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观察 | 技术应用刷新媒体生态 实现两个效益是关键

作者:红网发布时间:2024-10-16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张兴诚 长沙报道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生态正发生重要改变。

刚刚在长沙举行的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就呈现出诸多焦点性话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探索”“媒体大模型与通用模型结合”“AI赋能媒体融合”等关键词高频出现在多个论坛。

例如在“技术应用论坛”,几乎每一位上台发表演讲的嘉宾,其主旨都离不开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传播质量这一根本议题。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总工程师、局务会成员成鹏在题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主流媒体发展新质传播力》的演讲中,以所在平台探索实践为例,提出在模型应用方面要用“两条腿走路”,即媒体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结合,既要训练和微调开源模型,也要重视通识类问答,推动多模态生成。

他还介绍了新华社在牵头制定媒体行业大模型安全、数据等行业标准领域的实践,如将大模型融入新闻生产中,实现新闻流程的再优化,从而实现新闻传播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今年6月,人民网发布了第一本智能互联网蓝皮书,“主流媒体如何培育新质传播力”成为人民网重点关注的话题。人民网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认为智能互联网时代,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在深刻重塑媒体形态和舆论生态,“主流媒体的智能化转型已经从散点式的技术创新转向了全局性的媒体生态重构”,而媒体融合正加速从数字化向数质化转变。

应用技术论坛上,嘉宾热议“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四川封面传媒科技副总经理余欣介绍了部分研发智媒产品过程,如在智能底座上,封面率先提出主流媒体算法,并在2023年发布“灵知”主流媒体算法白皮书,在内容生产、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和内容传播的4类核心应用场景中实现多元场景覆盖和高效算法赋能。

“去年开始构建的智媒云传媒行业大模型,也遵循价值引导的安全治理原则,入选了中国新媒体大会发布的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余欣说,基于两大智能底座,为融媒采编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多模态内容的智能生成和溯源、内容信息的智能管理和审校、媒体数据价值的挖掘和转化、用户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商业营销的全链路精准赋能等方面提供主流算法支撑。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无疑也在深刻改变新闻作品及其表达方式。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科技与技术系主任王琦认为,当今流量往往被视为作品受欢迎程度的一个指标,但质量涉及作品的深度、创新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一个好的作品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而没有立即获得高流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备高质量。

而高质量的作品往往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因此,王琦觉得媒体和公众应该“鼓励多样性和包容性,支持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他建议媒体应该注重技术应用和内容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形式和表达方式,在追求流量的同时引导社会风气。

在此次新媒体大会上,关注到智能技术应用带给传播方式和内容以重大影响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综合类媒体外,一些行业类、细分类媒体也有深刻体会。

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副总经理、总编辑陈玉强以自身平台实践为例,表示在产品策划制作上追求流量但并不唯流量至上,而致力于在新技术应用下打造“有趣、有料、有品、有效”的价值赋能型新媒体作品。

“我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针对不同平台的不同定位不同调性,做好分众传播和分层多轮次传播,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品牌合作破圈、创新运营玩法等手段,实现更广、更深、更多元的传播效果。”陈玉强说。

综合此次新媒体大会上的热点话题,可以看到,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技术应用,正在颠覆性地推动一些传播平台特别是传统媒体进行系统性变革。

而不管是主流媒体转型,还是新型媒体的运行过程不断升级,最后“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得看两个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否顺利实现。如果经济效益难以实现,那么其社会效益的落地也将大打折扣,媒体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4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