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为拟音的版本号,代表 2022 年。由于切韵拟音 L 采用的音位分析较为先锋,现在 unt 又设计了切韵通俗拟音——它是切韵拼音的一种国际音标转写,也是和切韵拟音 L 等价的。本文同时介绍二者,但条件有限,无法介绍中古汉语音韵学的相关知识,只好默认读者已了解;阅读本文前建议先阅读《切韵拼音》。二者现均已在推导器(https://nk2028.shn.hk/qieyun-autoderiver/)发布,可以使用。
此外切韵拟音 J 也已更新为 2022 新版,它完全是切韵拟音 L 的改写,J 原版、新版与 L 的对比见文末。
《切韵》记录的是真实、单一的音系,反映的是南北朝后期至隋汉语共通语。这一共通语以金陵和洛阳为标准。这一共通语在同时代有其他不同但等价的反映方式。
这一共通语(或者说切韵音系)几乎是今天除闽语和一些土话外所有汉语方言的等效祖先。说“等效祖先”是因为这些方言不可能都是这一共通语的直系后代,也不可能只有唯一的中古祖先,但它们的中古祖先就算不是“切韵话”本身,也几乎和切韵音系等价。说“几乎”是因为客家话有读阴调的响音声母(官话、吴语甚至也有零星的),这是比切韵音系更早的层次。当然,这不影响切韵音系的性质和这一共通语的地位,如同北京话不分 ar、anr 不影响普通话(许多地方口音分 ar、anr)的地位。
汉语的音节结构流行两种分析法:(忽略声调)
切韵拟音 L 采用“声介 + 韵”模式(图上侧),切韵通俗拟音采用“声 + 介韵”模式(图下侧)。二者实际上等价。
表层出现的辅音音值:
上表就是在五十一声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仅用于 ʐɨ 这一音节的俟母 ʐ,并且增加了唯一不作声母的 ɹ。我们定非三等韵的区别特征为音节首的 [+舌根偏后]。之所以不采用小舌化,是因为小舌音的区别特征一般是 [舌面, −高],而诸如 ᵱ、t、ᵴ 等声类根本不涉及 [舌面],此外还因为非三等韵也包括韵核为高元音的东一、尤韵。
切韵音系的介音有两个空位,一个对应“开合”,一个对应“等类”。合口介音自然是 w。等类介音构拟如下:
钝声母三等 A 类:j
钝声母三等 B 类:ɹ
钝声母三等 C 类:无介音
锐声母三等:无介音
非三等:表层无介音,底层可分析出 /j、ɹ/ 介音
三 B 介音的构拟没有直接的对音证据——梵汉对音的重纽 AB 类字中对应带 介音音节的总是 B 类字,似乎表明三 B 介音带有 r 色彩,可是三 C 字也可以对应带 介音的音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但我们认为 ɹ 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其他等价写法(如 ɨ̯˞、ɻʲ)都不如它简洁。我们也要承认它在表层形式可能跟 ɨ̯ 无别,但它的底层形式必须属于腭音类。
“无介音”三等声母后都会强制伴随一个和声母同部位的滑音,但没有音位价值,所以不写。切韵通俗拟音则为了通俗性而牺牲简洁性,将它写出,视作介音,且写成纯元音:三 C 韵(不论声母锐钝)添加 ɨ 介音(实际上精章组后的是 i 介音,但为了方便,仍写 ɨ),tʂ 组后的三 AB 韵添加 ɨ 介音,其他锐音声母后的三 AB 韵添加 i 介音。j、jw、ɹ、ɹw 介音切韵通俗拟音也都转写为纯元音 i、y、ɨ、ʉ。
关于声母和介音的更多,见《切韵小统计:三等非三等混切(及声母的拆分)》(https://zhuanlan.zhihu.com/p/541263851)、《三等 C 类韵应该怎么定义?怎么从切韵反切上判断一个韵是否三等 C 类韵?》(https://www.zhihu.com/answer/2657435455)和《中古切韵音系究竟有几个元音音位?》(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18645/answer/2737194356),此处不赘。
切韵拟音 L 将精组非三等 tᵴ 都写作 ts,因为 [−舌根偏后] 的精组三等 ts 后面总是有 j 介音。切韵通俗拟音则将所有 [+舌根偏后] 辅音都并入 [−舌根偏后] 辅音,因为 [−舌根偏后] 辅音后总是有非后介音表明“[舌面, +高]”。切韵拟音 L 的声母即四十七声类 + 俟母,切韵通俗拟音的声母即一般的三十八声母。对声母的音位分析还可以继续深入,例如《中古切韵音系究竟有几个元音音位?》(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18645/answer/2737194356)提到的在底层分析出 111 种音节首,这就不是我们想考虑的事情了。
元音
表层出现的元音音值及我们采用的区别特征:
我们采用现在的流行习惯,a 表示央低元音,æ 表示前低元音,而不是国际音标表所画的那样。这里 [+后] 比一般的后元音更后,是与上述小舌辅音同部位的(普通话的 u 常能听到 u̠ 这种变体。相对地,英语的 u 现在至少是 u̟ 了)。
这里将二等韵韵核构拟为咽化元音。作为其次要调音目标的咽近音 ʕ̞ 不同于阿拉伯语的 ʕ = ɑ̯,即 [+低, +后],而是类似于东北高加索语系 Archi、Tsakhur 语的 ʕ = æ̯,即 [+低, +前]。但我们不能采用 [+低, +前] 这个特征,因为有中元音 eˤ 和后中元音 oˤ 的存在,我们暂且就采用 [±咽](也许是一元的 [咽]),这不影响本质。
构拟的思路非常简单:设二等的次要调音目标为 。押韵表示麻二的韵核 æ 和麻三的韵核 æ 完全无别,即 æ = æ,则应有 = æ̯ = ʕ。这正如因为 j = i̯,所以 iʲ = i。(假如 æ ≠ æ,那么麻二、麻三就会像和 e、eˤ 相关的韵部一样在押韵上产生距离,因为 e ≠ eˤ)
注意不要混淆这里定义的二等 [+咽] 跟前面定义的非三等 [+舌根偏后]。这种 [+咽] 必然蕴含着音节首的 [+舌根偏后],但调音姿态比单纯的 [+舌根偏后] 多了舌面前部的隆起和前伸,进一步降低第三共振峰。这不同于 e 那种舌面前部集中于硬腭的姿态,所以在声学上 eˤ 比 e 更偏央元音,qeˤ ≠ qe;但对低元音而言,舌面前部的姿态本身就不集中,因此 qæˤ = qæ。这是从语音学角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语音学上咽化舌根偏后在调音方法和调音效果上是否存在区别?》(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6851752/answer/3552353148)和《〈声音唱和图〉音系完全解析》(https://zhuanlan.zhihu.com/p/498778513)2.3 节对咽化的性质和构拟有更多描述和讨论。
其他元音音值基本可由对音和押韵推得:
关于上图的解释和分析,以及更多韵母的说明,见《中古切韵音系究竟有几个元音音位?》(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18645/answer/2737194356)和《切韵拼音》(https://zhuanlan.zhihu.com/p/478751152),此处不赘。
a 和 ɑ 呈互补分布,但考虑到删 æˤn、寒 an 可通押而清庚 æŋ、阳唐 ɑɴ 从不押,我们认为仍应区分 a 和 ɑ 两种音值。切韵音系的等效后代也几乎都能体现“带、单、三”韵核 [−后] 而“多、当”韵核 [+后] 的性质。
豪韵不易确定。它与萧宵肴可以通押,因此韵核不宜拟作 [+后] 的 ɑ。另一方面豪韵韵核很可能是中元音,因为日语吴音豪韵唇音都是 而非 ,《切韵》系韵书豪韵唇音和其他声母几乎不互切,这两点都体现了豪韵有开合分韵的倾向(类似于痕 ən、魂 wən~o̟n 之别),这种倾向只发生在非低元音。其他侧面证据:上古非三等 *i、*ɨ、*u 演变为齐 ej、咍 əj、豪 ?w,它们的韵核如果同高度则更合理;《中原音韵》“缶覆”混入萧豪韵,也是把萧豪韵唇音拟成 ɔw 比较好解释。(“刀”的韵核在今天等效后代中都体现为 [+后],这可能是 w 尾带来的变化,或者因为是中元音)切韵拟音 L 就直接写 əw(之前曾在中、低之间选择一个折中的写法 ʌw),切韵通俗拟音则与切韵拼音保持一致写 aw。
覃韵和严凡不押韵是未解之谜。或许覃韵是韵核 [+后] 的 o̠m(oᵯ)。切韵拟音 L 和切韵通俗拟音都简单地采用 əm(切韵拟音 L 之前曾选择和豪韵一样写 ʌm)。
除了特殊的豪韵,切韵拟音 L、切韵通俗拟音、切韵拼音对这些表层元音音值都有系统但不同的转写方式:
Q 表示后接小舌辅音或无韵尾(无韵尾也可视为 ʁ 韵尾),即切韵拟音 L 将元音的 [+后] 归为韵尾的性质,切韵通俗拟音则真的用后元音转写,韵尾的 q、ɴ 和声母一样写作 k、ŋ。
韵核元音可以分析成 /ɨ、ə、a/ 3 个音位,见《中古切韵音系究竟有几个元音音位?》(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18645/answer/2737194356)和这条想法(https://www.zhihu.com/pin/1554941423287541760),这里不再讨论,只是它们中的音系规则并不完全合理和美观。
切韵拟音 L 韵基一览
特别地,所有 j 尾韵(包括脂韵 i)在去声时的音节尾都可能是 ɹ~ɹ̥~j̊~j 这个范围内的任意音(清化是去声后置韵尾带来的),自由变体,从而能和 t 尾韵相押。在推导器高级选项中可以选择在去声时韵尾写作 ɹ。
切韵通俗拟音韵母一览
音节前半的音高即阴阳,由声母清浊决定,但完全不具有音位价值。音节后半的音高即四声,由后置韵尾(已近乎消失)决定。我们有 3 种等价写法:
前两种只标四声不标阴阳,但五度标记不得不连带着标记阴阳。实际上,五度标记法对于切韵音系来说尚不适用,上表中的五度标记只是对声母清浊和后置韵尾性质的转写,不可按实际音高理解。如果一定要标记阴阳,那么次浊一律归阴调更好。官话今天广泛的次浊平去归阳调、次浊上入归阴调(《声音唱和图》和杭州话次浊入归阳调)可能是后起的调整。
关于声调的更多,见《再谈中古汉语的四声》,此处不赘。
此为本文写成之前,我整理的观点索引:
取消三 C 介音:切韵小统计:三等非三等混切(及声母的拆分)(https://zhuanlan.zhihu.com/p/541263851)
三 C 韵定义:三等 C 类韵应该怎么定义?怎么从切韵反切上判断一个韵是否三等 C 类韵?(https://www.zhihu.com/answer/2657435455)
元音音位分析:中古切韵音系究竟有几个元音音位?(https://www.zhihu.com/answer/2737194356)
二等咽化论:《声音唱和图》音系完全解析(https://zhuanlan.zhihu.com/p/498778513)的 2.3 节
声调:再谈中古汉语的四声
2024.7.13:灰魂从 oj、on 改为 wəj、wən(拼唇音时无 w),豪覃从 ʌw、ʌm 改为 əw、əm
2024.1.6:鱼虞从 ɨə、uo 改为 ə、o
2023.8.27:泰祭夬废改为默认 j 尾
2023.4.23:如果一定要标记阴阳,那么次浊一律归阴调
2023.2.8:本文发布,切韵通俗拟音在推导器发布
2022.8.1:切韵拟音 L 在推导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