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上海还研制过上海59-1和上海-7型相机,它们和红旗20有关系吗

作者:书影旅行发布时间:2024-10-02

中国最经典的相机是东风和红旗20。

其中红旗20相机是上照二厂在1969年开始研制,当年是奉上级指示,作为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历经十个月研究成功。

当然它也是模仿相机,而模仿的对象是德国的徕卡M3和M4,最后一共生产了271台(其中有10台小开门的实验机)。

但这并不是首次仿制徕卡,而上海照相机厂在1958年成立前就开始德国的仿制了徕卡3B相机,后来命名为上海58-1,生产了1198台,非常成功。

后来又改进上海58-1,生产了上海58-2相机,产量达到了6.68万台。

但是上照厂仿徕卡并没有结束,而是在1959年初,又瞄上了1954年问世的徕卡M3,这可是当年世界上最红的相机,也是相机研发生产领域的一个高度。

据马正康先生的《海鸥相机大观》一书记载,59年初,上照厂按“行业领导”决定,以徕卡M3相机为原型,作为赶超对象,研发高级的旁轴相机:上海59-1。

上照厂成立试制小组,分为机械、光学和电子三个部分,进行艰难的攻关,最后完成了5台样机,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注:红旗20是向共和国二十周年献礼)。

然而这次试制机并不成功,样机完全达不到徕卡M3的性能和指标,最后不得不停止研制,无果而终了。

遗憾的是这款上海59-1不仅没有样机留下来,连照片都没有,成了上照厂一个最难解之谜。

上海59-1试制夭折,但仿徕卡M3的研制攻关并没有结束。

1960年,上照厂再次开启仿“徕卡”之路,这次据说是仿苏联的一款样机,而苏联仿的也是徕卡M3相机。

这款相机边研制边改进,进行试生产,到1962年终止,总量也就几十台。

《海鸥相机大观》上刊有四台图片,分别是无号、14号、19号和25号。

翻拍书中图片

这款相机被命名为“上海-7型”,可换镜头的旁轴相机,而镜头是L39口,而非徕卡M3型的M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海鸥相机大观》一书,说上海-7型是模仿前苏联的仿徕卡相机,但是我的记忆里,苏联是没有这款相机的。

我怕自己的见识不够,特意询问了苏联相机专家闵舫先生,问他大量生产的相机里没有类似的这款,那么试制或者研发的小众相机里,有没有貌似的款式,他答复我,也是“没有”。

我怀疑是这款相机的镜头是模仿了苏联的L39口镜头,或者是干脆拿来用了苏联的四片三组太塞型简易镜头。

翻拍书中图片

苏联没有,但不等于这个世上就没有,其实这个款式还是很眼熟的,有点像日本的佳能相机,至少外观上有克隆的影子,而镜头的接口也是通用的L39口啊。

日本佳能VT相机,1956年设计生产的,比徕卡M3晚了两年,有很深的M3痕迹,但由于专利问题,而不敢使用徕卡的M口,只能沿袭L39口,这就同M3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上海-7型试制相机最后没有投产,据说是单反镜头相机的崛起,逐渐成为相机主角,而旁轴相机开始落下风,上照厂这时很清醒,与时俱进,也主攻单反相机。

而上照厂研制出的第一款单反相机,也叫“上海-7型”。

两款不同的相机,都叫“上海-7型”,这在相机史上还不多吧,有点不可理喻。当然了,它们都是实验性质的相机,都没有最后正式生产,名称也是一时兴起,或者随意叫的。

上照厂研制的旁轴“上海-7”型相机最后夭折,没有生产;而单反的“上海-7”型相机命名为“上海DF-7”、“上海DF”,开始少量生产,在最后就是海鸥DF以及海鸥DF-1了,产量巨大,甚至有出口。

文章到这里的问题,那就是1959年的“上海-7型”和1069年的“红旗-20”,两者有没有关系,在研发上,后者是否考虑了前者的因素,有人说红旗20相机的倒片轴部分,是使用了上海-7型的思路。

而闪光插座和背带环,也是使用了前者的理念,这点看来是有道理的。

当然了,由于我现在手边没有上海-7型,一些细节不好对比,等下次再到海鸥之家,把上海-7型好好拍一下,各个角度,或者就可以释然了。

而上海59-1只能想象它存在时的样子,究竟是怎样仿的徕卡M3呢?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