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海湿讯|日本捕鲸业死灰复燃,鲸肉重回餐桌,“海豚湾”阴影再现

作者:中国绿会发布时间:2024-09-16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https://mp.weixin.qq.com/s/3dBCOvrwjtiAiy5h9WLFbw

本文约 4800 字,阅读约 10分钟


还记得《海豚湾》吗?太地町,这个因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海豚湾》而声名狼藉的地方,长期以来,它残忍的捕鲸方式广受诟病。每年,成群的海豚被驱赶到狭小的海湾,然后被屠杀。这种血腥的场景不仅挑战着人类的道德底线,更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部纪录片以震撼的画面和详实的资料,揭露了太地町海豚捕杀的残酷真相,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强烈谴责。这部影片不仅让太地町声名狼藉,也促使国际社会对海洋动物保护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甚至于,这对太地町的旅游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抵制太地町,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24年9月1日,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再次开启了针对海豚、短鳍领航鲸等小型鲸类的围捕作业,这一血腥场面,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共同船舶株式会社官网展示的一搜捕鲸船。该公司称:“在日本农林水产大臣的许可下,日本在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内进行捕鲸作业。捕获的鲸鱼会从捕鲸船转移至母船,在进行生物学调查之后,通过积累的解体技术,将其加工成各种鲸鱼制品。为了生产刺身、罐头以及内脏类等多种鲸鱼制品的原料,母船上配备了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在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力求稳定地提供美味且健康的鲸鱼产品。”图源:共同船舶)

时隔三十余年,日本于2019年重拾商业捕鲸。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其与国际捕鲸委员会的决裂,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争议。此前,为了保护鲸类资源,国际社会曾经在1946年成立了国际捕鲸委员会(IWC)。IWC的主要目的是对鲸类的捕捞进行管理和保护。日本在1951年加入了IWC,并在1986年《全球禁止捕鲸公约》通过后,停止了大规模的商业捕鲸。1986年,IWC通过了《商业捕鲸禁令》,禁止成员国进行商业捕鲸(但允许一些特殊情况,如科学研究捕鲸等)。由于与其他成员国在捕鲸问题上的分歧,日本于2018年宣布退出IWC,并于2019年重启了商业捕鲸。

2024年9月12日,环保组织“蓝色星球协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揭示了日本捕鲸业的最新动向。日本领先的捕鲸公司——共同船舶株式会社(Kyodo Senpaku),公布了近50年来首次猎杀长须鲸的画面。自这一事件发生后,日本又屠杀了另外四头长须鲸,引发了全球环保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对。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日本在2024年的捕鲸配额中,共计包括376头鲸,其中59头为长须鲸。这一配额显示了日本在恢复商业捕鲸活动后,所设定的捕猎目标和计划。

(上图:这是日本近50年来商业捕捞的第一头长须鲸。这头鲸被拉入了船上,进行处理。视频截屏来源:AP/共同船舶株式会社公布的猎杀长须鲸的画面)

日本重启商业捕鲸:文化遗产?科学研究?经济需求?

日本政府一直声称,其捕鲸活动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然而,这一说法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许多科学家认为,日本所谓的“科学研究”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其目的只是为了掩盖商业捕鲸的本质。国际捕鲸委员会(IWC)也多次对日本的捕鲸活动表示谴责。2019年,日本正式退出IWC,并重启了商业捕鲸,这一举动更加激化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批评。

日本重启商业捕鲸的决定,其实若是深究的话,不难发现,这一举动的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

文化和传统的角度来看,捕鲸在日本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光是日本,还有许多世界上其他“靠海吃海”的地方)。在一些日本人眼中,捕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民族身份认同的体现。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地区,捕鲸传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捕鲸的习俗已经深深嵌入当地的社区文化中。所以,捕鲸的支持者觉着,恢复商业捕鲸有助于保护这些传统,并使其得以延续和传承。

(共同船舶株式会社官网上链接的卖鲸鱼肉的网站,小编打开看了一下,如上。图源:kujiraniku)

第二个赤果果的因素是经济利益。虽然近年来鲸肉的消费量在日本大幅下降,鲸肉产品在餐桌上也不再是主流,但捕鲸业在某些沿海社区依然提供着重要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支撑。对于那些依赖捕鲸生计的渔民来说,恢复商业捕鲸意味着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计,继续从事祖辈传下来的工作。虽然鲸肉市场似乎比较相对小众一点,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餐馆和零售市场。因此,商业捕鲸对一些日本渔业经济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是,科学研究的理由也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为其捕鲸活动辩护的一个关键点。自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实施全球禁止商业捕鲸的禁令以来,日本一直以“科学研究”的名义在南极和西北太平洋进行捕鲸活动。众所周知,这一理由多次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许多人认为这是掩盖商业捕鲸目的的借口。反对者认为,这种所谓的“科学研究”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捕杀的大量鲸鱼最终还是进入了市场。对此,国际社会,包括环保组织和许多国家,一直对日本的捕鲸行为提出批评和反对。

另外,国家主权问题也是日本坚持捕鲸的一个比较核心的理由。日本政府认为,捕鲸是一种合法的、正当的活动,是日本文化和饮食传统的一部分,属于国家主权范畴。日本官员曾多次表示,捕鲸政策应由日本自主决定,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无权干涉。

很有意思的是,“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1年的一篇日本媒体的报道显示:日本在南极海域持续进行“非致命的鲸类调查”(“日本南极丰度与种群结构调查”(JASS-A)项目),由由一搜747吨重的“丰深丸2号”号研究船于2021年12月从宫城县仙台附近的盐釜港出发去开展的,旨在证明某些鲸类物种数量已恢复至可持续捕捞的水平,通过对鲸类的视觉观察、卫星追踪和生物样本采集等科学研究,收集数据以支持其可持续捕鲸的立场,并强调在全球鲸类保护背景下,日本认为部分鲸种数量充足,可以合理管理和捕捞。该报道称:在2021年的调查中,考察队发现了来自八个物种的近1200头鲸类。

商业捕鲸作业

商业捕鲸作业的船只通常由捕鲸船和母船组成,它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捕鲸任务。

“捕鲸船”(英文中叫whaling vessel、whaler)是专门用于发现、追踪和捕获鲸鱼的船只,通常体积较小、但速度快,能够在海上迅速移动以便接近鲸鱼。这些船上装备有捕鲸炮,一种带有炸药的鱼叉,用于发射并捕获目标。捕鲸船通常还会配备先进的雷达和声纳系统,用于定位和追踪鲸鱼群,并通过无线电等设备与母船保持联系,便于协调作业,一起抓鱼。

“母船”(factory ship)是整个捕鲸作业的指挥和加工中心,体积庞大,功能全面。它的主要作用是接收捕鲸船捕获的鲸鱼,并进行解剖、切割和加工。母船上配备有冷冻舱和加工车间,可以在海上直接将鲸鱼的肉、油脂和骨头等进行分割、冷冻和包装,制成各种商品。捕获的鲸鱼肉会在母船上进行冷藏和储存,以保持新鲜度并运送到市场。此外,母船还为捕鲸船提供燃料、食物等补给,并负责在海上提供支持和维护服务。

通常,一个商业捕鲸船队由许多艘捕鲸船、和一艘母船组成。捕鲸船会在广阔的海域中分散开来,搜索并捕获鲸鱼,然后将捕获到的鲸鱼拖至母船进行处理。整个过程需要高效的协调与操作,以最大化捕获量并保证鲸鱼制品的质量。这样相互配合的作业模式在捕鲸业历史上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大规模商业捕鲸盛行的时期。即使在现代,捕鲸船队依然遵循这一比较经典的“合作”模式,只是配备了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效率更高了。

换而言之,“捕鲸船”就像是妈妈派出去的小兵, 它们在海上四处游荡,一旦发现“猎物”,就会赶紧给妈妈(母船)发信号,然后大家一起合力把“战利品”拖回家。

上图:《荷兰捕鲸船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一幅描绘风景的油画,创作于1690年。画作展现了荷兰捕鲸者的捕鲸场景,反映了17世纪荷兰捕鲸业的风貌。画家是阿布拉哈姆·斯托克(Abraham Storck)。

上图:1823年沉没在太平洋海底的“两兄弟”号捕鲸船。直到2008年,在深邃的海底被发现,一名潜水员正手持探照灯,小心翼翼地检视着沉船上锈迹斑驳的锚。图片来源:NOAA/Greg McFall

商业捕鲸的早期形式开始于17世纪,最初由欧洲国家,如荷兰和英国,开展。最初的捕鲸主要是为了获取鲸油,用于照明和润滑等用途。18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捕鲸业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北极地区。19世纪,商业捕鲸达到了鼎盛时期,美国、英国、挪威、日本都是这方面的海上霸主。随着鲸鱼的资源越来越少,20世纪,商业捕鲸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和法规。

如今,全球大约有90种鲸类动物。

典型鲸豚物种

我们来看看中新网里面提到的鲸豚物种。

海豚是一类体型较小、智能高、性格活泼的鲸类动物,属于海豚科(Delphinidae)。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的温暖和亚热带水域,也可以在一些寒冷海域找到。海豚的体型通常较小,体长从1.5~4米不等。它们以其社交性和复杂的行为模式而著名,常见的种类包括瓶鼻海豚、短吻海豚和宽吻海豚等。海豚以鱼类、章鱼和小型头足类为食,并且通常会形成群体合作捕猎。

短鳍领航鲸,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鲸类,属于领航鲸科(Globicephalidae)。短鳍领航鲸体长可以达到6~8米,体重可达4吨。它们主要分布在温暖的海域,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短鳍领航鲸以其显著的黑色或深灰色皮肤、较短的鳍和大的圆形头部而著称。它们以鱼类、乌贼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通常生活在较小的社群中,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

中新网的报道里面没提到,此次围捕作业,主要针对的是海豚和短鳍领航鲸。这些小型鲸类通常在群体中活动,捕捞这些物种不仅涉及到单个个体,还可能影响整个种群的稳定性。一般来说,要搞围捕作业,通常是采用网围捕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在海域中布置网具、把目标鲸类困在一定范围内,然后逐步捕杀。围捕过程常常伴随着噪音和混乱,可能对鲸类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而且,围捕行为对鲸类造成的痛苦和折磨,引发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动物保护,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

(捕鲸作业是在捕鲸船上进行的。共同船舶株式会社的信息显示,“当发现鲸鱼时,船员会首先测量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精确瞄准后发射捕鲸炮。为了防止鲸鱼逃脱,同时避免让其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这项工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击毙命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经验。”图片来源:共同船舶株式会社官网)

日本捕捞的鲸类物种中,包括许多濒危物种,如长须鲸。比如,“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留意到红星新闻的报道,提到了2024年日本捕鲸业的另外一种围捕对象——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的长须鲸。长须鲸(Balaenoptera physalus)是地球上第二大鲸类,仅次于蓝鲸,其体长可达22米,体重可达50吨。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通过鲸须板滤食小型磷虾和鱼类。数据显示,在1905~1976年期间,全球范围内被捕杀的长须鲸数量超过了72.5万头。尽管在20世纪中期由于商业捕鲸活动曾面临严重威胁,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禁令已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捕猎压力,但长须鲸的种群恢复仍然缓慢。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将长须鲸列为了易危物种(vulerable)。如今,在这样的捕捞压力下,它们的未来,恐怕更为不妙。

上图:一头长须鲸。摄影: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日本政府于2019年7月重启商业捕鲸,但,这一决定并未得到所有日本民众的支持。而且,此外,国际社会对日本重启商业捕鲸的批评也对日本国内的舆论产生了影响。捕鲸公司们也在想方设法、频出奇招,希望吸引人们去买鲸鱼肉,比如2023年日本公司推出鲸鱼肉自动售货机、今年9月13日又会有免费的品尝鲸鱼肉的活动。如今,日本社会对捕鲸的态度存在显著分歧,年轻人普遍对鲸肉的腥味敬而远之,认为捕鲸是一种过时且残酷的行为;但一些中老年人却把捕鲸为文化遗产,并积极支持这一行业。随着人们对动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对捕鲸行为表示反对。

END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文 | 昆山

编辑 | Sara

排版 | 绿叶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 1.  20世纪商业捕鲸影响持久:鲸鱼遗传多样性缩水

  • 2. 冰岛出现因捕鲸禁令导致失业的抗议

  • 3. 鲸类脊柱结构新发现揭示水生环境适应机制

  • 4. 王敏幹:卡塔尔的鲸鲨保护实践 | 海湿公开课(第36集)

  • 5. 神秘的白鲸“间谍”?挪威发现疑似“普京鲸”浮尸

  • 6. 座头鲸的神奇工具——揭秘鲸鱼的“泡泡网”!

【参考资料】

  • 中新网:血腥!日本“海豚湾”再度开启捕猎季

  • 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834035089494978561

  • 红星:时隔48年,日本再度捕捞濒危长须鲸!“血腥捕鲸史”曾震惊全球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SJUA2A051492T3.html

  • 共同船舶株式会社(Kyodo Senpaku)官网

  • https://www.kyodo-senpaku.co.jp/

  • 其他有关报道:

  • https://japan-forward.com/tag/kyodo-senpaku/

  • https://japan-forward.com/japans-non-lethal-whale-survey-continues-in-the-faraway-antarctic/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aler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Whaling_ships

  • https://m.jiemian.com/article/8804071.html

海湿·合集
点击访问往期主题文章



海洋与湿地


专门报道海洋与湿地、全球环境治理等前沿动态, 为学术研讨活动提供公益支持。服务我国广大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