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机器人也是“音乐家”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4-11-19

唐若甫

人类和机器的关系长久以来是银幕上人们最爱的主题之一。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人工智能》到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从世纪之交诞生的《骇客帝国》四部曲到今年上映的动画片《荒野机器人》,电影导演们一直在探究由人类制造的机器人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些什么。观众亦藉由电影传递出的想象力,感受艺术家描绘的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未来。在音乐行业,机器人也在渐渐改变人们对音乐家的看法,挑战人类与音乐家划等号的固有认识。

10月17日在瑞典马尔默音乐厅,马尔默交响乐团便演出了瑞典作曲家雅各布·缪尔拉德为大提琴与乐队而创作的《机器人》——与以往演出现场不同的是,演奏大提琴的是一个机器人。

大提琴机器人由两个工业机器人手臂改装而成。3D打印的零部件组成的机器人由设计师兼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格兰设计于两年多前,历经两年多的改良和测试,终于10月份完成了初次登台。紧紧固定住的大提琴上,一个手臂控制弓子,一个手臂控制按弦,机器人根据预先置入的指令做出演奏动作。虽然机器人还无法做出像受过良好培训的大提琴演奏员那样复杂多变的音色,也无法根据指挥和乐团的回馈做出临场应变,但至少实现了机器人演奏大提琴的零的突破。

缪尔拉德的这部作品改编自自己的同名钢琴单曲,作品有着简单的旋律线,管弦乐赋予了原作更为饱满的音色,音乐旨在探索古典音乐在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全新疆界。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设计师都相信,随着科技进步,假以时日,机器人的“演奏”技艺会越来越精湛,势必会引发机器人和艺术创作的全新碰撞。

他们的想法并非骇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用机器人来替代舞台上的音乐家,科学家们过去近二十年来都在跃跃欲试。2008年,由日本本田制造的机器人阿斯莫(ASIMO)率先打破了人类的认知,成为第一个登台指挥并引起轰动的机器人。

2008年5月13日在美国底特律,有着小学生般身高的阿斯莫一步一步走上舞台。白色的四肢和躯干,他的模样似穿了宇航服的太空人,头部则像电焊工戴着黑色面罩,其实面罩内安装的是摄像机。阿斯莫具有独立自主行走的能力,在日本偶尔会被用来搀扶行动不便人士过人行道。当晚,和听众及乐团打了招呼之后,它便一板一眼地“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演奏了米奇·莱亚创作的短小作品《痴梦》。

与大提琴机器人一样,阿斯莫并不会自主思考,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学习此前指挥家的动作而来。根据预先设置的程序和指令,阿斯莫在台上有节奏地挥舞起双臂,同样不会随着乐团的起伏而有临场应变,俨然像一个复杂的节拍器。不过,有的音乐家还挺喜欢阿斯莫的指挥,其中就有第一提琴手拉瑞·何奇森。他表示阿斯莫的指挥动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僵硬,和人类一样具有流畅感。

无论是指挥台上的阿斯莫还是格兰设计的大提琴机器人,它们都以人形或模仿人类的四肢登台。还有一种音乐演奏机器人虽然外形肉眼难以察觉,演奏却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那就是一些钢琴厂商开发的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

这种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由一套安装在常规三角钢琴里的机械和电子设备组成,仅凭外观很难察觉它们的存在。它们能忠实记录钢琴家在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上的演奏,并以极高的还原度自动演奏。一些当红的钢琴家会定期受邀到生产厂商的琴房里演奏试琴,他们触键的信号会随之保存并分享给厂牌旗下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的用户,这样用户就听到钢琴家录制的信号在自家的钢琴上几乎毫厘不差地演奏出来,仿佛知名钢琴家就在家里开办音乐会一样。

有些钢琴家还会在音乐会里把自己的演奏和自动演奏结合起来。钢琴家如柴琼妍和俞湘君等都会在她们的多媒体音乐会中放置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并让它自动演奏,随后钢琴家会坐到琴凳上演奏,就像接过自动驾驶的方向盘一样进行人为干预。有时,钢琴家会在同一台钢琴上和自动演奏同时演奏一部作品,制造出四手联弹乃至双钢琴演奏的效果。不得不说,在钢琴演奏领域,机器人已经做到了逼真度极高的还原,可以和人类同台竞技。

不管是阿斯莫、大提琴机器人,还是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它们都是接受预先设置的指令或信号,忠实还原和再现人类的动作。这些机器人尚不具有人工智能的雏形,因为没有自主思考的意识,更不具有双向沟通能力,是十足的机器。即便如此,随着机器人制造工艺的不断精进,当机器手臂和手指的动作和机能可以快到躲子弹,巧到剥蛋壳,轻到夹豆腐的那一刻,也许包括演奏家和指挥家在内的音乐家才会开始产生忧患意识,深度思考机器人和音乐家之间的关系。但在那一刻到来之前,还是让我们端坐于音乐厅观众席,静静地享受音乐家带来的虽有瑕疵但重在情感交流的音乐吧。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