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极目锐评∣34岁博导突发心梗逝世,科学家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极目新闻发布时间:2024-09-09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实习生 王金瑞

近日,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增教授因突发心梗逝世,终年34岁。青年才俊英年早逝,光明前途戛然而止,既给相关领域的科研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令人扼腕叹息,并再次将科研人员的健康问题推向公众视野的焦点。(据9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

李海增教授

公开资料显示,李海增出生于1990年3月,是SID显示系未来之星青年领袖,青年泰山学者,首届山东省海外优青项目获得者;还荣获了Nanoscale新锐科学家奖、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殊荣,还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等主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当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卓越的学术贡献,反映了李海增教授在科研领域的杰出才华和无限潜力。然而,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科学家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科学家的健康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际上,作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生力军,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才俊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和时间成本。《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的受访科研人员反映自身有抑郁倾向甚至抑郁高风险,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40岁以下和中级职称科研人员的中重度焦虑更为显著。

创新常常是九死一生的,这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打底。科研活动是枯燥的、漫长的、寂寞的,还要频繁面对失败和挫折,这就要求科学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追求知识进步是每个科学家的共同愿景,但很多科学家往往把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全部,有时候过度劳累、缺乏休息、压力过大,忽视了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反而制约了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给科研活动带来了潜在威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缺乏健康管理意识,盲目透支、超额消耗,到头来哪怕短期取得了卓越成效,也会像竹篮打水。

个人的健康意识,行业的健康生态,全社会的尊重科学家的友好氛围,都是守护科学家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到增加科学家的健康意识,从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到提供及时的医务援助,环环相扣,都是筑牢科学家身心健康全链条上不容忽视的。只有点点滴滴改善科研环境,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提倡合理工作制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助力科研生力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元气满满投入实验活动中。

科研强国梦离不开每一个科学家的付出,科学家的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优化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让科研人员能够更专注于科研工作本身,既是科学家个人之福,也是全社会之福。

(来源:极目新闻)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