龚遂荣很快就被下狱,旋即又被释放。

胡公言此得之高学士,众因告公曰:“连日言迎复,上意屡以虏情多作为疑。此所言若封进,见朝野同情,或可感动上心。”......两人之量不同如此。旋闻有龚千户者闻捕治急,首罪锦衣。门、谢二镇抚以其当具奏而不具奏,坐不应。寻会赦,得释。闻龚千户其名遂荣,惜不曾识之,而揭帖亦留中矣。(《水东日记》)

英宗回朝之时,景泰帝甚至敕令边将出兵掩杀英宗,只是没人听从。

太上皇还,景帝敕边将:“各出精兵,左右掩击。”(《名山藏》)

8月14日,英宗抵达居庸关,侍读商骆奉旨来迎。英宗表示自己无意争夺皇位,又请商骆为自己书写避位诏书,将自己的想法告知景泰帝。

是日,太上皇帝驾至居庸关,侍读商辂来迎,谕之曰:“卿为祖宗社稷,费心忧念。朕幸得回京,愿退居闲处,卿便写书与皇帝知朕意。”

在避位诏书中,英宗将自己处于瓦剌营中的事定性为兵败被俘,将此事归因于自己用人不当,言辞颇为谦卑,还主动放弃了皇位,并提议迎接之礼悉从简略。

(8月15日)本曰,奉太上皇帝诏,告文武群臣:“朕以不明,为权奸所误致陷于虏廷。已尝寓书朕弟嗣皇帝位,典神器,奉钦宗祀。此古今制事之宜,皇帝执中之道也。朕今幸赖天地祖宗之灵,母后、皇帝悯念之切,俾虏悔过,送朕还京。郊社宗庙之礼,大事既不可预,国家机务朕弟惟宜尔。文武群臣务悉心以匡其不逮,以福苍生于无穷。朕到京曰,迎接之礼悉从简略,布告有位,咸体朕怀。”(《北使录》)

8月15日,英宗终于回到京师,在东安门和景泰帝会面,随后进入南宫,文武群臣纷纷行礼。此时,英宗的身边还有也先留下的二十名勇士护驾,昼夜不离。

太上皇帝驾还京,帝迎见于东安门。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先是,也先遣鞑子勇壮者二十人送驾,不离左右,夜则围宿,虽都御史杨善等不得近。及至东上门,揭帘审视,叩头而退。候入南宫,然后出就馆。

尽管英宗已经宣布自己放弃了皇位,景泰帝仍将英宗视为自己的威胁,此后也一直想要解决这个威胁。但无论是景泰帝还是于谦,竟然都没有能力干掉英宗。而英宗为了避开景泰帝的威胁,也只好在南宫居住。

自此,明英宗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软禁生涯。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