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也好,震荡也罢,属于生物制药行业的2024年,即将成为过去式。
当海外生物科技融资回暖,国内一级市场依旧冰冻,企业融资难,投资人退出难、募资难;二级市场反弹了又没有完全反弹,有人股价翻倍,有人跌至历史低位;科创板IPO依旧没有破冰;有人手握百亿资金,有人捉襟见肘,徘徊在破产边缘。
行业巨变之下,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大创新药谜团:
到底谁会买走Summit?传奇生物能否在2025年创造中国最大biotech并购案?港股能给一哥恒瑞医药多少估值?谁又会是第一家公开退市的创新药企?CAR-T再次折戟医保谈判,天价药还能不能破局?中国创新药到底会不会像汽车一样颠覆世界?
……
这一切,留待2025年来揭晓。
政策端,2024年最大的利好,就是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到医药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
最早在今年3月份有相关《方案》版本流出,针对我国创新药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囊括了研发、审批、进院、支付、投融资五大核心环节。
更重要的是,在《方案》中,创新药行业的地位空前提升:首先,它被视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其次,目标是实现自主可控,不受制于人。
这极大鼓舞了市场。
只不过,目前最终的方案尚未发布,不确定与此前流传版本是否有差异。因此,市场对“利好”仍存在不同态度。
最终,《方案》对创新药行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需要看落地的节奏,另一方面要看具体的落实细则,以及在后续实际操作中的执行情况。
这也带来一个谜团,全产业链支持能否在2025年落地?比如如何进一步拯救投融资信心,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重启?
寒冬依旧。
医药较2021年6、7月高点已回调超过三年,超跌背景下,市场对医药困境反转预期高涨,各大券商首席“否极泰来”都已经喊麻木了。
然而,经历9月份的大涨行情后,又重回下跌,截至12月4日,医药板块下跌9.12%,在31个一级行业分类中位列31名。
可以说,创新药反弹了又没有反弹。虽然A股、港股创新药指数的涨幅强于沪深300和恒指,却还是跑输了科创50和恒生科技。
宏观上,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是一大变量。生物医药是风险资产,对利率波动敏感。但是,自9月份美联储开始降息以来,创新药的市场表现却跑输大盘。
这背后,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信心问题。国内市场异常内卷,加之监管推动的降价、创新药出海不顺,导致人们重新审视行业预期。
尽管今年以来,无论政策端还是企业端利好因素不断,但是,市场似乎依然需要更多时间来修复信心。
2025年市场行情,会彻底回暖吗?
随着康方生物/Summit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了HARMONi-2研究结果,AK112不仅PFS大幅领先K药,且全亚组获益,安全性也非常有益。Summit股价连续多日大涨,市值一度高达245亿美元。
一场有关Summit的收购谈判风云,也扩散开来。
原因无他,对于Summit这种“项目性”的Biotech公司和幕后操盘人Duggan来说,最终的好归属必然是被MNC收购。
并且,在紧迫的专利悬崖面前,没有哪家MNC能够拒绝一款能够挑战K药的潜力管线。
拥有现任“药王”K药的默沙东,被投资者视为最有可能买下Summit的MNC。然而,默沙东在11月份,以5.88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27亿美元的里程碑款,买下了同样来自中国的PD-1/VEGF双抗LM-299。
这也留下了一个谜团,2025年Summit会不会卖身?又是谁会买走Summit呢?
唯一确定的是,无论是谁,目前按Summit表现来说肯定能要花个大价钱了。
中国最大biotech并购案,没能在2024年达成。
早在7月份,传奇生物便成为了海外诸多投资者眼中的潜在重磅并购标的。当时还曝出了传奇生物收到百亿美元并购邀约,并聘请投行帮助董事会审查邀约等事项。
但竞标者的身份并未披露,不少市场人士猜测,很可能是强生,因为Carvykti完美契合强生多发性骨髓瘤霸主的战略。
不过,数月过去,传闻并未落地。反倒是在10月22日,金斯瑞发布公告称,将解除对传奇生物及其附属公司的合并,并将其视为其对联营公司的投资。变更之后,传奇生物的资产和负债不再并表金斯瑞。
这再度引发市场对传奇生物归宿的讨论。事实上,早在二季度业绩交流会上,传奇生物CEO黄颖曾表示,董事会正在与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话。其还指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方法不止一种。
并购仍有不确定性,Carvykti仍在加速奔跑。前三季度,Carvykti销售额达6.29亿美元,同比增长84.3%,今年有望冲击10亿美元大关。
由此,这也留下了一个谜团,传奇生物最终是否会被出售?如果不是强生,神秘买主又会是谁呢?估值又会有多高?
去年以来,石药集团正在加速回A的步伐,通过内部资产腾挪,寻求更高的估值。
先是将巨石生物注入新诺威,使后者成为自己的A股创新药平台,随后又筹划76亿元收购案,进一步扩充新诺威的资产。
这两次注入几乎将最有价值的品种都装进了新诺威,而且很多是能在近期快速变现的管线。比如PD-1恩朗苏拜单抗、HER2 ADC药物SYSA1501和GLP-1药物TG103。
除此之外,ADC临床前期管线及奥马珠、帕妥珠、乌司奴等生物类似药,也都归属于新诺威。
目前,新诺威市值超过380亿元,动态市盈率超200倍;市值最高时超过570亿元,几乎与石药港股市值持平。
一直以来,石药港股股价萎靡不振,为了提振股价,管理层甚至抛出了50亿港元的巨额回购。但是,石药在眼下这个青黄不接的节点,加速资产腾挪,寻求更高的估值,在外人看来有“画饼”的嫌疑,对股东来说也有“掏空”的风险。
不过,石药并没有停下资本运作的步伐。
新诺威之外,石药还入主了ST景峰。市场猜测,在新诺威身上尝到资本运作甜头后,它或许是想复制操作,将ST景峰打造成一个中药资产平台。
除去巨石生物和石药百克,石药还培育了纳米制剂、细胞疗法和siRNA等众多创新资产。这些同样是更易获得市场青睐、高估值的资产。
进入2025年,石药还会继续“拆拆拆”吗?
在石药集团加速回A之际,恒瑞医药则开启了港股上市之旅。
12月9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启动H股发行并上市事宜。公告一出,其股价下跌2.53%。早在10月份,有传闻称恒瑞医药将赴港上市,当天其股价盘中最高跌幅5.66%,收盘跌3.99%。
尽管港股IPO将再度扩充恒瑞医药的弹药库,为其国际化征程提供更多资金保障与融资渠道,但是,市场似乎看空这一消息。
核心或许在于,由于投资者结构迥异,A股与港股市场在估值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进入资本寒冬以来,港股给予药企估值也比较低,无论老牌还是创新药企。目前,恒瑞医药在A股的动态市盈率接近50倍,而与它同属国内一线阵营的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在港股的动态市盈率均低于10倍。
而过去几年,实现A+H的药企也并不算少,包括荣昌生物、百济神州、君实生物、诺诚健华等等,目前港股市值较A股几乎折价60%以上,最高则打了4折。
这也带来一个谜团,港股究竟会给一哥多少估值呢?
对于大部分创新药企,2024年依旧十分艰难。
一级市场融资困难,甚至有创新药企,因为融不到钱,只能跑到小红书碰碰运气;IPO也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为了活下去,裁员、砍管线者比比皆是,一些未上市企业,由于资金匮乏,破产者也不在少数,甚至曾经的明星项目也悄然“消失”了。
上市企业的境况并没有好太多,或者说,市场分化日益明显。以18A为例,Choice数据显示,板块的年内跌幅中位数为17%,强者如云顶新耀股价已经翻倍,而最惨的北海康成却跌去了85%。
若以中报/三季报财务数字来看,约28%的18A企业、36%的科创板(带U)药企,账上现金不足以支撑两年的创新药企。
换句话说,扛不住的上市企业也不在少数了。典型如北海康成,最新市值不足6000万港币,已成为最小的18A企业;截至2024年中报,账上现金不足5000万元。
这样的股价表现,基本预示着,市场已经默认北海康成面临“破产”的风险。
实际上,在美股市场,破产的生物科技企业退市是常见的现象。早在20年前,生物技术公司的“退市潮”早已上演过。
就这一点来说,国内生物科技产业并未真正“接轨”,不少上市企业仍在勉强维持运营。
但长远来看,部分企业的价值归零只是时间问题。当企业最终陷入实质性困难,企业也就丧失了自救的主观意愿。那么,退市可能也就是时间问题。
那么,2025年会诞生第一家公开退市的创新药企吗?这又是否会拉开新的一轮“破产潮”?
2024国谈,CAR-T疗法再战再败。
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医保局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维持医保基金正常运转,确保医保支付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一些高价药仍会被挡在医保门外。
但立足整个行业,不管疗法有多新颖,又或是技术有多先进,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患者获益,而这取决于疗效和可及性。
已上市的CAR-T疗法都在讲可及性,寻找更多支付方的支持。现实是,现阶段依靠降价进医保、扩大可及性,可能性极小。
那么,天价药在国内市场还有没有出路?
商保或许会成为突破口。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在发布会上直言,随着医药技术快速发展,一些昂贵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相继上市,仅靠基本医保制度难以完全支撑,医保局正在着力构建“1+3+N”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创新药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
当商保被提上日程,在各项政策加持下,在医保牵头改革下,新的变化正在孕育之中。
这也带来一个谜团,以CAR-T疗法为代表的天价药物,能否在2025年成功破局?
自免作为第二大疾病市场正醒来。
一度,很多自免重磅炸弹到了中国,销售成绩都不乐观,包括老药王修美乐。直到2022年,诺华透露IL-17单抗司库奇尤销售额已超30亿元,堪称国内自免奇迹。
就在今年5月,诺华表示,司库奇尤单抗已经惠及国内50万患者,过去一年新增了20万。
经过海外进口药物的长期市场培育,加之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内自免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也为国内药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24年,也被称之为自免元年。康诺亚的首个国产IL-4R抗体司普奇拜单抗获批上市,智翔金泰的IL-17A单抗赛立奇、恒瑞医药的IL-17A单抗夫那奇珠,在同一天获批上市。
可以说,它们都赶上了“好时候”。典型如司库奇尤单抗,其证明了在中国银屑病领域,IL-17靶点拥有潜力。
但与此同时,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从司库奇尤单抗到度普利尤单抗,均是采取降价进医保放量的策略。以前者为例,其价格经过多次调整,从最初进入医保的1188元/支降至870元/支。
这使得使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的患者每年自费支出大幅降低。在北京地区,患者一年仅需自费2784元,月均费用不到300元。同时,其瞄准县域市场,不断下沉,抗迅速成为众多银屑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在这个蓝海市场的竞争中,海外药企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这也给后来者留下了无形压力。
那么,国内药企能否在强敌环绕中突围,抢占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2025年的销售表现,会给出答案。
这是一篇来自海外博主文章而引发的话题。汽车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西方是否会不再具有竞争力。在生物技术领域,一些人也开始提出这个问题。
新药都将来自中国吗?
眼下,谈论这一话题,似乎还过于遥远,但我们也要保持期待。毕竟,我们真正大面积搞创新药就这10年,未来全球50%的FIC/BIC来自中国也不必太过意外。
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创新药行业在全球市场上所扮演角色,从此前的引进方变为现在的授权方。根据华泰证券统计的数据,截至11月18日,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达14%,总金额占比达30%,中国已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
另一组数字,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的分享: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3年的34位已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当前,我国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居世界前列,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不过,我国论文和专利数量虽居世界前列,科技成果转化仍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6%,与美国的21.6%相比有较大差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那么,2025年,中国创新药又将给全球市场带来什么颠覆性变化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武月,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